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今天是二月初二,龍擡頭,這一天之後,雨水漸豐,春天一點一點地來了。

時下好消息不算多,我們的心靈常常覺得荒蕪,又為前路的不可知而深感不安,沒人知道春天來了之後,形勢是否會好轉,但總要有所期待,更期待春的到來。

當下滿是争執與割裂,到哪裡才能摒除喧嚣,于沉寂中發現生機?

或許重返中式美學,是一個不錯的方式。沈從文曾說,「一個人的美學經驗愈豐富,他的趣味愈堅定,他的道德選擇就愈準确,他就愈自由。」

春天在完成着它的腳步,那些看似遙遠的文化或許恰好能撫平焦躁,填補當下的匮乏。

01.

千年前,一抹山水的綠意

在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有一個節目讓人眼前一亮,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熱門評論驚呼,「《隻此青綠》拯救了我的眼睛」,在一派喜氣洋洋的紅色氛圍中,這似乎是傳統文化向我們施展的一絲綠意,含蓄、溫婉而又充滿流動的生機。

能夠将青綠二色施展得如此曼妙,《隻此青綠》很重要的一個支點,是它的「本源」,《千裡江山圖》。

這個名字并不讓人感到陌生,《局部》開篇讨論的,就是這幅驚世畫作。陳丹青說,「《千裡江山圖》是中國山水畫史的一場意外,一份孤立的文獻……此前此後的山水畫長卷,沒有一卷拼得過它。」

先從最直覺的視覺表現來看,《千裡江山圖》最攝人心魄的,是色彩——曆經千年,部分顔料雖然已經脫落,但山巅的那一抹青綠色,卻始終鮮亮。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千裡江山圖》(局部) 王希孟 [宋]

全圖皆以石青與石綠兩種顔料設色,幾乎每個山頭都施以重彩,連水邊的沙汀也不例外。古時,這兩種顔料極為稀有,隻能從罕見的礦石中研磨提取。

傳世的水墨畫很多,青綠山水極少,而《千裡江山圖》的着色面積之大、用色之厚、色彩飽和度之高,更是獨一無二。無怪乎有學界觀點認為,青綠山水始于唐朝,終于在此達到頂峰。

它的誕生帶有幾分偶然,王希孟本為宮廷畫師,在宋徽宗趙佶的親授下,得以不受限制地盡情塗抹這些珍貴的色彩。王希孟創作《千裡江山圖》時隻有18歲,如陳丹青所言,「少年,是在拿着生命力和感覺做事情。」

「一股子少年的稚氣、秀氣、靈氣、英氣」,在畫卷中,青綠設色十分大膽,用色也極為鮮明,光線敏銳,寫實開闊。作家、藝評人韋羲同樣認為,隻有少年才能擁有這樣迸發的生命力,不過分追求删繁就簡,而是不厭其煩、充滿好奇地,在一幅畫裡,用青綠兩色來掌握世界豐富的變化。

青即「天青色」,是宋代繪畫中常用以表現天空遼闊的顔色,綠則在春天随處可見,意蘊着蓬勃的生命力。

作為一幅長達1191.5厘米的山水長卷,《千裡江山圖》中,青綠兩色被塗抹在起伏的群山、浩淼的江湖之間,畫出了日照千山的光輝,甚至還點綴在許多意想不到之處,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甚至在捕魚、駛船、行路的路人身上,成為點睛之筆。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千裡江山圖》(細節)

王希孟以濃墨勾勒,又用淡墨反複相皴,如此,色彩從墨線中突破了出來,從山腳到山頂層層疊疊地暈染,開闊而又具體。設色厚重绮麗,擁有靈動豐富的層次,卻整體清雅而不顯媚俗。

「全景和小景,崇高和優美,水墨和重彩」,都被畫筆巧妙地融為一體。整幅畫卷看下來,似乎一宇宙裡的青和綠,都被收入其中,初看隻覺光華燦爛,細看更是氣象萬千。

這或許是曆經千年,《千裡江山圖》依然擁有直擊人心力量的原因。甚少褪色的青與綠,依然顯露着春的色彩和光澤,暗含希望,其中的美學力量超越時間限制,在今天仍留有回響。

02.

