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有一條河穿過的群藝館 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沿着錦繡路行至高科西路,街邊幾塊平整而巨大的灰色方形盒子構成的建築體,在藍色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樸素溫柔卻又格外醒目,這就是2月15日正式開館的浦東群衆藝術館,占地2.7萬平方米,是目前上海各區中最大的群衆藝術場館,較過去的浦東“老群藝館”,足足大了6倍。

一橋飛架東西

負責浦東群藝館建築設計的山水秀建築事務所設計師祝曉峰告訴記者,可以把整個建築體看作一個多層互動的平台聚落系統,如同一個平闆電腦上自由分布着大大小小各種規模的方盒體,“最大的‘盒子’就是劇場,小一些的是排練廳、文體活動室、展廳。‘盒子’與‘盒子’之間,高低錯落,互相重疊,建築内部樓梯的上上下下也可以成為一種探索空間的樂趣。”

這個有一條河穿過的群藝館 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浦東群藝館航拍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

庭院、四合院傳統建築結構的沁入,影響了祝曉峰對浦東群藝館建築的設計基本理念。一條南北向的河流将它分成東大西小兩個區域,兩座橫跨河上的廊橋擔起了兩岸的精神重量,同時與兩岸的平台構成了一個套接的回字形庭院結構。而正因為有了綿延的河水潺潺而過,粼粼的波光平衡了現代建築硬朗的直線條,使之多了些許柔情。

這個有一條河穿過的群藝館 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入口處

計劃中,廊橋上的空間将延伸出幾處庭院,眼下尚未完工,但踮起腳尖,透過白牆上鑲嵌的簡潔版“花窗”可以望到其中依稀的竹林搖曳與半扇滿月門影。廊橋的另一面,則是現代的鋼結構縱橫,直白地裸露着,仿佛憑空而起的抽象畫,語義豐富。原本簡單的一座橋,步行其上者卻能聆聽現代派的直率對話傳統園林的款曲,令人既想憑欄遠眺,又欲撫牆久立,來往數次而不覺厭倦。

兩館共享空間

若從群藝館的正門進入,挑高的大堂中間是如參天大樹般的廊柱,柱的頂端,便是分開的“樹杈”,整體的白色宛如初雪覆寫大地的那一刻。踏上正對大門的台階,可以看到如海浪般起伏的牆體,象征着海派文化的廣闊和包容,“海浪”的側面鑲嵌着燈光裝置,走至近處,那起伏的曲線又像極了人低垂着的眼簾,一雙雙望向世界的眼睛,羞澀又充滿期待。牆的背後,正是能容納1300人的大劇場,此刻,滬劇《江姐》才結束演出。若沿着右手邊的樓梯而上,抵達的就是廊橋,樓梯也可被視作橋體的延伸,帶入了河水的濕漉漉的氣息。

這個有一條河穿過的群藝館 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西大堂内景

祝曉峰介紹,浦東群藝館和浦東青少年活動中心緊鄰,兩館的平台在2至4層縱橫交錯,提供了衆多室内外的共享空間。“這一獨特的設計釋放了建築體的底層,一樓的空間完全被釋放打開,沒有圍牆,人們可以在其中穿梭行走,共享整個庭院與河岸。主要的活動空間被設定在二樓,既保持各自的獨立又可以共享一些諸如車庫、電梯這樣的公共設施,達到環保的目的。”

這個有一條河穿過的群藝館 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

戲曲排練廳

浦東群藝館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建築體的北部毗鄰浦東新區圖書館,南部是英國建築師大衛 奇普菲爾德設計的規劃和城市藝術中心,建築風格内在統一——以大而整的平台回應城市的空間尺度,小而散的盒體回應個體的身心尺度,兩者的結合不僅為建築内部的活動提供了宜人的空間,也通過與環境的交融使建築群落成為城市生活的公共舞台。(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