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說起石瓢壺的前世今生,好多資深紫砂壺友都了解的一清二楚,這期《汲古齋》雜志再發文介紹石瓢壺,目的是讓更多紫砂壺愛好者了解石瓢壺的最初雛形由來,到石瓢壺最終定名的曆史沿革,在探讨研究這一過程中,讓我們更深的了解中國文化在紫砂藝界的影響之大之深,會發現石瓢壺是名副其實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石瓢壺壺型可以說基本是圓錐體下半部的型狀,配上合适的嘴、蓋、把等,呈現給我們的感覺此器物穩重、大方、耐看,由于這款壺壺體重心低,用它品茶操作得心應手,是以石瓢壺深受廣大紫砂壺友喜愛!要說起這款壺的曆史沿革,就要從中國文化和紫砂文化的三位大師級人物說起!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一是蘇轼,号東坡,有人說蘇東坡是中國文人天花闆級别的人物,确實蘇東坡在中國文化的多個領域都摸到了房脊。他的詩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老夫聊發少年狂”,“但願人長久”等千古名句比比皆是,在宋朝他的詩詞與辛棄疾齊名稱“蘇辛”,他的散文與歐陽修齊名稱“歐蘇”,他的書法《黃州寒食帖》在中國書法曆史上僅次于王羲之《蘭亭序》和顔真卿《祭侄文稿》排第三,他的繪畫《枯木亂石》以4、6億元拍賣成交,創中國古畫拍賣最高記錄,此外他還精通中醫藥,精通水利,還是位美食家,史料考證他參與修訂記錄下菜單就有60多道,如東坡肘子等。這裡我們要說的他還是位對喝茶品茶很有研究的人,宋朝以前煮茶泡茶用金屬器皿和瓷器,金屬器皿是一種铫壺,型狀類似現在紫砂石瓢壺,但個頭較大。蘇東坡在蘇杭做官時,經過反複嘗試發現宜興當地紫砂泥燒制的壺泡茶味美,這就有了中國最早的紫砂壺,不追求款式,不追求好看,隻追求實用,為差別金屬铫,蘇東坡就把它叫"石铫",這個說法,我們可以在蘇東坡《試院煮茶》詩中找到佐證,聊到這裡大家認可大文豪蘇東坡是紫砂壺的鼻祖吧!也會承認紫砂壺是中國文化的産物吧!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曼生石瓢

二是陳鴻壽,号曼生,清朝時宜興鄰縣溧陽縣令,陳曼生自幼通讀中國古籍,精通中國文化,擅長篆刻,是清朝時“西冷八人”之一。史料記載陳曼生喜歡紫砂壺到癡迷地步,他對壺型、款式及壺嘴、蓋、把的配置研究很深,但他不會制壺,他就找到宜興當地制壺娴熟工匠楊彭年進行合作,創造出紫砂壺"曼生十八式"款式,這對紫砂文化發展曆史上起到舉足輕重作用,十八式第一款式就是"石铫"壺。陳曼生中國文化底蘊深層,他指導設計制作的壺款式新穎别緻,壺身處處有中國文化元素,或詩歌、或繪畫、或警句,讓紫砂增加了無數光彩。有一佳話:陳曼生在壺上畫一枝菊,配有字刻“茶已熟、菊正開、賞秋人、來不來",假如正至中秋夜,約上幾個好友,在開滿菊花的蘇杭園林亭子上,用此壺泡茶品茶賞月,是何等的美妙。是陳曼生大師讓紫砂壺融入了更多中國文化元素。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景舟石瓢

三是當代制壺泰鬥顧景舟大師。顧景舟也特别鐘愛石瓢壺,他一生制作了多把大小不一,款式各有差異的石瓢壺,其中一把是顧景舟制、吳湖帆畫的唐雲石瓢壺,在2015年江蘇和信秋季拍賣會以4256萬元成交,創石瓢壺拍賣最高記錄。正因為大師對這款壺型的喜愛,才将"石铫"改為現在“石瓢”,顧景舟大師講:“一把精美的好壺,用它泡上一壺好茶,應該賦予它詩一樣的名字”。"铫"多音字,可讀yáo diào tiáo三種音,初看這個字時,很多人都不敢确定它的讀音,是以這個名字不好。一日大師看到"弱水三千,僅飲一瓢"這句中國古代名句(可以解讀為取水行走三千裡,隻為喝上一瓢水),何不把這個"石铫"改為"石瓢",他的這一提議,立刻得到廣大紫砂藝界的響應和支援,一緻認為"石瓢"好讀上口,寓意深刻,還能充分反映中國文化元素所在。以上聽這三位大師與石瓢壺的故事,大家認可我們說石瓢壺是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吧!

汲古齋雜志|第5期 石瓢壺——中國文化進步發展的産物!

汲古齋藏品 鮑曙岩 三彎嘴石瓢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