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在2月24日收官。播出一個多月以來,這部六集體量的紀錄片總播放量超過1650萬次,豆瓣評分穩居9.5分。

盡管近年來文化領域越來越受到影視市場的青睐,但與遍地開花的美食人文紀錄片和曆史文化類綜藝相比,以書為主題的節目和紀錄片仍屬小衆。2019年,《但是還有書籍》第一季剛上線時,最大的賣點是“胡歌友情獻聲”。但這部紀錄片最終在豆瓣收獲9.0的評分、超過7萬人評價,也讓更多人重新關注到閱讀這件事。

時隔三年歸來的《但是還有書籍2》,其口碑和播放資料甚至優于第一季。這套紀錄片為何能得到如此多觀衆的喜愛?作為一套關于書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比起“增加知識”,更強調“精神陪伴”:通過挖掘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的故事,将他們身上那份專注和純粹的力量傳遞給觀衆。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A】

書籍是對抗浮躁世界的武器

《但是還有書籍2》的六集分别以圖書館、漫畫家、譯者、出版人、作家、旅行和寫作為主題,每一集均講述三至四個愛書之人的故事。出現在《但是還有書籍2》的人,年齡、性别、職業經曆都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豐饒的精神世界。書籍給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對抗浮躁世界的武器。

比如在第一集《我們的圖書館》裡出現的版本目錄學家沈燮元。沈燮元參與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編纂工程,在古籍整理、鑒定和保護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如今沈燮元已經98歲高齡,但他的人生還在為古籍而燃燒。在紀錄片中可以看到,沈燮元每天都坐公交回到他的老機關——南京圖書館,開始整理清代藏書家黃丕烈的題跋。他的名言是“我不要活到100歲,但要過好每一天”。如今,沈燮元已完成八十多萬字的《士禮居題跋》,之後還要繼續整理黃丕烈詩文集、黃丕烈年譜。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沈燮元

同樣在第一集出現的國家圖書館管理者顧曉軍,則非常符合“掃地僧”形象。表面上,他是個為來來往往的讀者答疑解惑的普通從業人員;實際上,他通曉法語、意大利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印地語等十幾種語言,而這些語言都是他在國家圖書館工作12年以來自學而成的。顧曉軍做過不同的工作,卻因為對古典文獻的熱愛而選擇當一名圖書管理者。在這裡,他得以做一些毫無功利、純粹因熱愛而進行的研究。《但是還有書籍2》裡,顧曉軍展示了他的筆記本,外文筆記寫得密密麻麻。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顧曉軍

在第三集《詞語擺渡人》出現的譯者包慧怡,則通過翻譯找到了精神上的平靜。包慧怡的本職是一名大學老師,業餘進行詩歌的翻譯。在節目中,包慧怡講述了她翻譯之路的源起。她在經曆一次巨大的精神危機時,意外讀到了美國女詩人西爾維娅·普拉斯的詩集《愛麗爾》,産生了巨大共鳴。她開始嘗試将其譯為中文,一做就是七年。從事翻譯所需要的專注,讓她體會到了一種“完全沒辦法被剝奪的幸福”。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包慧怡

發掘“小衆名人”的新故事

《但是還有書籍2》的受訪者中有大家、有普通人,也有小衆圈層中的名人。比如在中國哈利·波特迷中無人不識的《哈利·波特》中文版譯者馬愛農、科普部落客“無窮小亮”張辰亮、國産科幻漫畫《黑血》的作者趙佳……《但是還有書籍2》不僅讓藏在書籍背後的他們走到鏡頭前,而且發掘出他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在這部紀錄片裡,馬愛農表現出了充滿少女心的一面,她不僅是《哈利·波特》中文版的譯者,也是一位“哈迷”。片中記錄了一個馬愛農拆快遞的細節:快遞裡是《哈利·波特》20周年紀念冊,當她看到拉文克勞學院的冊子時,忍不住喊出一句“好開心”,之後更是自豪地拿起來向鏡頭展示拉文克勞的徽章。此外,這部紀錄片也介紹了馬愛農的其他譯作,比如《綠山牆的安妮》《我在伊朗長大》等,讓更多人了解到“《哈利·波特》譯者”之外的馬愛農。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馬愛農

中國國家地理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辰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網紅”。他是在微網誌上以诙諧有趣風格為廣大網友解答科普問題的“博物君”;之後以“無窮小亮”的名号活躍在視訊網站,專門鑒定熱門網絡生物;因為長相與藏狐相似,他又獲得“狐主任”的外号,并成為熱門表情包。但張辰亮其實還是一位科普作者,花了六年時間編寫了一套《海錯圖筆記》,對清代畫家聶璜繪制的《海錯圖》進行分析考證。張辰亮在社交網絡上常以幽默有梗的形象出現,但在《但是還有書籍2》裡,他面對鏡頭講述他與聶璜的惺惺相惜、對海洋環境的喜與憂。這部紀錄片還原出一個更立體的張辰亮。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張辰亮

