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畢愛民:捧上一顆滾燙的心

文圖|陳懷瑾.呂婷.劉惠娟.清風明月wsy

“愛民,不簡單呀!你用愛鑄就了全國 20 名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老同志貼心人!”“你不愧為組織與退休人員之間的橋梁,有你做老幹部工作,是我們的福氣。”去年 12 月,當南京海關離退休幹部辦公室副主任畢愛民榮獲“全國優秀老幹部工作者”稱号的喜訊傳來,關區老同志在微信群裡紛紛為她點贊、留言。

一本日記露真心

2002 年,35 歲的畢愛民從部隊轉業進入南京海關人事處,挑起了服務保障和管理老幹部工作的擔子。她在日記裡寫道:要把老同志當親人,他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畢愛民戎裝照(bam/供圖)

服務,是老幹部工作者的第一職責。老幹部工作事無巨細,内容繁雜,幾年下來,她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随身帶着筆和一個小本子,随時随地記錄下與老同志相關的點點滴滴,特别是他們的呼聲和建議。翻看筆記,内容五花八門:有探望離休幹部、關愛獨居孤寡老人、跟蹤住院老同志、關心老同志遺屬的日期和安排;也有老幹部志願服務隊、各類興趣小組的活動情況;還有老同志的各種要求、意見建議等。正是通過日記裡記載的一樁樁、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瑣事、煩心事,畢愛民架起了黨組織和老同志的“連心橋”。

20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小本子換了一個又一個,堆積成一大摞,被老同志稱為“愛民日記”。

她胸中就像揣着一團火,對老幹部工作充滿摯愛真心。2018 年機構改革時,原江蘇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873名離退休老同志并入海關。那段時間,畢愛民帶隊多次深入到老同志原隸屬部門和居住地開展調研,了解他們的現實情況和實際需求,她與同僚們一起整理梳理,向關黨委送出了調整組織設定、加強制度管理、加強服務保障等多方面建議,使新轉入的老同志從組織生活上、生活保障上、制度管理上都迅速地融入了海關大家庭。

2019年春節前,一位老同志家屬向她反映,老伴病重住進了醫院 ICU,已經墊付了 20 多萬元的費用,後面再也拿不出錢了。畢愛民立刻把這件事記下,與相關部門溝通并向上司作了彙報,建議借予10萬元幫助這位老同志救急。當畢愛民把 10 萬元現金送到醫院時,家屬感動地流下了淚水,說:“沒想到啊,海關真是可以依靠的家。”

75 歲的退休幹部鮑老提起畢愛民,直誇她是好閨女。“我 2004 年退休後至今,都是愛民在關心照顧我。但凡我們有什麼事情,她都記在本子上,一件不落。”一開始,鮑老與另一位退休同僚姜老的家都住在老下關,從家到機關有十幾公裡遠,坐公共汽車要轉好幾路。畢愛民把她們的家庭位址記下來,每次有什麼體檢報告、慰問品,都跑大老遠親自送過去。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陪老同志秋遊(施向軍/攝)

一年隆冬,南京飄起了大雪,路上風雪交加、又濕又滑。鮑老正想和姜老商量,這麼冷的天,就别讓愛民出門了,兩個老同志自己想辦法。心裡正琢磨着呢,門鈴響了,畢愛民已經到樓下了,身上濺滿了泥水。

外面寒風陣陣,她們心裡暖意融融。

一條熱線顯真情

“剛剛接到社群電話,說我家水管爆裂殃及了樓下住戶,現在我一家都在外地旅遊,能否請你幫我去解決一下?”畢愛民轉業上班不久後的一個晚上,一位老同志突然給她打來這樣一個求助電話。她立即打車趕到他家所在樓棟,協助社群妥善解決了問題,由于去得及時,沒有給其他住戶造成太大的損失。

這件事,給畢愛民帶來深深觸動:何不用自己的手機開通一條熱線,提供 24 小時全天候服務,讓老同志遇到急事時可以随時聯系?于是,在上司和同僚的支援下,“愛民熱線”迅速開通。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畢愛民慰問困難遺屬(施向軍/攝)

一個周末,一位高齡獨居的老同志在家中被開水嚴重燙傷,呼叫 120 送到醫院急救,因身邊沒有親屬,情急之下他撥打了“愛民熱線”。當時正發燒的畢愛民即刻趕往醫院,幫助老同志辦理各種手續,并自費為他購買生活用品,老同志緊緊攥住她的手,感動得熱淚縱橫。

伴随着這部熱線,畢愛民不分晝夜和節假日地忙碌,隻要老幹部有需要,她都第一時間趕過去,真心實意幫助解決他們的“急難愁盼”。

2019 年春的一天,畢愛民回合肥老家看望生病住院的父親,快下高鐵時,身上的熱線電話響了,是一位剛剛去世的老同志的親屬打來的。

下車後,她急忙趕往醫院,簡單地與爸媽聊了幾句,就含淚向他們辭别,趕回去處理那位老同志的後事。1 個多小時後,她就出現在那位老同志的家裡,打理喪事及善後事宜,操忙得旁邊人以為她是去世老同志的家屬。

