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克蘭(30年前放棄了第三大核武庫)他們後悔了

烏克蘭(30年前放棄了第三大核武庫)他們後悔了

冷戰結束時,地球上第三大核大國不是英國、法國,也不是中國。是烏克蘭。蘇聯解體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1991年12月達到高潮,這意味着新獨立的烏克蘭繼承了莫斯科駐紮在其領土上的大約5000枚核武器。其軍事基地的地下發射井中裝有攜帶多達10枚熱核彈頭的遠端飛彈,每一枚都比夷平廣島的炸彈威力大得多。隻有俄羅斯和美國擁有更多的武器。

拆除這些武器庫常常被譽為軍備控制的勝利。外交官和和平活動人士讓烏克蘭成為了潛在核大國世界中的模範公民。

但曆史表明,無核化是一場混亂的劇變,伴随着該國政府和軍隊之間的内鬥、逆轉和不和。當時,烏克蘭和美國專家質疑原子裁軍是否明智。一些人認為,緻命武器是阻止俄羅斯侵略的唯一可靠手段。

如今,烏克蘭沒有簡單的方法來生産或擷取制造核彈所需的材料。即便如此,随着俄羅斯軍隊包圍該國,并在其最東部省份發動影子戰争,核天才再次活躍起來。

“我們白白放棄了這種能力,”烏克蘭前國防部長安德烈·紮霍羅德紐克(Andriy Zahorodniuk)表示。在談到烏克蘭用核武器換取的安全保證時,他補充道:“現在,每當有人讓我們簽一張紙,得到的回應都是:‘非常感謝。我們前段時間已經有一個了。

西方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烏克蘭人的情緒傾向于将原子時代的過去浪漫化。哈佛大學烏克蘭問題專家瑪麗安娜·布傑林(Mariana Budjeryn)說,“底線是,‘我們有槍,我們還給他們了,現在看看發生了什麼。“在政治層面上,我看不到任何形式的重新考慮。但在基層,這就是故事。

“後悔是其中的一部分,”來自烏克蘭的Budjeryn博士在一次采訪中補充道。"另一部分是你對不公正的感受."

起初,烏克蘭匆忙将蘇聯武器從其國土上移走。炸彈、炮彈、地雷和短程飛彈上相對較小的彈頭最容易移動,也最有可能落入敵人手中。更難移動的是遠端飛彈,這種飛彈重達100噸,高度接近90英尺。

1992年1月,蘇聯解體一個月後,烏克蘭總統和國防部長指令軍事指揮官及其部下宣誓效忠新國家——這一決定将對剩餘武器實施行政控制。許多人拒絕了,管理烏克蘭核力量的士兵陷入了一段緊張困惑的時期,對核武庫的命運及其運作狀态感到困惑。

當選為烏克蘭議會議員的前核基地指揮官沃洛德梅爾·托魯布科(Volodymyr Tolubko)認為,基輔永遠不應放棄其核優勢。1992年4月,他告訴聯合國大會,烏克蘭宣布自己為無核國家是“浪漫和不成熟的”,并堅持至少保留一部分遠端彈頭。他說,剩餘的飛彈力量足以“威懾任何侵略者”。

盡管他的立場從未獲得廣泛支援,但根據烏克蘭核裁軍的詳細曆史,這“加劇了現有的緊張局勢”。

1993年夏天,芝加哥大學著名的國際關系理論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對争議并不陌生,他對原子扣留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外交事務》上表示,如果烏克蘭想要“維持和平”,核武庫是“必不可少的”。他補充說,威懾将確定俄羅斯人“不會采取行動赢回烏克蘭,因為他們與烏克蘭的關系一直不好。”

1993年在基輔,政府甚至考慮控制其核飛彈和轟炸機。但這從未發生過。

相反,烏克蘭發動了。她要求作為核裁軍的交換,她需要絕對的安全保證。這是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1994年初在莫斯科簽署的協定的核心。

1994年底,承諾兌現了。該協定被稱為布達佩斯備忘錄,由俄羅斯、烏克蘭、英國和美國簽署,承諾任何國家都不會對烏克蘭使用武力或威脅,所有國家都将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現有邊界。該協定還規定,如果發生侵略,簽署國将請求聯合國安理會立即采取行動幫助烏克蘭。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Harvard's Kennedy School)原子管理項目(Managing the Atom project)的研究分析師布傑林博士表示,盡管基輔未能得到它想要的東西——美國參議院準許的正式條約将提供的那種具有法律限制力的保證——但它得到了保證,華盛頓将像對待其法律義務一樣認真對待其政治承諾。

烏克蘭(30年前放棄了第三大核武庫)他們後悔了

1996年5月,烏克蘭看到最後一批核武器被運回俄羅斯。

俄羅斯稱此次襲擊是破壞穩定的行為,違反了停火協定,引發了對烏克蘭進一步幹預的擔憂,這可能會将美國和歐洲拖入沖突的新階段。

克裡姆林宮的位置。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越來越多地将北約東擴描繪為對俄羅斯的生存威脅,他表示,莫斯科的軍事集結是對烏克蘭與北約不斷加深的夥伴關系的回應。

布達佩斯備忘錄談判代表史蒂文·皮弗(Steven Pifer)和現就職于斯坦福大學的前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盛頓和基輔在弗拉基米爾·v·普京(Vladimir V. Putin)等人的崛起方面的“集體失敗”破壞了外交壯舉。在俄羅斯軍隊于2014年初入侵克裡米亞并在烏克蘭東部更新代理戰争後,普京認為布達佩斯協定無效。

“八年來,他們一直在進行一場低層次的戰争,”剛從基輔回來的皮弗爾在談到烏克蘭人時說。“你在商店裡找不到子彈。許多平民武裝自己。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即将出版的《繼承原子彈》(Inheriting the Bomb)一書的作者Budjeryn博士說,在烏克蘭,入侵克裡米亞和長期戰争導緻了一系列重整軍備的呼籲。

2014年3月,烏克蘭前外長弗拉基米爾·奧格雷茲科指出,烏克蘭現在擁有恢複其核國家地位的道德和法律權利。7月,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議會集團送出了一份恢複軍火庫的法案。當年晚些時候,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公衆對重整軍備的支援率接近50%。

去年,烏克蘭駐德國大使安德烈·梅爾尼克(Andriy Melnyk)表示,如果基輔不能加入北約,它可能會轉向核武器。“如果沒有,我們如何保證我們的防禦?梅爾尼克先生問道。外交部否認正在考慮這樣的選擇。

包括Budjeryn博士在内的西方專家認為,烏克蘭的煽動和威脅是毫無意義的姿态,因為如果基輔選擇重整軍備,它将面臨科學、後勤、金融和地緣政治方面的挑戰。基輔可能會遇到德黑蘭所面臨的同樣困境,德黑蘭幾十年來一直不懈地努力擷取制造核彈所需的技術和材料——而烏克蘭顯然缺乏這些。

更廣泛地說,專家們擔心目前的危機會将烏克蘭從軍備控制利益的一個例子轉變為原子裁軍風險的一個例子,并推動世界上的伊朗人和沙特人繼續他們自己的核武器計劃。

華盛頓軍備控制協會(Arms Control Association)執行董事達裡爾·g·金博爾(Daryl G. Kimball)說,“如果找不到外交解決方案,就會強化核武器國家可以恐吓無核國家的印象”,進而“減少”裁軍的動力。

前駐烏克蘭大使皮弗爾在采訪和2019年的分析中稱,重整軍備的高昂成本最終會讓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任何危機或對抗中陷入孤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