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詹姆斯·惠斯勒(1834-1903)出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長年旅居倫敦。他追求唯美主義并推崇“為藝術而藝術”,被稱為現代主義藝術的先驅。喬安娜·希弗南則是一名來自愛爾蘭的畫室模特,曾多次在惠斯勒的作品裡以“白衣女子”的形象出現。兩人保持着長達20多年的親密關系,雖然外人對她知之甚少,但惠斯勒以其“白衣女子”形象創作的作品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就啟發了衆多藝術家。

2月26日,展覽“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喬安娜·希弗南”在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展出。展覽圍繞着惠斯勒與喬安娜·希弗南的故事展開,講述後者作為惠斯勒的朋友、模特、夫妻和工作夥伴,在其生活和工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看來,這是藝術史中的革命性時刻,惠斯勒和希弗南打破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繪畫,生活的本質令虛僞和矯飾被一掃而空。

美國牛仔詹姆斯·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與他那火紅頭發的愛爾蘭情人喬安娜·希弗南(Joanna Hiffernan)在這場令人愉快的,充滿喜劇性的展覽中,打碎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藝術。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無疑,這一故事很快就能成為一部過得去的電影出現在新媒體中。還在等什麼,來到皇家藝術研究院,與現代藝術的先驅一起享受一場生命的冒險。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名作《母親的畫像》(非此次展品)

在1860年代的倫敦,能欣賞希弗南和惠斯勒的雙重展示是多麼新穎和具有颠覆性啊!你必須意識到,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是多麼擁擠。在那個時代,一堵牆足以被布置成密不透風的場景。但丁·加布裡埃爾·羅塞蒂 (Dante Gabriel Rossetti) 的《天使報喜(The Annunciation) 》是幽閉恐懼,在一個狹小的房間裡,畫中人物擁擠在僞中世紀美學監獄中。然後看着對面的牆壁,現實生活中那原始的、醉醺醺的、性的片段讓你驚醒。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天使報喜 (The Annunciation))》,1849-1850年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Wapping》,1860-1864年

惠斯勒的作品《Wapping》 令人感到迷茫。回到1860年代初期的倫敦碼頭,查爾斯·狄更斯剛剛出版了《遠大前程》,我們得以從狄更斯筆下哥特式迷霧了解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但是,惠斯勒的作品《Wapping》則用嚴肅而又感性的現實主義來描繪倫敦。這是一座現代化城市,一群身着波西米亞風格的人在河畔酒吧閑聊,俯瞰着灰色與綠色交錯的船隻。在這一聚會的畫面中,希弗南将頭發往後梳,看上去她和惠斯勒都認為他們正處在自由、輕松的前衛巴黎内。

巴黎正是惠斯勒在1850年代前往并結識古斯塔夫·庫爾貝、愛德華·馬奈和查爾斯·波德萊爾等激進藝術家和評論家的地方。當波德萊爾發表《現代生活的畫家》時,惠斯勒則正在創作畫作《Wapping》。惠斯勒為倫敦泰晤士河邊的現代時刻帶來了奶油般的色調和接受諷刺的目光。他将馬奈的傑作《草地上的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和《奧林匹亞(Olympia)》的藝術感受帶到了倫敦。法國人所有的樂趣都被移植到了英格蘭的格萊德斯通和迪斯拉裡上。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在藝術工作室裡的藝術家( The Artist in His Studio)》

在惠斯勒的藝術之外,我們對希弗南了解多少?喬安娜·希弗南于1843年出生于愛爾蘭利莫瑞克。17歲時,她遇到了惠斯勒這位打扮時髦的藝術家。同時代的人說,希弗南沒有受過太多正規教育,但她閱讀廣泛,觀點敏銳。她可能是一位有抱負的藝術家和模特。惠斯勒為希弗南身穿白色長裙而創作的三幅《白色交響曲》彙集在此次展覽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合作。這也可以看作為行為藝術的初始。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白色交響曲1号(Symphony in White, No. 1)》,1862年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白色交響曲1号(Symphony in White, No. 1)》(局部)

