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圖源:東方IC

找遍大半個中國,最後連騙子都不再聯系,2021年12月6日,一場遲到了14年的擁抱,令無數人動容,辛苦尋子14年的孫海洋,經曆了無數個難以入眠的深夜,終于熬到了頭,他也是電影《親愛的》的原型。14年的煎熬,好在還算修成正果。

但是,還有多少父母依然苦苦跋涉在尋子路上,團圓的那一天或許近在眼前,也許遙遙無期。

就像最近不斷發酵的“徐州豐縣八孩母親”事件,脖頸上的鐵鍊、失落無幾的牙齒、含糊不清的隻言片語……根據官方此前釋出的最新通報,2月22日,豐縣人民檢察院對犯罪嫌疑人桑某妞、時某忠,以涉嫌拐賣婦女罪依法準許逮捕。

近日,公安部決定,自3月1日起至12月31日開展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專項行動。

失去子女的父母、失去親人的家庭……當不得不面對這個讓人心碎的話題的時候,科技呈現出了向善的力量,張貼街邊廣告、一張嘴兩條腿幾張照片等這些“大海撈針”式的辦法已經過時,AI技術、網際網路平台等正在成為尋人的“C位”,并且大大提高了尋人成功的機率。

01

24年尋子,突破就在人臉識别

在“徐州豐縣八孩母親”事件中,針對“董某民、楊某俠結婚證照片上的女子與楊某俠不是同一人”的問題,公安機關曾進行調查,發現楊某俠近照系從抖音視訊中截取,經修圖後流傳到網上,與實際容貌有差異。同時,皮膚老化、毛發退化、脂肪組織液化以及牙齒缺失等因素也是楊某俠容貌變化的重要原因。2月22日,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人像鑒定,楊某俠與董某民結婚證照片與楊某俠在雲南第一次結婚照片、網傳視訊截圖楊某俠照片、楊某俠身份證照片、楊某俠近照反映出的人像特征相同,認定為同一人。

“過去,當我們收到有人失蹤或者想要尋親的援助資訊時,通常的做法就是資訊比對,包括家庭描述、居住環境特征、體貌特征等,然後進行人工資訊比對,找到相似的人并初步确認,再挖出更加相似的細節進行比對,最終進行DNA确認。”中國政法大學反對人口販運國際合作與保護中心主任、北京百瑞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張志偉被稱為“打拐律師”,在十幾年公益打拐之路上,他幫助幾十個家庭團圓。用他的話說,此前的尋人過程沒有科學依據,反反複複經曆着希望和失望,“要被動等待比對的資訊出現,在大量的資訊中無效比對的機率非常高,尋人周期也非常漫長,有時一些無效資訊還會成為團圓路上的阻礙。”張志偉向《IT時報》記者坦言。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圖源:《失孤》

“其實我心裡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偏偏是我兒子丢了?”這是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中的一句台詞,根據山東聊城一個名叫郭剛堂的男人尋子的經曆改編。24年尋子路,2歲丢失的兒子在2021年7月父子相見時已經成了一名教師。

在郭剛堂24年的尋子之路上,張志偉跟了十幾年,“最關鍵的突破在于去年6月通過阿裡‘團圓’系統收到了郭剛堂兒子的線索,盡管他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但通過人臉比對還是判斷出了一些不會變化的生物特征,最終通過DNA比對确認。”張志偉告訴《IT時報》記者,現在,人臉識别已經成為尋人過程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

02

從14億人裡找一個人

如何讓更多人知道詳細的走失資訊?走失者最有可能出現在哪些地方?該向哪些人推送這條走失資訊?這些都是能否成功尋人的關鍵。

張志偉提到的“團圓”系統,最早是由阿裡程式員建立,這個系統最大的作用不是抓人販子,而是第一時間征集失蹤兒童線索,失蹤時間越短,找回機率越大。隻要第一時間報警,團圓系統會在幾秒鐘内,調用新浪微網誌、高德地圖、百度地圖、QQ等幾十個App,向以事發地為中心的特定半徑内,推送兒童失蹤的消息。在特定範圍内的人,無論是誰,都可以提供資訊,形成“千眼尋人”。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圖源:高德地圖

時隔十幾年二十年,從14億人裡找一個人,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團圓”系統自2016年上線以來,已幫助找回近5000名兒童。“找回率達到98%,而且找回時間也明顯縮短,最短的找回時間不到3小時。”在張志偉看來,當收到有效資訊之後,比對速度和結果越快、越精準,越能增加團圓的成功率,這是肉眼認人所無法企及的。

