天天看點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2020年3月,當時22歲的小陳(化名)總覺得肚子脹脹的,1個月都不見好。

實在太難受了,他去醫院做了檢查,發現十二指腸旁邊有占位(通俗說就是“多出來的東西”)。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醫生推薦他去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就診。一查卻發現,腹脹的問題竟然是“蛋蛋”惡變導緻的……

接診的是泌尿外科劉卓炜教授,他安排小陳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檢查,最終發現,小陳右側下降的隐睾發生惡變,雙肺部也有多發結節,可能是癌細胞發生了轉移。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來源:醫院供圖)

為什麼會這樣?

事情要從14年前說起……

出生時,小陳隻有左側的一個“蛋蛋”,另外一側的陰囊空空如也。

這個病,叫隐睾。

科普時間

正常男性的陰囊裡,有2個睾丸。

一般來說,在男寶寶出生前,睾丸就會下降到陰囊。出生後,睾丸就已經在陰囊裡面了。

但有時候,由于種種因素,寶寶的睾丸可能沒有下降到陰囊,而是停留在下降途中,就導緻了隐睾(也叫睾丸下降不全)。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騰訊醫典自制)

沒有到達目的地的“蛋蛋”,有一些還有活力,而也有一些可能會萎縮或失活。隐睾還常伴生育功能缺陷[1]。

8歲那年,家人帶小陳做了右側睾丸下降固定術,幫助蛋蛋歸位。而這次癌變的睾丸,正是當時動過手術的那個。

原因是手術做得有點晚了。

寶寶出生後,遲到的睾丸是有可能自行下降的,一般是在出生後的6個月内。通常,睾丸離陰囊越遠,自行到達正常位置的可能性越小。

6個月後,蛋蛋自行歸位的可能性越來越小,1歲後就不太可能自行下降了[2]。

無法歸位的蛋蛋,有可能癌變!

睾丸如果停留在腹腔裡面,容易發生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還會影響睾丸的生精能力,影響以後的生育。

研究顯示,在所有睾丸惡性良性腫瘤中,約10%來自隐睾。

有隐睾的男性患上睾丸惡性良性腫瘤的風險,是健康男性的2~8倍[3-5]。

隐睾的決定性治療,須在出生後的6~12個月内完成[6]。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也就是睾丸下降固定術。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如果在出生後6個月内做隐睾的下降術,睾丸惡變的幾率可降到最低。

如果在2歲之内做手術,也能一定程度降低睾丸惡變的風險。

如果超過2歲還沒做手術,那睾丸惡變的風險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高[3]。

小陳直到8歲才做手術,着實是有點晚了。

有救!

結婚生娃也沒問題!

醫生仔細檢查發現,小陳的睾丸癌已經到了臨床Ⅲ期。但幸運的是,睾丸癌是一種對化療比較敏感的惡性良性腫瘤,他還有治愈的希望[7]。

2020年7月27日,小陳接受了微創手術。切口很小,手術後恢複也很順利。

随後,他又接受了4個療程的化療,療效非常不錯,肺裡的轉移竈基本消失了。

90後男生的“蛋蛋”癌變,隻因這個手術做晚了……

(小陳接受微創手術的現場照片。來源:醫院供圖)

2021年9月,小陳複查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和CT都無異常,惡性良性腫瘤控制很好。

更讓人開心的是,雖然做過化療,而且隻剩下一個蛋蛋,但小陳的雄激素水準也正常。

目前,小陳的性生活正常,也有了結婚的計劃。

隐睾,是常見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之一,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可怕的是,隐睾已成為睾丸惡性惡性良性腫瘤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近幾年的發病趨勢上升。

隐睾,離我們并不遠。

足月男嬰在1歲時,隐睾的發病率為1%~4.6%。

早産兒的隐睾發生率明顯增加。出生時體重小于1500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隐睾發生率高達60%~70%[8]。

提醒各位新手爸媽,如果發現男寶寶的一側陰囊空空的,千萬記得咨詢醫生,及時發現和處理問題哦!

說真的,男生的蛋蛋真的很脆弱。還有一種外傷,也會讓男人受傷。

把這篇文章轉發給有娃的小夥伴

興許就能挽救一顆無辜的蛋蛋

通訊員:趙現廷、陳鋆、文朝陽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黨辦宣傳科

審稿專家:

劉卓炜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李向東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B S R Allin,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omparing outcomes following orchidopexy for cryptorchidism before or after 1 year of age. BJS Open. 2018 Feb 5;2(1):1-12.

[2]黃健,等. 陰囊陰莖良性疾病診斷治療指南. 中國泌尿外科和男性疾病診斷治療指南. 科學出版社,2019:726.

[3] Wood HM, et al. Cryptorchidism and testicular cancer: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 J Urol, 2009, 181(2): 452-462.

[4]Cook MB,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erinatal variables in relation to the risk of testicular cancer-experiences of the son. Int J Epdemiol, 2010, 39(6):1605-1618.

[5]Trabert B, et al. Congenital malformations and 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 Int J Caner, 2013, 133(8):1900-1904.

[6]Kolon TF, et 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cryptorchidism: AUA guideline. J Urol, 2014, 192(2):377-345.

[7]Zachary L S, et al. Testicular Cancer: Epidem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Med Clin North Am. 2018 Mar;102(2):251-264.

[8]Sijestermans K, et al. The frequency of undescended testis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a review. Int J Androl, 2008, 31(1):1-11.

編輯:張傑、張利、張亮

校對: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營運:韓甯甯 | 統籌:吳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