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引子

《集古錄》:“此所謂集靈宮者,他書皆不見,惟見此碑。則餘之集録不為無益矣。”

在中國的曆史上誰是第一個考古或者盜墓的人難以查明,但我們可以知道誰是古代考古學的開拓者和創新者,他就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宋朝時期開始興起的金石學,是現代考古的前身,正是因為古人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能讓近現代的考古工作進展如此順利。

考古工作需謹慎

雖然古代和現代是兩個不可相提并論的時期,考古工具也完全不同,但整體而言是有一定相同之處的,比如說在《金石錄》當中就規定了出土古代文物時要進行保護,并不能貿然将它們拿出來,否則會導緻文物受損。然而在現代卻發生了一個考古界的悲劇,在1956年,中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發掘明定陵,由于現場裸手拿取文物,導緻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郭沫若先生相信我們都很熟悉,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對于考古工作的态度是既重視又謹慎,畢竟這些古代的帝王陵墓,裡面大多都藏有非常多珍貴的文物,對研究古代中國曆史有很重要的意義。在時任北京市市長吳晗的強烈要求下,長陵考古發掘小組正式成立,并準備開展挖掘工作。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長陵是明朝十三陵之首,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墓,可想而知這一陵墓如果能被挖掘出來,裡面會藏有多少珍貴的秘密。然而由于技術條件有限,再加上長陵的保護工作做的非常完善,導緻挖掘小組沒有找到合适的地點挖下去,就在衆人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好消息傳了過來,那就是明定陵可以很輕松的挖進去。

就這樣在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整個挖掘工作還算比較順利,僅僅用時一年時間就順利的挖到了地宮内部,随之便傳出一股非常難聞的氣味,可想而知這一陵墓這麼多年來都沒有被盜,是以氣味才會這麼濃郁。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經驗不足導緻的考古意外

讓空氣流通了幾天之後,衆人才再一次向裡面前進,進入墓室内部之後,大量的陪葬品和皇帝的屍首赫然呈現在衆人的眼前,這本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然而悲劇卻在此時出現。由于缺乏考古經驗,沒有做好充足的應對措施,地宮被打開之後,大量珍貴的字畫因氧化反應而碳化,那些珍貴的絲織品也就這樣成為了碎片。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還有一部分缺乏考古經驗的隊員,因為裸手拿取文物,最終導緻墓室内部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隻有很少一部分完整的被取了出來。此次考古研究,前半段可謂是一帆風順,不僅找到了地宮的位置,一路上也沒有造成什麼破壞,然而後半部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沒有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導緻内部的文物受損嚴重,也正是是以讓我們國家對于考古工作更加重視,堅決不讓悲劇再一次出現。

1956年,郭沫若發掘明定陵,裸手拿取文物,3000多文物大部分損毀

結語

在獲得成功的道路上總是要經曆失敗,這是不可避免的,隻有吸取這些經驗教訓,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才能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一次的考古失敗,是為了下一次的成功做鋪墊,相信我們會掌握更加先進的技術,以更加完善的方式探尋古代皇陵的秘密。

參考資料:《金石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