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場波動劇烈,聯想集團為何持續跑赢大盤?

文/王如晨

市場波動劇烈,聯想集團為何持續跑赢大盤?

本月18日以來,香港恒指可謂慘淡。24日更因全球戰争因素而劇烈波動,跌逾3%。

BAT、美團、京東、小米、B站等科技股均遭重挫。今日略有修複,整體仍忐忑不安。若以2020年年末為基點計,上述公司早已創下慘烈紀錄。

聯想集團(0992.HK)前日高開,最終僅跌1.48%。今日漲近2%,表現穩健。若以上述基點計,它反而是截至此刻少數幾家真正跑赢大盤的科技藍籌。

市場波動劇烈,聯想集團為何持續跑赢大盤?
市場波動劇烈,聯想集團為何持續跑赢大盤?

聯想并非市值炸子雞,這種反差背後反映了什麼呢?僅僅因為此前多年市值長期處于低位嗎?

就以近期視角來看吧。兩個因素值得參考:

其一,2021/22财年Q3财報再創紀錄。

其二,重新納入恒指,巨大的背書效應。

先看财報基本表現。

Q3,聯想營收曆史性突破200億美元,同比增16%至1287億人民币;淨利41億,同比提升62%,亦創曆史新高。同僚,全線業務增長,3S戰略驅動下的結構性轉變與增長動能轉換,已到一個節點:ISG獲利,SSG創收顯着。

你可能覺得,财報有被動一面。整體營收同比、三大業務環比增幅有所回落。

誇克當然注意到這點。半月前的2月7日,Canalys年度報告顯示,2021Q4全球個人電腦(含平闆)出貨同比降7%。同期,聯想出貨量、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不過同比增速降6%。Canalys給出的原因是,全球消費市場、教育市場有一定飽和。

但和緩回落并未改變聯想全線業務穩定增長基本面,更未改變全球市占與行業地位。看戴爾、惠普,PC業務更被動;三星筆記本近乎拉胯;蘋果相對強勁。兩年來炒作的華為、小米,疫期筆記本與平闆有一定聲量,但放在整個市場尤其全球,可忽略不計。

聯想當然不可能一直狂飙。事實上,最近幾季,每次跟聯想朋友溝通時,他們都坦陳,更崇尚一個增長穩健、收益合理、結構轉換持續有效的局面。這更符合價值投資取向。

但股價實在反映更多。面向未來,此刻,可能更多落在PC主業之外。尤其ISG、SSG兩大單元。

前者上季已實作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後首度盈利。營收123億,同比增19%。營運利潤過億,看似尚小,盈利信号更關鍵。要知道,過去多年,這塊一直是較重的失血點。盈利标志着,聯想伺服器、資料中心、智能基礎設施已到規模化與邊際效益遞增周期。作為3S戰略核心支撐(智能基礎架構),它将為智能物聯網、行業智能形成支撐,而後兩者也會進一步攤薄ISG成本。

聯想這塊已迎來機遇期:數字經濟已經确立,最大的催化與第一波受益處,率先指向智慧基礎設施。中國不僅在疫情初期發出“新基建”指引,在“十四五”規劃乃至最新的區域協同發展的“東數西算”戰略中,更是釋放了巨大空間。

但未來真正的生态服務,更多落在SSG。它是3S戰略中比對行業智能的單元。在楊元慶的描述中,智能基礎架構、智能物聯更像“建築材料”,大廈真正落成,在于行業智能。

2021年上半年,當聯想強化組織更新、設立SSG時,投資人表達較多樂觀。它不僅标志着為3S戰略落地奠定組織、人才、技術、機制基礎,更是清晰地向資本市場傳遞了投資價值。

過往幾季,SSG同樣高速增長,盈利能力快速提升。上季,營收同比增25%達95.8億,營運利潤21億,大增44%。百億規模于聯想整個營收大盤占比雖不到8%,放在行業,已成規模化體量,且将持續優化聯想毛利結構。

SSG、ISG的增長裡,還有不易覺察的視角:有利于聯想全球重心平衡。多年來,聯想海外營收占比較高,利潤又有倒挂。随着SSG、ISG尤其SSG演進,必會重新激活本地增長動能。兩大單元當然更有利于淡化所謂PC概念。未來,需要更多站在數字經濟次元,參照雲計算、物聯網、數字化、數字基礎設施、新IT服務等名額,重估聯想。上季ISG、SSG的表現已是關鍵信号。

