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導語

地名是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着人們的鄉愁記憶和對優秀傳統的尋根感懷。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曆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金山區規劃事務和地名管理中心組織編撰的《金山地名尋蹤》正是以地名為視角,講述了金山地名所蘊含的風土人情、滄桑變化和文化積澱。讓我們跟随本書一起開啟地名曆史文化之旅,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顧亭林宅:亭林鎮

亭林鎮位于金山區東北部,是上海市新一輪城市規劃中重點發展的22 個中心城鎮之一。

亭林集鎮原為小村落,人稱“十二家埭”。亭林之名的由來有兩說。一說南朝梁陳時著名地理學家、文字訓诂學家顧野王在此隐居修志著書,宅旁有亭有林,史稱“顧亭林宅”,地名遂稱“顧亭”“顧亭林”“亭林”;一說東漢時吳郡吳人顧奉族人有一支遷居亭林,為上海顧氏之源,漢代設鄉亭以顧氏為名,即顧亭,猶如華亭,顧亭有一片茂密的樹林,是以這裡又叫顧亭林。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南朝·陳·顧野王

亭林曆史悠久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亭林鎮曆史悠久,成陸于6000年前,地處古岡身西部。亭林古文化遺址和招賢浜古文化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和商周兩漢時期的文物,證明距今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亭林古文化遺址出土遺存以陶器、石器、玉器為主,有國内同類遺址中罕見的文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被考古界命名為“良渚文化亭林類型”。

亭林勝迹頗多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亭林鎮勝迹頗多。據曆史記載,有讀書堆、洗硯池、松雪碑、楞嚴塔、仙人洞、八角井、覽翠樓、剔牙松等,世稱“亭林八景”。亭林八景分布在寶雲寺周圍。寶雲寺,原名法雲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址在亭林鎮西北,晉時遭水淹,南遷于顧野王居住地。由于曆經戰亂,飽經滄桑,曆代都進行過大規模整修,鼎盛時有僧一千餘人。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打亭林,寶雲寺再次毀于戰火。寺院被燒後一片廢墟,僅存山門。新中國成立初期,雄偉的山門仍懸有“雲間古刹”四個大金字,後因城鎮建設而拆除。寶雲寺曆經一千餘年,所存遺迹現已寥寥無幾。寶雲寺内的楞嚴塔,是亭林八景之一,俗稱“飛來塔”,如今隻剩中柱“石經幢”,存于亭林國小;旗杆石仍保留在山門口,門口有寶雲橋;八景之一的松雪碑,也稱“子昂碑”,為元代寶雲寺整修時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 《松江寶雲寺記》,後被毀,碑座、碑帽及殘碑存于金山區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存有《松江寶雲寺記》 拓片。

亭林鎮北有亭林湖,湖寺相映,風光秀麗,又是顧野王居地,曾引起諸多文壇大家的濃厚興趣。北宋詩人、書法家唐詢,知華亭縣任上作著名《華亭十詠》,首詠便是《顧亭林》;随後,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著名詩人梅堯臣、劉攽、胡松年、宋輝、汪思溫、魯晦之、李端民、張元幹等都有和韻之作。南宋期間,詩人許尚作《華亭百詠》,首詠也為《顧亭林》;二詠為《顧府君宅》,即寶雲寺内顧野王祠堂;三詠為《東庵異迹》,描繪顧亭林庵中漢代将軍霍光像處的異樣。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名人留下了以亭林勝迹為題材的詩篇,如宋代錢良臣、革獻之,元代成庭珪,明代徐階、王逢,清代王廷享、蕭中素等,蕭中素的《遊寶雲寺》,把亭林八景囊括其中。

亭林名家荟萃

金山人,一起來探尋金山地名的前世今生吧~

亭林鎮是名家荟萃之地。有因仰慕亭林而在此暫居、隐居、定居的名人,也有出生亭林的本土文化名人。如:三國孫吳丞相顧雍,南朝梁陳顧野王,元代文學家楊維桢、陶宗儀,董其昌曾從師學畫的明代畫家顧正誼,晚清思想家、教育家、中西文化比較先驅鐘天緯,上海中國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孫雪泥,兒童文學家賀宜,以及當代著名青年作家韓寒。到訪亭林的曆代文化名人更是不計其數。

“亭林”本是一地之名,由于贊賞“亭林”豐厚的人文涵養,有人便以“亭林”為号,引以為榮。明代畫家、亭林顧氏後裔顧正誼自号“亭林”;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仰慕前賢顧野王,自号“亭林”,人稱“亭林先生”,後來在他的居地昆山有“亭林路”“亭林公園”等地名;中國近現代外交家顧維鈞,在其書畫作品中常以“亭林顧氏”落款;晚清思想家馮桂芬字“景亭”,号“林一”,則緣由他仰慕“亭林先生”顧炎武。

資料: 金山規劃資源

編輯 | 劉家園

責編 | 劉家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