「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

2017年,故宮展出《千裡江山圖》,門庭若市。觀展人群中有兩人,是舞劇導演韓真與周莉亞。韓真說,雖然隻能看短短幾分鐘,但「隻此一眼,念念不忘」,這成為《隻此青綠》的創作起點。

從一幅畫到一台舞台劇的創作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需要「再造一種語言」。新的語言,需要運用全新的内容形式和載體,但同時又要牢牢抓住原作的某種核心。

《千裡江山圖》的色彩搭配驚豔無比,但它更深一層的核心,同時也是宋代美學的核心之一,即「韻」。

中央美院教授王浩認為,「韻」并不特指某一種風格,而是所有風格作品都可以具有的審美内涵,不管優美還是雄壯,清雅還是華麗,古典還是當代,都可以有「韻」。不隻繪畫,在所有藝術領域,「韻」都是品評藝術的最高審美标準。

這與韓真的感受不謀而合,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她表示,《千裡江山圖》的最大魅力,在于一種大寫意:「王希孟在長卷中鋪排的青綠節奏感,就像舞蹈一樣充滿韻律」。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主創們捕捉到了這種「韻」的美學,并決定讓每個細節、每位舞者都變成畫中的一抹靈動色彩,這樣,畫才可以在舞台上真正活過來。

在舞台轉換、走位設計,以及機械燈光的控制上,都精确到了「秒」的層級,避免任何突兀的錯位或穿幫,形成一種「像水一樣流動的感覺」。

服化道的色彩搭配,參照《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并反複測試了舞台環境中服飾的色彩與質感,既要能夠讓服飾在高光下顯色,又要在視覺上看起來淡雅而有通透感,比如看起來像汝窯一般溫潤如玉的「天青色」,以及黛藍、柳黃、水綠……整體呈現出一種含蓄高遠的東方美學韻味。

不管是情節編排、服飾設計、布景裝置,還是整體的舞台設計和視覺呈現,都緊緊抓住了這種「韻」之美。在這樣的整體搭配下,舞者一揮衣袖,就像是青綠色山水如畫卷一般延伸出去,形成一種綿延不絕的視覺感受。

除此之外,一台舞劇的核心,更在于演員的起舞動态、方式以及整體形态,如何能把内心深處的語言轉化為舞蹈。

在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隻此青綠》選段《青綠》,這可以說是整部舞蹈詩劇的高光與精華所在。青綠,是《千裡江山圖》的礦物顔料,曆經千年而未衰,即使在幽暗的環境中依然泛着寶石的光芒。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韓真和周莉亞将抽象的色彩剝離出來,「青綠」成為整部舞蹈詩劇中唯一一個抽象、寫意的角色,它從千年孤寂的等待中緩緩而來,雖無具體、個人的生命,卻充滿溫度。

舞者們走的步伐是半蹲式,腳緩緩向前探出,探出的一瞬間達到重心移動的最大值,再往前輕輕蹭一步,體型直立、挺拔而富有力量感,整體則同時兼具疏離感與信念感,與千年前的王希孟形成了跨越時空的神交。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彙山河」,《隻此青綠》為王希孟筆下那抹青綠賦予了靈魂,青綠是自然的化身,是文化的化身,更成為一座連接配接人與時空的橋梁。

自《千裡江山圖》展出之後,故宮出品了相關的青綠色系主題文創,拓寬了這種美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着《隻此青綠》的成功,更是吸引到契合品牌竹葉青進行聯名合作……它們都在《千裡江山圖》的基礎上,從更當下、也更貼合生活的次元,重新發掘和演繹了一種「青綠美學」——懷抱悠遠、生機勃勃。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竹葉青x隻此青綠 聯名春茶》

在現代社會,顔料擷取早已不再困難,更不用說用電腦軟體就能制作出此前難以調制的色彩、光澤與質感。但為什麼,這種「青綠美學」仍然那麼吸引人?

