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只此青绿》创作历程如何?为何如此“出圈”?听听背后故事

关注2022海南岛春季国际艺术展

■ 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一轮明月,朗照千年;青绿千载,山河无垠。以国宝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去年8月首演以来好评如潮,在2022年央视春晚的亮相更是惊艳四座。

《只此青绿》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又是如何火热“出圈”的?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典范,《只此青绿》的创作对于海南本土文化产品打造又有什么借鉴意义?

3月3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二轮全国巡演在海口首演。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该剧主创和主演分享了《只此青绿》台前幕后的故事。

《只此青绿》创作历程如何?为何如此“出圈”?听听背后故事

3月3日,《只此青绿》海口首演媒体见面会现场。

以敬畏之心开展艺术创作

乐声悠扬,晕染绚烂色彩;舞步蹁跹,绘就千里江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创作之初,便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在文博、古典舞蹈、古典文学中探寻和提炼符合当代视角的审美精髓。

对于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而言,《只此青绿》并不是命题作文,它是一次情之所至、由心而发的创作。

“几年前,《千里江山图》的观展热,从侧面反映出了民众文化意识的提升,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的创作者,我们更要扛起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韩真说。

要从《千里江山图》这幅几乎没有人物和情节的画卷中,寻找一个剧的架构,主创们选择以“诗剧”为体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走进辽阔深远的历史时空,为国之工匠及孜孜不倦的劳动者描摹画像,经由他们的身影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

“我们怀着对传世国宝的敬畏、对舞台艺术的敬畏,邀请故宫博物院作为共同出品方,为《只此青绿》创排提供学术支持,邀请包括国画颜料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非遗顾问。我们希望寻找到守正创新的平衡点,让这部剧的美是诗化的、写意的,也是极致的、考究的。”周莉亚说。

《只此青绿》创作历程如何?为何如此“出圈”?听听背后故事

图为主演孟庆旸在见面会现场表演“青绿腰”。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火热“出圈”因双向奔赴

“我们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回馈,而我们也将对家国的感情蕴藏在《只此青绿》中。”韩真如是说。

在青绿山水所代表的古典美学氛围下,《只此青绿》特地大量留白,不同背景的观众在观看时会得到不同的感悟和属于传统美学的感受,会引发对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思考——剧中呕心沥血的王希孟、苦苦追寻的展卷人、精益求精的工艺人,又何尝不是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呢?

来自历史的凝望与回响也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自2021年8月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只此青绿》先后在16个城市演出50余场,人气、口碑双丰收,不仅引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青绿热”现象,更收获了来自各地粉丝和观众的如潮好评,涌现出众多“跨城追剧”“二刷三刷”的忠实观众。

“《只此青绿》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大众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放置在了剧中。”在周莉亚看来,这是哺育滋养着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广大群众最浪漫的双向奔赴。

文艺创作需要立足脚下

“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拥有一系列造型动作的“青绿”是这部诗剧中的意象,她静待画中千年,不仅是人们心中的山河日月,也是联结千年时空情感的自我文化认同。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对于艺术创作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我们要立足本土、立足自我、立足自信,去发现它、挖掘它。”周莉亚说。

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创新节目和文艺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也愈发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对于海南文艺界来说,如何从《只此青绿》中汲取经验,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出圈”作品?

周莉亚建议,创作首先要立足脚下,题材必须是感动自己的故事,“小地方、小人物也能有大世界、大格局。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可成为本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赵优)

(海南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