你看到的那件純白色裙子是個笑話。在惠斯勒創作于1862年的作品《白色交響曲1号(Symphony in White, No 1)》中,希弗南一點兒也不純潔。她自信地站在上方,而在這件本應顯得樸素的連衣裙内,惠斯勒暗示了她的赤身裸體。那是因為她站在一塊熊皮地毯上,柔軟的毛皮将你的視線引向裙子的邊緣,想象着她赤裸的雙腳依偎在裡面。這是一個在雕塑中展現性感的傳統圖像。這一形象可以追溯至文藝複興時期的畫面——大衛踩在歌利亞的頭發上。

這幅畫的第一批觀衆可能還沒有想象到這一點,但一定會被希弗南那松散的紅頭發以及輕松惬意的姿态所震撼。作品炫耀着一種呼之欲出的愛意。惠斯勒诙諧地模仿拉斐爾前派,以及暗示着壓抑着的欲望。 他不如在畫布上寫下:“我在和她睡覺。”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白色交響曲2号(Symphony in White, No. 2)》,1864年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委拉斯開茲《鏡前的維納斯(The Rokeby Venus)》

第二幅《白色交響曲》以雙重形象展示了希弗南:她優雅地靠着壁爐邊,手持日本扇子,擺着姿勢。她轉過身去,正在沉思,我們可以從壁爐上的鏡子裡看到她的臉。這是惠斯勒從委拉斯開茲的作品《鏡前的維納斯(The Rokeby Venus)》中得到啟發而深化出的效果。惠斯勒曾和希弗南一起出發前往馬德裡研究委拉斯開茲,但當他們在比利牛斯山脈找到愛巢時分心了。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白色交響曲3号(Symphony in White, No. 3)》,1865-1867年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惠斯勒,《紫色和玫瑰色:帶有六字款識的青花瓷(Purple and Rose- The Lange Leizen of the Six Marks)》,1864年

在一個未完成的場景中,惠斯勒在工作室裡看着赤身裸體的希弗南。此外,他還展示了她睡着的樣子。畫面中希弗南身穿和服,周圍是閃閃發光的中國瓷器,惠斯勒把她想象成了一個從“浮世繪”裡走出的女子。惠斯勒的母親,即畫作《母親的畫像》中的那位,敦促他對希弗南作出誠實的決定。惠斯勒的反應不是結婚,而是立下遺囑,将一切都留給她。

1886 年,希弗南在40多歲時就去世了,早于惠斯勒。當然,這個展覽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865年秋,當時他們在諾曼底的特魯維爾,與庫爾貝待在一起。他們在酒店裡吃着海鮮,在沙灘邊畫着畫,在黃昏時分聽希弗南唱愛爾蘭歌曲。庫爾貝記得那是一段浪漫的時光。如果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 ois Truffaut)還健在,那這部分故事真的會被拍成一部很棒的電影。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庫爾貝《美麗的愛爾蘭女孩喬(Jo, the Beautiful Irish Girl)》

庫爾貝也曾畫過希弗南。他總是随身攜帶原件,并畫“複制品”出售。在此次展出的三個版本中,哪一件是他視為珍寶的呢?那必須是來自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的《美麗的愛爾蘭女孩喬(Jo, the Beautiful Irish Girl)》,該畫作可以令人感受到懷舊的熱情。有傳言說這一切是更進一步的:希弗南甚至可能是庫爾貝的名作《世界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World)》的模特。 但策展人沒有找到任何證據表明她當時在巴黎。或許,庫爾貝是被她的紅頭發打動了。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受惠斯勒啟發而作的《赫米内·蓋莉娅肖像(Portrait of Hermine Gallia)》,1904年

惠斯勒筆下的“白衣女子”:唯美、愛情與生活

弗雷德裡克·沃克受惠斯勒啟發而作的《白衣女人》,1871年,紙本水粉畫

事實上,展覽無處不在地展示了希弗南從未被物化,從未成為藝術家的獵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溫柔的愛情故事,它也帶來了藝術中最具革命性的時刻之一,生活的本質令虛僞和矯飾被一掃而空。

展覽将展至5月22日。

(本文編譯自《衛報》,作者喬納森·瓊斯系藝術評論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