而極少出現在公衆視野的漫畫家趙佳,更是讓不少漫畫迷既興奮又感動。趙佳在1997年16歲的時候開始創作科幻漫畫《黑血》,一鳴驚人之後,《黑血》卻經曆了數次休載,至今仍未完結。在《但是還有書籍2》裡,趙佳講述了幾次休載的原因:父親重病,讓趙佳難以抽出創作的時間;雜志休刊,又失去了發表的平台。片中還展示了趙佳這20多年來的創作手稿,足足有幾大箱。這些都是漫畫背後并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B】

金句頻出,文案成為亮點

在《但是還有書籍》系列之前,最出圈的一個與書有關的節目是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主持人梁文道每集分享一本書,對這本書進行介紹和解讀。而在紀錄片領域,《盯書機》《書迷》《古籍複活記》等書籍類紀錄片取得不錯口碑,但由于角度偏向專業,始終無法獲得大衆層面的關注度。《但是還有書籍》卻做到了既保持了文藝的質感,又不至于曲高和寡。

這部紀錄片打破了紀錄片一本正經的形象,快節奏的叙事、有趣的動畫和特效,都讓這部影片變得更年輕和有個性。而旁白和文案更是這部影片的一大亮點——在這部以書為主題的紀錄片中,文字的浪漫得以真正展現。旁白文案或充滿趣味、或充滿哲思,也為不少觀衆所稱道。比如,在第一集描述國家圖書館管理者顧曉軍的日常工作時,旁白文案将其比作電子遊戲:“今天,顧曉軍一共為38位讀者答疑解惑,這是顧曉軍在國家圖書館當NPC的第4380天。”而在第二集裡,旁白如此介紹漫畫家這一職業:“漫畫裡有俠客,有怪物,有未來世界。漫畫外隻有一個人,一支筆,一張桌椅。用方寸大小的格子,創造出整個世界的人,被稱為漫畫家。”出現在片中的受訪者更是金句頻出,比如包慧怡把翻譯形容為“悲劇的英雄主義的勞作”,沈燮元說“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而顧曉軍說“什麼是詩和遠方?那不就是圖書館嘛”。

值得一提的是,旁白由演員胡歌配音,總導演羅穎鸾曾在采訪中表示,國内紀錄片配音有這樣一個趨勢——比起播音腔,更追尋更個性化的聲音。胡歌的聲音溫暖自然,與《但是還有書籍》的風格頗為适配。

充當橋梁,推介冷門好書

作為一部以書為主題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除了讓觀衆再次意識到閱讀的美好之外,還做到了什麼?

可以确認的是,《但是還有書籍》的确充當了橋梁的角色,讓更多冷門但優秀的書籍和作者為人所知。比如,現在有更多人知道了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是誰——片名《但是還有書籍》,就來自米沃什的一首短詩。第一季向觀衆科普了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中國台灣作家袁哲生等人的作品,而《但是還有書籍2》裡,在第四集裡出現的小說《秋園》更成為一本熱門書:這本書的作者楊本芬并非專業作家,她在花甲之年開始寫作,将其母親的故事寫成小說,又在其邁入80歲之後才得以出版。如今,《秋園》在豆瓣上有超過2萬人評價,評分高達8.9分。

豆瓣9.5分,小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2》為何出圈?

《秋園》

此外,第一集裡介紹了位于四川甘孜的納朗瑪圖書館。這座圖書館由僧人久美建造,為草原上的孩子提供閱讀的場所和書籍。對這些孩子而言,書籍就是通向外面世界的鑰匙。納朗瑪圖書館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播出平台也順勢推出捐書活動,号召觀衆向納朗瑪圖書館贈書。而在活動結束之後,仍有不少網友在網上咨詢,表示希望可以繼續向這座圖書館捐贈圖書。

【觀衆評論】

弄塵先生:知識是精神脊柱,紙張是物質基礎,但是還有書籍,于是兩者兼具。

荞麥枕頭:此心安處是吾鄉。目錄學大佬、國圖圖書管理者、久美、藏區小女孩……她們都通過書籍找到自己的家,實作自渡及渡人。讀書改變命運,不應該作為功利主義的簡單解讀,而是内心深處的覺醒導緻視野的改變,進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潛心讀書是一種堅持,保持童真與簡單。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随處淨土。

有海時:還是要多做一些喜歡的事情,熱愛帶來專注,專注帶來成就,哪怕隻是非常小衆的一個點。

阿孝咕:從創作者到讀者,幾乎是把書籍出版産業所有的工作者都拍了一遍,各種幕後故事也非常動人。拍出了很多人對書籍的熱愛,但卻沒有拍出紙質書市場的萎縮,獨立書店的困境,至少是拍得不夠。感謝還有書籍,但是書籍卻沒有什麼市場了。(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邵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