聯想接連跑赢大盤與諸多同業,也有恒指的認同與背書,聯想的投資價值确實在釋放。

前不久,恒指已重新将其重新納入。随後股價大漲。

這一動向值得放在整個産業仔細審視。因為,它預示着一種産業價值的回歸。

補幾段恒指與聯想的姻緣就明白。

2000年,聯想就與恒指結緣了。彼時背景是,PC業務增長迅猛,1999Q4聯想本土市占已達27%。随後一年,聯想股價大漲,一度摸高79元,遂被恒指納入。

但6年後它被剔除了。與新概念、規模化、多元化、全球化擴張有關。

2000年,中國市占第一後,為強化增長,同時迎合網際網路概念,聯想落實多元化戰略。當年4月力推FM365。不過,行業泡沫甚重,2002年黯然離場。同期,戴爾、惠普們利用聯想被動沖刺中國。聯想一度失去第一。為防主業繼續被蠶食,聯想2004年一面變革營銷,整合供應鍊,一面借資本擴張規模與全球化,操作收購IBM PC,2004年底完成。

至2005年底,本土重回第一,并成為全球第三大PC企業。但随後遭遇重組整合挑戰,波折較多。2005~2006财年,聯想巨虧,港股變仙股。同期,代工巨頭富士康挂牌香港成炸子雞,股價瘋狂,不久替代聯想被納入恒指。

2013年,聯想二進恒指。主要得益于金融危機後聯想PC與手機全球雙線奮進。2012Q3,Gartner資料顯示,聯想PC市占15.7%,全球第一。智能機亦成當年增長最快品牌,2012年6月國内市占14%,僅次于三星。2013年聯想并摩托。2012~2013,股價狂飙,遂取代中國鋁業再入恒指。

5年後,聯想二次被剔除。這背景相對複雜。這是一段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聯想PC與手機雙線作戰,當年兩者模式、營運缺乏融合、協同。收購摩托後,全球手機銷量雖有地位,但在第一大市場中國缺乏聲量。2016年,聯想智能機出貨同比降22%,虧損。随後短暫調整成效較弱。自2013至2018年,聯想股價蒸發近60%,跌回2012年價位。2018年5月,二被剔出恒指。

恒指更多以股價與市值為名額。2000~2018年,聯想兩進兩出,背後對應着兩大産業浪潮:一是PC業網際網路浪潮,二是移動網際網路浪潮。

那個周期,兩大領域的基礎設施、産業鍊、供應鍊、商業模式缺乏融合與協同。莫說聯想,即便雙線都有聲量的蘋果,亦從未獲過雙料冠軍。那周期沒有一家真正将兩大品類完全打通、均獲規模效應并統一商業模式的平台。聯想與蘋果分别代表了兩大領域的高點。同期惠普、戴爾、宏碁移動業務更是一個“慘”。小米、華為開始布局筆記本,但隻在本地有一定聲量,放眼整體,可以忽略。

聯想重心未曾脫離PC業,這既為它創下全球冠軍口碑,也累積了許多包袱。PC業重規模、重營運、重資産,而毛率較薄,PC規模決定了轉型周期聯想的負重與壓力。這也是創新者的窘境。

兩進又兩出恒指,當然也有行業認知偏差與資本市場價值背離。

同期,聯想核心主業全球地位、全球供應鍊能力持續強化。但移動浪潮狂飙突進,裹挾資本市場更重。它幾乎左右了無數投資人的意志,估值名額幾乎都是使用者與流水。聯想偏重實體經濟尤其制造業,盡管主業富有全球冠軍口碑,仍遭到漠視。一些人口中,PC業甚至成了所謂“夕陽産業”。

認知迷霧與資本裹挾低估了聯想之于全球科技業的價值。這充滿了深深的遺憾,也為行業發展埋下後續不堪。

但行業終歸在演進。沒有誰能阻止趨勢的強力意志。

2018年9月,被剔出恒指後4個月,聯想在雁栖湖舉辦了年度techworld,楊元慶首度闡釋了智能化變革,也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後者承繼30多年積累,尤其2016以來基于移動、物聯網、基礎設施及行業服務的密集探索、創新,對外發出了重新定位與戰略重塑的信号。

2019年初,楊元慶将其定義為3S戰略,即智能物聯網、智能基礎架構、行業智能。随後系列組織與業務更新,比對戰略落地。到2019年Tech World ,圍繞能力要素與業務架構,楊進一步将3S解構為“端、邊、雲、網、智”,為智能化變革打開了更為可行的路徑,步入加速期。

市場波動劇烈,聯想集團為何持續跑赢大盤?

