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強打工妹”接管海底撈,手裡捏了哪些牌?

“最強打工妹”接管海底撈,手裡捏了哪些牌?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電商線上,作者 | 王亞琪,編輯|斯問

小縣城服務員、國中辍學、家裡欠了一屁股高利債。當你面對這樣的人生,你有幾分把握逆襲成功?

對正處于“水逆期”的海底撈來說,這次高管的人事變動,釋放出了内部調整的信号。

“最強打工妹”接管海底撈,手裡捏了哪些牌?

張勇和楊利娟海底撈上市敲鐘

去年一整年跌跌不休的股價,市值自高點蒸發近3000億港元,讓市場蔓延着對海底撈充滿泡沫的質疑,尤其在今年2月釋出的盈利警告中,海底撈預計淨虧損約38億元至45億元,這是海底撈上市之後的首個虧損年。而抛開内部問題不看,撈王、呷哺呷哺、巴奴火鍋等老對手也在虎視眈眈。眼下擺在楊利娟面前的海底撈,顯然并不算一把好牌。

海底撈

的危機,來自于張勇在疫情期間逆勢擴張的錯誤判斷嗎?在很多媒體的分析中,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如果往深層次觀察,其實還和海底撈所曆來奉行的師徒制、家族制跟不上企業快速擴張的節奏密切相關。有業内人士認為,此次張勇退居幕後,讓自己的徒弟上位,或也是為了借後者之手,在内部做出一些較大的(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上的)改革。

被稱為“最強服務員”的楊利娟,能讓海底撈走出困境嗎?

01 “超強服務員”手裡的牌

楊利娟的人生,是因為張勇有了不一樣的軌迹。

1978年,楊利娟出生在四川簡陽農村,家庭條件并不好。欠債、辍學、不得不出來打工,當時的她一個月工資隻有120元——盡管很微薄,但是在當地,服務員的普遍薪酬是80元,是因為幹得好,老闆才給出了120元的“高薪”。一次上門吃飯,張勇察覺到了小姑娘的不同之處,開出了160元的工資輾轉将她挖到了海底撈。

從過往的經曆來看,楊利娟算得上是張勇手把手扶持起來的心腹,對海底撈及張勇本人的忠誠度都較高。從基層做起的早年經曆,讓她熟悉門店各個環節的運作。盡管出身并非高精尖人才,但其有天分、肯吃苦,實踐能力之外,專業能力也因其強烈的事業心被補齊——早在2016年9月,楊利娟就已經完成中國企業CEO/金融CEO課程。

2021年1月,胡潤研究院釋出的《2021胡潤中國職業經理人榜》中,楊利娟以125億元身家位列第七。同年4月,楊利娟以16億美元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931位。

如果安靜地做一名副手,無疑是一樁“屌絲逆襲”的佳話,但海底撈的一紙公告,讓楊利娟沖到了前台,張勇選擇她,除了看中其本人的能力以外,還有别的考量嗎?在消費者感覺層面,海底撈一貫以“提供超出客人想象的服務體驗”出圈,但本質上,其師徒制、家族制的利益捆綁管理模式,才是真正支撐起“海底撈狂奔式擴張”的核心。然而,當市場競争越發激烈、品牌門店趨近于飽和,該模式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急需做出改革。

早在2014年,海底撈就對管理制度進行革新,聚焦在“連住利益,鎖住管理”,在實操層面則是執行師徒制和計件工資,這項制度的負責人便是楊利娟。

去年11月,盲目擴張開店的海底撈,宣布開展啄木鳥計劃:将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并采取相應措施。适時收縮集團擴張計劃,平均翻台率未達到4次/天,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的分店。這項計劃的推進者也是楊利娟。

這或許也是為何此次她能從張勇手裡接過指揮棒的重要原因。

02海底撈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

一件少有人察覺到的事是,今年28歲的海底撈,已經到了品牌轉型的拐點。

從外部環境來看,自2020年以來海底撈的水逆不斷,似乎都更像是決策層上的失誤:

1、疫情之下逆勢擴張,2019及2020年全年,海底撈分别開出門店308家和544家,2021年上半年還新增了299家。但門店擴張的同時,翻台率一路下滑到去年上半年的3.0次/天;

2、漲價風波降低好感,包括将牛肉粒替換為植物蛋白産品“味伴侶”,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

3、屢屢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大腸杆菌事件、塑膠烏雞卷事件大大傷害了品牌形象。