為老同志服務,貴在捧上熾熱的真情,奉獻親人般的愛。有一年清明節,畢愛民正在吃午飯,突然熱線手機響起來,一位離休幹部的家屬打來求助電話:這名老同志突發腦溢血,剛送到醫院就收到了病危通知書,情況十分危急。畢愛民放下碗筷,馬上趕到醫院,一邊勸慰家屬不要着急,一邊與主治醫生溝通,協助醫生制訂醫療救治方案,終于使老同志化險為夷。随後,又應家屬要求,積極協調安排住院病房,以便他們長期照顧和老同志療養。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看望慰問老同志(施向軍/攝)

機關一位剛退休的同志患直腸癌住進了醫院。畢愛民每周都到醫院看望照料,随後6年時間裡,幫助他解決了許多醫療和生活上的難題。一天,家屬給畢愛民打來電話,哽咽地說:“我家那口子不行了,走前想再見見你。”她二話沒說,趕到醫院病床前,緊緊攥住他的手,陪伴他安詳地離開了人世。

小小熱線開辦 20 個年頭,她平均每年接聽老同志求助電話有上千個,累計上門排憂解難、解決各種問題500餘件次。

一樁事情見真愛

“把老同志當親人,不能挂在嘴上。要換位思考,對每件事都上心。”畢愛民說。老幹部工作具有特殊性,經常要往醫院、殡儀館跑。這些年,畢愛民陸續送走了 30 多位離退休幹部,當收到老同志生病、病重、去世的消息時,她都第一時間趕過去,代表組織探視和慰問,協助辦理喪事,做好安葬服務。一次喪事過後,老幹部的遺孀拉着她的手,淚水盈眶地說:“畢主任,沒有哪個人像你這樣,如同對待家人一樣幫我!”

2020 年5月,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畢愛民遭遇意外造成左手臂骨折,上司和同僚們都勸她在家休息,但她放心不下幾位行動不便的老同志,除了去醫院換藥外,仍堅持奔忙在路上,為這幾位老幹部幫辦事項。老同志們看到她纏着紗帶、吊着臂膀還在為他們的事操心,無不心疼又感佩地說:“你都這樣了還牽挂我們,真比我們的孩子還要貼心!”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畢愛民帶傷堅持工作(施向軍/攝)

為了幹好銀發事業,她經常忙得跑斷腿,流下無數的汗水。離休幹部王老的老伴去世以後,子女都忙于工作陪不了他,很是孤獨。畢愛民了解到這個情況,經常上門去噓寒問暖,逢到他生日時,還與同僚一起,專門送去生日蛋糕和長壽面條。每當此時,老人都激動地撥通子女們的電話,大聲告訴他們:“組織上來給我祝壽了!”還有一位空巢獨居的老幹部,因女兒去世悲傷不已。

畢愛民想方設法安慰她,聽她傾訴,陪她聊天,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地守護着,幫她從傷痛中及時地走了出來……

畢愛民把組織對老同志的關愛展現在每一處細節裡。送慰問金、體檢表、困難補助、學習資料、送生日卡,“大病關愛月月送”……這些平凡而又瑣碎的事,别人看着都頭痛,畢愛民卻整天泡在其中,從無抱怨,更沒有流露丁點兒的不耐煩。她心裡想的,就是把一樁樁事情做好,讓組織放心、讓老同志滿意,再苦再累心也甜。

進入新時代,如何運用資訊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水準,把資訊技術運用到精準服務離退休幹部身上,成為畢愛民和同僚們思考的課題。她們建立了關區離休幹部、異地居住人員、特殊養老群體、近 3年屆齡退休人員等 4類精準服務資料庫。率先在關區老同志中推廣使用“智慧銀海”資訊化平台,積極為老同志開展智能手機使用教育訓練,手把手地教他們使用手機和電腦入網上線,使其能夠“刷刷微信、曬曬美圖、發發美篇、掃碼支付”,過上了“網絡新生活”。截止目前,“智慧銀海”平台使用率超過75%。

這位轉業女兵了不起,20年默默無聞,現在是國門一線“她力量”

組織老同志參加文藝彙演(bam/供圖)

捧來一顆心,傾情為桑榆。畢愛民近 20 年在老幹部工作崗位傾情奉獻,赢得了廣泛贊譽和關區廣大老同志的認可。2019 年,南京海關離退休幹部黨總支被江蘇省委組織部、省委老幹部局評為“全省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她本人多次獲得南京海關嘉獎、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等表彰,2010年,被海關總署人教司記個人三等功 1 次。2021 年 12月 21 日,畢愛民作為全國優秀老幹部工作者代表,在全國老幹部工作“雙先”表彰大會上作了彙報發言。[微風][微風][中國贊]

[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