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此青綠》創作曆程如何?為何如此“出圈”?聽聽背後故事

關注2022海南島春季國際藝術展

■ 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一輪明月,朗照千年;青綠千載,山河無垠。以國寶名畫《千裡江山圖》為藍本創作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自去年8月首演以來好評如潮,在2022年央視春晚的亮相更是驚豔四座。

《隻此青綠》有着怎樣的創作曆程?又是如何火熱“出圈”的?作為講述中國故事的典範,《隻此青綠》的創作對于海南本土文化産品打造又有什麼借鑒意義?

3月3日晚,舞蹈詩劇《隻此青綠》二輪全國巡演在海口首演。在當天上午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該劇主創和主演分享了《隻此青綠》台前幕後的故事。

《隻此青綠》創作曆程如何?為何如此“出圈”?聽聽背後故事

3月3日,《隻此青綠》海口首演媒體見面會現場。

以敬畏之心開展藝術創作

樂聲悠揚,暈染絢爛色彩;舞步蹁跹,繪就千裡江山。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在創作之初,便牢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在文博、古典舞蹈、古典文學中探尋和提煉符合當代視角的審美精髓。

對于被稱為中國舞壇“雙子星”的《隻此青綠》總編導周莉亞、韓真而言,《隻此青綠》并不是命題作文,它是一次情之所至、由心而發的創作。

“幾年前,《千裡江山圖》的觀展熱,從側面反映出了群眾文化意識的提升,也反映了人民群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與渴望。作為國家級藝術院團的創作者,我們更要扛起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韓真說。

要從《千裡江山圖》這幅幾乎沒有人物和情節的畫卷中,尋找一個劇的架構,主創們選擇以“詩劇”為體裁,從畫作的成型工藝入手,走進遼闊深遠的曆史時空,為國之工匠及孜孜不倦的勞動者描摹畫像,經由他們的身影喚醒沉睡的文物、喚起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記憶與執着信念。

“我們懷着對傳世國寶的敬畏、對舞台藝術的敬畏,邀請故宮博物院作為共同出品方,為《隻此青綠》創排提供學術支援,邀請包括國畫顔料制作技藝、徽墨制作技藝、宣筆制作技藝、雙林绫絹織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擔任非遺顧問。我們希望尋找到守正創新的平衡點,讓這部劇的美是詩化的、寫意的,也是極緻的、考究的。”周莉亞說。

《隻此青綠》創作曆程如何?為何如此“出圈”?聽聽背後故事

圖為主演孟慶旸在見面會現場表演“青綠腰”。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火熱“出圈”因雙向奔赴

“我們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回饋,而我們也将對家國的感情蘊藏在《隻此青綠》中。”韓真如是說。

在青綠山水所代表的古典美學氛圍下,《隻此青綠》特地大量留白,不同背景的觀衆在觀看時會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屬于傳統美學的感受,會引發對傳統文化價值意義的思考——劇中嘔心瀝血的王希孟、苦苦追尋的展卷人、精益求精的工藝人,又何嘗不是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呢?

來自曆史的凝望與回響也深深打動了觀衆的心。自2021年8月國家大劇院首演後,《隻此青綠》先後在16個城市演出50餘場,人氣、口碑雙豐收,不僅引起“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的“青綠熱”現象,更收獲了來自各地粉絲和觀衆的如潮好評,湧現出衆多“跨城追劇”“二刷三刷”的忠實觀衆。

“《隻此青綠》之是以受到青睐,是因為大衆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放置在了劇中。”在周莉亞看來,這是哺育滋養着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的廣大群衆最浪漫的雙向奔赴。

文藝創作需要立足腳下

“靜待”“望月”“落雲”“垂思”“獨步”“險峰”“卧石”……擁有一系列造型動作的“青綠”是這部詩劇中的意象,她靜待畫中千年,不僅是人們心中的山河日月,也是聯結千年時空情感的自我文化認同。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彙山河’。對于藝術創作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富礦,我們要立足本土、立足自我、立足自信,去發現它、挖掘它。”周莉亞說。

以傳統文化為底色的創新節目和文藝作品不斷推陳出新,也愈發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對于海南文藝界來說,如何從《隻此青綠》中汲取經驗,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出圈”作品?

周莉亞建議,創作首先要立足腳下,題材必須是感動自己的故事,“小地方、小人物也能有大世界、大格局。優秀的藝術作品也可成為本土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趙優)

(海南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