但那一刻,聯想的戰略、增長、結構轉換動向還無法獲得價值重估。

不過,行業變遷的時刻已經來臨。

此前狂飙突進的移動浪潮,早已面臨人口紅利、流量紅利弱化考驗。整個行業開始全面聚焦供給側變革。

這一幕價值釋放,原本可能還沒這麼快。但人類社會的變革,通常以一場危機或悲劇場景加速來臨。

疫情就是一個複雜的隐喻。聯想最初承受了巨大的供應鍊壓力。但很快,它的行業價值凸顯。

因為,當重心從消費網際網路轉向行業網際網路時,首要的變革載體在于生産力工具的更新。PC業突然重新置身于鎂光燈下。圍繞供應鍊與産能的争奪如火如荼。楊元慶當時強調PC業也是戰略資源時,一幫人還以為他在王婆賣瓜。

2020年年初,疫情加深之際,聯想率先在行業提出“智慧基建”。一個月後,當局公布“新基建”。兩者高度契合。而2019年楊元慶提出的“端、邊、雲、網、智”架構,則成了疫情以來多家平台講述的核心路徑。2021年初,當聯想提出“新IT服務”、4月設立SSG、Techworld2021上進一步确立TruScale為新服務品牌後,聯想已成為中國智能化架構與落地路徑最清晰的公司之一。

人世有時就是個黑色幽默。聯想兩次被剔出恒指之際,恰恰都是其核心主業增長最快、戰略重塑的臨界一刻。2006如此,2018也是如此。

恰自2018雁栖湖大會始,聯想進入30多年發展史罕見的高速增長周期。當然有疫情原因,但必須得說,若自身沒有積累與戰略準備,以及快速落地的能力。想成就這一幕,并不容易。

聯想不僅IDG大增,ISG、SSG兩大單元的增長與規模化,更備受資本市場強烈關注。它們不僅意味着聯想未來更大的規模與毛利,更有可持續、穩健的數字經濟生态。

随着疫情演進、需求滿足,聯想三大單元增速也在和緩回落。但已有較大體量基數、結構轉換合理、研發投資強化的聯想,正迎來更大更穩健、更可持續的增長驅動,并為資本市場關注。

注意聯想市值變化。2018年被剔除恒指前,聯想盤中創下287億港元低點。至2021年3月,聯想市值攀升至1360億。3年增逾370%。過去一年,雖有所波動,但截至今日,仍漲逾260%以上。

3年多來的業績、行業地位、增長動能轉換,應是恒指重新納入聯想的基本面。

你或許覺得,除了營收額龐大,聯想市值實在一般。甚至連本土二線網際網路企業都不及。

隻看着點,确實如此。但恒指納入聯想的另一重動力,恐怕不止于業績本身與眼前絕對市值資料,而有更多面向未來的考量。

一種反差實在太大了。

2018年,随着小米、美團挂牌香港,尤其阿裡、京東、百度、攜程等中概股二次上市,加上早期登陸的騰訊,港股科技概念版圖影響力,得以大幅提升,一度引發全球矚目。

2021年以前,上述玩家輪番光鮮。同期,聯想增長強勁,市值亦明顯提升,但與它們相比市值差距甚大。

不過,到2021年,這一局面早已被打破。先前輪番光鮮的玩家幾乎創下最為悲情的紀錄。

一些原因顯而易見。其中,2020年以來,随着内地行業監管、反壟斷力度加大,它們接連經曆慘烈下跌。

BAT、美團、京東、小米、B站等無不如此。其中,遭受重罰的阿裡,自2020年10月創下6.7萬億市值後,昨日盤中縮至2.25萬億,蒸發近67%。美團起初堅挺,阿裡遭罪時,它還一度創下460元港元,市值近3萬億。截至今日,也已蒸發60%以上。小米最高點近9000億,今日3600多億;B站更慘,高點曾達4040億,此刻僅900多億,蒸發掉77%。騰訊算穩的,一年來,同樣縮水逾40%。

面對這一幕,港交所、恒指心理一定非常複雜。當初着力開放、修改規則以吸引内地科技企業群,強化科技與新經濟影響力,應該說,後者确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截至今日,一種仍在蔓延的隐晦氣氛,恐怕使得它必須考慮更新了。

作為老牌指數體系,恒指早期成份股較少,一度側重金融、地産、公用和工商等類别,雖吻合香港禀賦與産業結構,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周期,确實缺乏更多影響力。尤其2014年失意阿裡,好像成了它的傷痕。2018年以來,它強烈吸引了更多。