或許,越是在玲琅滿目卻不免感到浮躁的當下,宋代美學那清淡古樸的色彩,極簡而細膩的表達,結構協調而整體富有「韻」味的質感,就越能帶來一種簡單的定力。

有關于色彩的研究中,藍色帶有超越世俗又甯靜平和的意味。綠色一詞的拉丁語是「viridis」,它與成長、生命有關,意味着綠意盎然與生機勃勃。在色彩心理學中,綠色和藍色還是療愈與希望的代表。

青綠兩色的簡單組合,便好像來自春天的使者,它們意味着生命的萌發和生長,自然給人帶來一種生機感——這正是在複雜紛擾的世界裡,我們無比渴求的。

就像《隻此青綠》一句話所說,「此畫,與天地衆人共繪,往來者,但見青綠足矣」。

03.

品一口「青綠」

「青綠」釋放的生機,像是一絲綿長而細膩的希望。

我們或許會覺得,一幅畫、一幕舞蹈史詩是來自遠方的呼喚,一筆一畫、一足一蹈之間,能夠得到刹那間的共鳴,已算是一種緣分,想要在生活中繼續感覺希望與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畫、舞隻是中式美學的形式之一,悠長的意蘊本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平凡舉動之中。比如,品茗,點上一支香,煮茶。

宋徽宗不僅促成了《千裡江山圖》的誕生,他對茶道的研究同樣獨到。在《大觀茶論》中,他提到了茶藝的精髓,「清、和、澹、靜」。

茶,內建了山川的靈氣,用甘甜的清水輕輕泡開,心中的愁悶也随之揉散。若能深入領略風味,便有機會進入「中澹閑潔」「韻高緻靜」的境界。

細細說來,這裡的茶,指的是綠茶。直到明末清初,中國才出現了烏龍茶和紅茶,與前者相比,綠茶始終是中國産量最大的茶葉品類,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喝茶的主流品味。為保留鮮爽口感,采茶的時令和制茶的工藝尤為重要。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綠茶最大的特點,在于鮮嫩。綠茶是不發酵茶,這一點決定了它能夠更多保留鮮葉内的天然物質,通過殺青、提香、保鮮等步驟,鈍化酶的活性,留存更多元生素,以使味道純粹清新。

在綠茶中,明前茶尤為鮮嫩。明前茶是清明節前采制的茶葉,清明前氣溫較低,蟲害少,長出的芽葉雖然量少,卻翠綠潤澤,很是珍貴。

如果生長在高山,其味道會更加濃厚,比如生長于峨眉山的高山綠茶竹葉青,茶品牌「竹葉青」即取名、紮根于此——不僅因為此地鐘靈毓秀、茶質精,更因為它有着源遠流長的制茶曆史。

唐代學者李善曾在《昭明文選注》中寫:「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今黑水寺後絕頂産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綠,間出有常。不知地氣所鐘,何以互更」。

對于它的味道,蔡瀾曾說,「有時候喝别的茶要放很多茶葉才能感覺味道,但是奇怪的是,竹葉青一小包放下去已經夠了。」

煮一壺熱湯,細細沖泡,杯中茶葉根根直立,葉質柔軟,茶湯則色澤青綠明亮。

一杯茶中暗含了整個春天,綠意盎然,鮮嫩的茶芽在杯中起起伏伏,像極了層疊的山巒,也像極了宋代仕女的舞蹈。一起一落之間,山峰高高低低,仕女彎腰又起身,「嬛嬛一袅楚宮腰」,随着香氣,過往與雜思都飄至空中,慢慢消散。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世上的一切都變得清新淡雅,但從一杯茶中,又如何看出生機?

禅宗公案有一則與吃茶有關的故事。兩位僧人來到趙州,向禅師請教如何是禅。禅師問:來過嗎?僧曰:曾到。禅師曰:吃茶去。又問另一人,來過嗎?僧曰:不曾到。禅師曰:吃茶去。引領二僧前來的後院主問曰:為什麼來過要去吃茶,沒來過的也要去吃茶?禅師隻道:吃茶去!