機器可以基于更多真實資料進行深度學習、建構資料模型,基于人臉識别的AI尋人技術會進一步提升運作效率與準确性,讓更多的失散家庭破鏡重圓。

通過調用世界上任何聯網裝置的攝像頭,配上人臉識别技術,讓想要找的人無處遁形,這是電影《速度與激情7》中的一項黑科技。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在中國,也有這樣一套系統,名叫“天網工程”,其主要用途是通過人臉識别技術和大資料技術,對攝像頭抓拍的人臉進行識别,然後在資料庫中進行比對,比對速度極快,1秒鐘就能将全國人口“篩”一遍。如果發現失蹤人口,而且資訊也在資料庫裡,就能進行定位,附近的警察馬上前去解救。如果一時找不到失蹤人口,AI技術也能将失蹤人口資訊記住,并進行跨年齡人像分析,就算是過了十年或更長時間,跨年齡人像模型也有能力找到孩子。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通過影視作品,中國觀衆知道了大名鼎鼎的美國安珀警報(AMBER Alert),其實國内早有技術更先進的同類警用和網際網路商用尋人系統。

03

幾十年後的“一眼辨認”

尋人,時間以年為機關,幾年、十幾年、幾十年,有時初見還是小兒,再見已是白發。

“跨年齡人臉識别是人臉識别技術研究中的一大難點,我們項目組建構了跨時域人臉檢索與分析系統,成為尋回失蹤人員與被拐賣人口的關鍵技術。”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馬利莊帶領的團隊憑借“面向複雜場景的人物視覺了解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20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特等獎,他告訴《IT時報》記者,嬰幼兒臉型随着年齡增長變化顯著,尤其是十多年後面容發生劇變,對尋親形成巨大挑戰。項目組首創的跨年齡人臉核身技術,可在僅有幾張嬰幼兒模糊照片的情況下與成年樣貌快速比對,到目前為止,協助找回15名被拐超過10年的兒童。

曾經上過央視《等着我》節目的“小耗子”在節目中于父母相認,3歲被拐的他過了18年終于回到父母身邊,背後就是馬利莊團隊跨年齡人臉識别技術的功勞。

跨年齡人臉識别技術是團隊和騰訊優圖合作的結果,在僅有幾張嬰幼兒階段的模糊照片情況下,馬利莊團隊提取人身上不會改變的特征,從資料中學習人臉自然的跨年齡變化規律,毫秒級時間内便可完成千萬級人臉檢索,大大提高了走失人口比對的精準度和速度。“人工智能能解決精度和速度的問題,也能給犯罪分子以威懾力。”馬利莊說。

實際上,利用AI尋人也是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在做的。2018年11月,今日頭條推出“識臉尋人”功能,使用者上傳走失者照片,即可與頭條尋人背景的走失人員資料庫直接對比出比對結果,其中用到的技術就是通過接入實驗室的面部識别技術,利用AI算法,将使用者上傳的走失者照片與尋人資料庫的走失人群大資料進行比對,幫助走失者回歸家庭;2016年,百度AI尋人平台上線,使用者在平台上傳一張照片,即可與全國各地救助站及寶貝回家等公益尋人平台登記的數萬名走失人員進行實時比對,截至2021年10月30日,百度AI尋人平台已經幫助将近13000個家庭重新團聚,其中有不少是失散超20年甚至30年以上的。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圖源:百度

04

AR、多模态助力尋親

“盡管DNA鑒定是确認尋親是否成功的最後一步,但這是建立在前期人臉比對的基礎上的。”在張志偉看來,相較于DNA資料庫的被動式登記,主動式抓取人臉資訊的相關資料庫資訊更加全面,比對更加友善。

是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劉家成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建議,幼稚園入園、國小入學時,要求所有入園、入學兒童采集DNA資訊,建立DNA檔案,檔案交由公安部門納入DNA資料庫統一保管,目的是為了有效打拐。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不過,并不是有了人臉比對,就能讓所有走失的人走上回家的路。“照片模糊、圖檔修複、面容修複等技術都會影響到尋親的進展,尋親的路上依然會有不少痛點和坎坷。”張志偉說,除了法律法規對于拐賣婦女兒童的現象要嚴懲之外,科技也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現在很火的元宇宙是否可以運用到尋人領域,通過尋親者的描述,利用AR還原尋親者以前生活的場景,可以有助于尋親。”

尋親的過程是多種資訊交叉驗證的過程,包括體貌、行為、環境等,“我們一直在研究跨時空多模态的全流程人物特征了解技術體系,如果照片比較模糊,就可以通過行為、姿态、場景等各種因素的交叉驗證和分析,提供相對較為準确的資訊。”馬利莊說。

不可否認“科技+尋人”正在釋放出越來越大的潛力,但最好的結局應該是尋人技術應用得越少越好。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作者/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編輯/挨踢妹

排版/ 季嘉穎

圖檔/《失孤》 高德地圖 百度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衆号vittimes

從“梅姨”到“八孩母親”……AI尋人能撫平傷痛嗎?

《IT時報》 聯合黑貓投訴,征集投訴線索,曝光不良商家損害消費者權益案例,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和輿論引導作用。不遺忘每一個微小發聲,守護每一份合法權益,共築和諧消費新環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