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語音版】博弈SWIFT|愉見财經

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見财經

SWIFT即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概念就不贅述了,簡單來說,是金融機構們做跨境支付時發封包的——它是不碰資金、不劃轉資金的,而是一個以标準封包格式傳遞資訊的通道,在銀行之間“傳個話”、“發個消息”、“記個賬”。

目前SWIFT會員機關覆寫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會員機關超過1.1萬家,系統每日處理的資訊量(即封包數量)超過4200萬條。你看SWIFT群這麼大,那誰要是不在這個群裡,做跨境交易時就很難高效傳話,就會影響跨境結算,進而影響跨境貿易——是以大家管它叫“金融核彈”。

SWIFT大群拉黑俄羅斯好多天了,下面“愉見财經”來和大家聊幾個相關問題。

【語音版】博弈SWIFT|愉見财經

SWIFT誰說了算?

Y

要說SWIFT成立的初衷,本是想做一個不受政治影響和政府幹預的中立組織,就是為國際收付參與者們“傳話”、“記賬”的一家非盈利組織,同時也保護好傳過的話的商業秘密,做個中正的資訊通道。

是以,中立性、安全性、标準性、合規性,本身是SWIFT的幾大追求。它最初是由6家歐洲的國際銀行發起,之後主要接受十國集團(G10)中央銀行的監督管理。

可是啊,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是江湖。

這也難怪我們身邊有不少人,都長期誤以為SWIFT是一家美國機構。為啥會造成這種誤解呢,因為經驗主義地看,SWIFT好像每次都在幫美國制裁他們的死對頭,比如2012年、2018年,美國要反恐,伊朗就被兩次移出SWIFT群聊;比如這次,俄羅斯被移出SWIFT群聊。

你說論住所吧,人家SWIFT總部是位于比利時的,是以遵守的是比利時和歐盟的法律,又不是美國的。

你說論股權吧,SWIFT股東其實特别分散的,數量高達3500多家,美國在當中占得也不多。

是以SWIFT到底誰說了算?來看它的董事會,就會發現端倪,25名董事中,其實有20人都是歐或美的,餘下5人,分别來自中國、日本、俄羅斯、新加坡、南非。

換句話說,那來自歐美的20人形成了最大的聲量與投票票數。

但歐和美的意見和投票是否一定一緻呢?這裡頭就很有看頭了,因為他們也會利益博弈。一則往事值得回味:早在2014年俄羅斯搞克裡米亞事件時,美國就想着撺掇SWIFT拉黑俄羅斯了,但是沒得到歐洲那些個國家同意啊。

因為拉黑俄羅斯,影響俄羅斯對全球做生意,也意味着影響俄羅斯跟歐洲做生意。俄羅斯的大生意麼大家也懂,最重要的就是出口石油和天然氣那些,而歐洲國家則是主要進口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能源占歐盟能源進口量的39.5%,德國、意大利對俄的天然氣依存度達到50%以上,德國55%的天然氣需要從俄羅斯進口。

這些也是“北溪二号”的來由,這就是為什麼在過去幾年裡,盡管美國反複阻撓,但北溪建設一直命途多舛地默默堅持着,直到這次才遇到了大坎。

所謂傷敵一千,歐洲自損多少也有個小幾百。

不過到了這一次呢,情況變得更複雜,畢竟俄羅斯是真打仗了啊,反戰是全世界人民的人性共通,也就成為歐美政客們的輿論合法性了。

盡管在這之下,歐美利益底色其實是不盡相同的,但整體來看呢,這次比上一次趨同了一些,是以不同于2014年,SWIFT動手拉黑俄羅斯了——不過大家如果注意報道措辭的話,會發現也隻是将俄羅斯的“部分銀行”、亦即幾家主要銀行拉黑,并非全部;也并沒說拉黑多久。(筆者注:之前SWIFT拉黑伊朗,也是針對部分銀行。)

嗯,也就是,沒把事做那麼絕的。

【語音版】博弈SWIFT|愉見财經

退出群聊,那就私聊?

實話實說,私聊不是不可以,但是真不友善。

就好比你被騰訊拉黑了,盡管也能發發手機短信,或是投靠一下支付寶啊、釘釘之類軟體的聊天功能啥的,但,大夥最通用的、最集中的交流場景,真的就在微信QQ嘛。

除非,有一天騰訊把越來越多大佬都踢了,哎,那這幫人都聚集在支付寶,說不定也能倒逼支付寶上的聊天功能變主流、變popular哦?(咳咳,這是個對SWIFT踢人的比方,不是在PK某寶某信的APP哦,别多想别多想。)

從比方說回現實。俄羅斯有一個替代性的系統,叫SPFS,是他們家自建的,不過主要還是解決他們國内的金融資訊流通。對外,我估計還是懸,“愉見财經”查了點資料,說是隻有23家外資銀行與SPFS系統連接配接。

反正你可以了解為,斷電了的時候,好歹摸出了幾支蠟燭。

至于國際上的金融資訊流通,我們的媒體都愛誇一誇中國的CIPS系統,就是中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此乃大國重器。目前人民币跨境支付體系由“CIPS + SWIFT”構成,但劃個重點:這裡的SWIFT是可選項而非必選項。

此外,還需要關注到的是歐元跨境支付體系裡神奇的:INSTEX系統。

2018年SWIFT制裁拉黑伊朗後,2019年歐盟就推出了INSTEX系統,就是英法德那幾個主要國家自己搞起來的。這個系統推出的時間點就挺說明問題,主要業務涉及的就是對伊朗人道主義領域的跨境結算資訊服務。

是以INSTEX,從誕生起就具有繞開或是規避SWIFT的能力,并且不同于SWIFT,是以歐元為主要計價貨币的。INSTEX的做法說得通俗一點是“兩頭軋差”,以貨易貨。

說個簡單的模型。比如,伊朗的買家向歐盟賣家買了5000萬歐元貨物,INSTEX這裡就做了一個5000萬歐元的統計;然後歐盟的買家又向伊朗賣家采購了5000萬歐元的貨物,比如石油吧,那INSTEX又做了另一個5000萬歐元的統計。以上兩個資訊一互動,相當于兩地自己軋差了,歐盟這頭的買家把錢通過銀行給歐盟的賣家就行了,伊朗那頭同樣如此。在這個過程裡,歐元是交易的計價貨币,并非實際跨境支付流通貨币,原理有點像貨币互換,跨境流動的隻是市面上的商品。

是以INSTEX巧妙地回避了SWIFT,理論上也對歐盟有交易需求的企業躲開美國的制裁提供了幫助。(盡管實際上,美國挺長臂的。)

(這裡小編再沒頭沒腦地備注上一句,我們也很聰明,有一家戰略性馬甲銀行,叫昆侖銀行。這個故事以後有機會慢慢說哈……)

但是,在美國的怒目圓瞪下,INSTEX也搞不大,歐盟企業還是迫于美國壓力的,全球貿易還是受着美元霸權的,尤其是不少銀行,也不怎麼敢多碰這個業務。這就使得INSTEX這幾年來隻能是一個小量通行的權宜之計。

雖說戰争無赢家,但算經濟賬,從來都是弱肉強食,強者為赢的。

點選“在看”或轉發,是您對我們最好的獎賞

愉記枕邊伴讀 聽風金融江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