原來,萬事萬物各有其運作規律,自然生生不息,雖然雜思和煩擾千千萬,但人終歸隻是滄海一粟。

「吃茶去」所蘊含的正是一種淡泊的心态,争論多說無益,生活自有它的解答。吃茶,是在咂摸中感覺時間的流逝,思索人生的可及、不可及,進而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趙樸初曾說,「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靜靜感受早春時節茶芽生長的味道,将生命的萌發、成熟,與留存齒間的韻味連在一起——在充滿不安、撕裂、沖突、對壘的當下,吃一杯竹葉青,難道不正能找到我們格外渴望的生機感嗎?

認真體味苦、香、甘等每一重滋味,不必将宏大作為唯一的追求,也不必通過辯争才能确認自我的存在。生活去、「吃茶去」,才是「青綠美學」背後,真正的生機所在。

願紛擾之後,我們有勇氣沉澱下來,就從喝一杯香遠益清的茶開始吧。

熱湯泡制的茶芽根根直立,青翠向上,像青衣美人紮聚紮散的舞蹈,更像竹林裡的仙遊們在完成一次高雅的聚會。

「青綠美學」寓含着濃濃的鮮活與生機,此次,「竹葉青」與《隻此青綠》的合作,将「青綠美學」中蘊含的那一份鮮活和濃濃的生機展現得淋漓盡緻——鮮綠春茶的形、美、香,與《隻此青綠》的美學表達相映成趣,在新一年裡給人們帶來鮮爽與活力。

青綠是《千裡江山圖》的靈魂,也是隻此青綠的精粹,它的每個環節、每個銜接、每個細節的層層打磨,共同為這一出舞蹈史詩打造出畫一般的美感,而青綠同樣是竹葉青高端綠茶的底色。

也正是以,竹葉青與《隻此青綠》一拍即合,并推出聯名款青茶。春天從品一杯竹葉青開始,親身感受「青綠」的美好。

“隻此青綠”,藏了一整個春天

竹葉青傳承的美學,離不開屬地環境的得天獨厚,對制茶匠心的尊崇,對前沿科技的使用,以及對高端品質的堅守。

作為中國高端綠茶,竹葉青連續14年中國銷量領先,2022年新年伊始,竹葉青全管道銷售1月同比增長72%,明星單品論道1月同比增長85%。憑借高端品質、高端品牌的積澱,竹葉青早被世界所矚目:曾作為國際交往禮品贈送給外國元首;2020年當選“迪拜世博會中國館禮賓綠茶”,2021年榮耀入選“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禮賓用茶”,更獲得國際多個品質金獎。

而對高山、明前、茶芽三大标準的堅守,以及對五重鎖鮮科技的使用,都讓它顯得特别。在鐘靈毓秀的峨眉山之上,每1000顆茶芽經過挑選後,才能彙聚成1克論道級竹葉青,而每一顆茶芽都凝聚着早春的自然靈氣,也彙聚着制茶的匠心。

竹葉青春茶的鮮、春茶的美,春茶的珍貴都淋漓展現在這一抹春綠裡。

飲上一杯茶吧,春意,藏在一口茗香之中。

參考資料

1.《局部》第1畫:千裡江山圖|陳丹青,看理想App

2.《國之重寶:北京故宮600年》11講:《千裡江山圖》誰的江山誰的圖?|王浩,看理想App

3.《中國藝術2000年:透過山水,看懂中國畫》第20講:《千裡江山圖》如果王希孟長壽|韋羲,看理想App

4.《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第三季:商品、貿易與物質交換》番外:武夷、十三行與美國獨立,近代世界的茶葉貿易|梁捷,看理想App

5.《照夜白》|韋羲,理想國/台海出版社

6.《從探究青綠山水的色彩特點和顔料的構成》|王爽,《美與時代》(2017-11)

7.《對話春晚爆款主創:國寶級名畫不在少數,為什麼恰恰是它?》|溫夢華,《每日經濟新聞》

8.《隻此青綠·山重水複,方覽百川》|幕後紀錄片

頭圖:《隻此青綠》

撰文:蘇小七、汁兒

監制:貓不易、佳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