事實上,外顯的問題往往和内部問題挂鈎。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海底撈目前的優勢是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但其場景、服務體系、經營理念都已經相對老化,需要做出一些改變。記者留意到,原本廣受好評的公仔陪伴吃火鍋、員工幫過生日,年輕人吐槽讓人社死、過于尴尬的現象并不少見。朱丹蓬還表示,“海底撈的漫長發展過程,讓其内部的元老級人物較多。”這意味着,改革也往往更難推進。

張勇曾在2018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你是店長,帶出三家新店,就是小型區域經理,你的徒弟又帶徒弟,你就是一個分公司。所謂“是你的”,就是說你有管理權、有獎金、有收益權、有人事權,甚至有很大的财務權。然而,在連鎖擴張期,這種營運模式行之有效,但當門店越來越多,市場容量飽和時,就難免會造成搶點位、占山頭、自己人抱團的問題。例如不達标準的餐廳開始出現,開店距離的紅線被突破,出現了一公裡内三四家餐廳的現象。

“最強打工妹”接管海底撈,手裡捏了哪些牌?

從去年開始,其實不難發現海底撈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上做出了調整。

管理模式上,海底撈在去年6月重新啟用大、小區管理模式,店長權利被削弱。目前中國大陸的海底撈門店按劃分為五個大區,各大區經理由原部分區域統籌教練和資深家族長擔任。大區經理統籌各區域内的門店拓展、工程、選品、定價等工作。每個大區内分設多個小區,小區經理從資深家族長中選拔,他們直接對各自區域内門店進行現場巡視、考核和輔導。

組織架構上,元老級員工開始退位讓賢。2021年8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辭任公司執行董事,海底撈成立企業管治委員會。同時,張勇的妻子舒萍也請辭本公司非執行董事及審計委員會成員之職。加上此次張勇卸任CEO一職,海底撈的創始團隊幾乎全面退出核心位置。從這個方面看,海底撈從内部開始改革的思路無疑是正确的。傷筋動骨,糾正政策的代價雖然高昂,但改變來的還不算太晚。

03 跳出舒适圈

盡管海底撈在改換陣型以應對挑戰,但消費者總是容易喜新厭舊的。

更何況,火鍋本就是競争最激烈的餐飲賽道之一。企查查資料顯示,目前大陸現存“火鍋”相關企業超過40萬家。去年9月,粵式火鍋連鎖餐廳撈王遞交招股書,拟募資2億美元。如果撈王順利上市,它将成為呷哺呷哺、海底撈之後,第三家上市的火鍋連鎖品牌。而此前,周師兄、巴奴、朝天門碼頭、京派鮮鹵等火鍋品牌也都紛紛融資,流露出上市意向。

和它們相比,海底撈不以食材、口味或成本效益取勝,早期靠“極緻的服務”打出了差異化的競争優勢,早早地樹立起來品牌心智,中期靠着“師徒制”快速擴張,拿到了領先于競對的市場占有率,但由于火鍋行業的分散性特征,其2020年的市場占有率也不過5.8%。

另一方面,主打到店場景的火鍋終端消費,是否還是市場的選擇?至少從資本的青睐來看,關注和熱錢都開始往上中遊湧動。從上遊供應鍊切入的鍋圈食彙、懶熊火鍋,販賣火鍋食材,主打消費者在家自制火鍋的消費場景;從中遊消費者切入的自嗨鍋,賣自熱火鍋、火鍋底料等快消品,解決了火鍋一人食、友善食的另類需求;還有餓了麼、美團、盒馬等平台力推的火鍋外賣場景。去年雙十一,盒馬開發了40種火鍋鍋底,食材種類達到2000多個。

而在子品牌的發力上,想要複制一個“海底撈”的可能性極小。

從2019年至今,海底撈悄然推出了超10個餐飲品牌: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館、飯飯林、秦小賢、喬喬的粉......很難說這些子品牌發展順利,從去年開始,這些子品牌相繼曝出關店的消息。而海底撈投資并購的企業:U鼎冒菜、漢舍中國菜、Hao Noodel也沒有打造強有力的品牌心智。發展勢頭較好的反而是曾為海底撈提供火鍋底料的子公司頤海國際(2013 年,頤海國際從海底撈集團分拆,2016年赴港上市)。

楊利娟的繼任,是從公司内部率先做出變革,眼前的啄木鳥計劃是降本增效、挽回錯誤的擴張政策,但長遠來看如何應對品牌發展階段的不同問題,指揮龐大的企業像輪船一樣駛向正确的方向,始終在激烈的競争中占據優勢,如何在激烈的競争中占據優勢的問題。張勇帶出來的徒弟或許也該思考,打破師傅的風格,走出模式化的僵局,帶給這家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公司,一些全新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