但今日反成心結。這裡絕非對内地監管與反壟斷表達什麼意見,它确實有規範效應。隻想說,上述群體慘烈與此深有關聯。且已成條件反射。隻要監管機構一有什麼言論,相關企業就惶惶不可終日,股價劇烈波動。前幾天,一則消息直接導緻美團市值蒸發千億以上。當官媒溫和解讀後,則又大漲。

隐晦的氣氛短期不可能消除。事實上,部分公司頭上的靴子仍未落下。

絮叨這麼多,是讓你看到,恒指重新納入聯想的用意。

同期,聯想也有波動。2021年3月至今,市值亦縮水逾20%。但與上述網際網路巨頭比,小巫見大巫。當上述巨頭股價跌回2019甚至2018年時,聯想市值自2018年底至今仍維持着近100%的漲幅。

2022開年,諸多科技股經曆了新慘劇。很多人過往一年收益灰飛煙滅。聯想未見波動:2021年12月31日,收報于8.98元,今日8.75元。

若選一家3年多來行業增長最穩健、結構轉換最力、市值波動幅度最小且提升明顯的細分龍頭藍籌,我反而首選聯想。

這種反差背後,反映了什麼呢?

恰恰也是我想說的另一重原因。

那就是,随着人口、流量紅利大幅弱化而海外拓展又存在不确定性,上述網際網路企業群增長面臨結構性轉換。最近兩年,它們不斷标榜雲計算、數字化等次元。但截至目前,除阿裡、騰訊等極少數平台有成效,大部分還沒有真正清晰的路徑。甚至可用“青黃不接”來形容。

聯想長期以來都不是當紅的市值炸子雞,未曾制造過神話。但無論營收、利潤還是業務的結構性轉換,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聯想的增長高速、穩健、穩定,可持續,且動力越來越強。

這種風格的聯想,恰恰就是恒指成份股擴容的指向。

2021年,為提升香港藍籌股名額代表,恒指将定義7個行業組别,選出新的成份股,每個組别目标巿值覆寫50%以上。2022年中前,成份股數将增至80隻,終極目标100隻。同時,為確定涵蓋新興行業龍頭、及時納入新股,巿值、上巿曆史都有新規定。

此外,為避免指數擴大後過度集中于單一成份股,各類成份股權重上限将由10%下調至8%。

這種擴容動向有自然的更新,也有反思。

聯想被重新納入恒指,放在整個産業層面看,更像一種價值的回歸。在一個數字經濟轉換的節點,它驗證了多年堅守的道路自信。作為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業龍頭公司,面向數智化時代,聯想展示出來的融科技、數字屬性與實體企業于一體的新經濟特質,比其他單一次元的數字企業更穩定、更穩健、更可預期、更可持續。

一個波動劇烈的不确定時代,這種特質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成為投資機構避險、避坑、避雷、長期價值投資的目标。

聯想對于資本市場的吸引力。遠不止如此。

你可能會提去年聯想失意科創闆。表面确實顯得被動。但在我看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因為,聯想集團的市值早就難以真正涵括它的整體版圖。早期的整體上市,發展至今,已很難反映旗下各象限、業務單元價值加總。比如,僅僅一個IDG,若對标戴爾、惠普們,都不應是今日港股市值。而ISG、SSG的規模,以及此刻利潤表現,若參考其他數字化企業估值,甚至都可能超過聯想PC主業。

聯想整體失意科創闆,反而應該慶幸。因為,那必定會繼續抑制整體的價值,甚至抑制後續創新。

此刻我們注意到,它已出現新的信号:旗下諸多單元正在釋放活力,不排除未來走向分拆變現的可能。

比如,今年1月中旬,楊元慶卸任聯想懂的通信董事長職位,老賀(賀志強)接替。熟悉它的人知道,這是聯想投資孵化的智能物聯網服務公司。3年前,行業口碑就已持續露出。

聯想集團旗下孵化不少這類創新企業。最近也誕生了新的晶片設計公司。這與它縱向一體化能力、橫向日益多元的智能生态深有關聯。

過去這類創新子公司更多依附于集團具體業務。但3年多來,3S戰略下,它們具有更多獨立開放的空間。

這話題若展開,還有另一重韻味。你知道老聯想有“主人翁”、“發動機”文化。它既是一種文化,也是内在的組織與激勵,更是一種内部創新的機制。因為,這種訴求會持續誕生面向未來的生态單元。若結合聯想控股視角,聯想集團本身就是諸多案例之一。

2019年,3S戰略确立時,楊元慶曾對誇克等強調:“我們現在才知道,聯想渾身都是寶。”

當時他更多側重公司完整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要素。此刻,誇克認為,聯想未來的價值更多在于3S戰略下開放的生态魅力。

最近兩天,諸多券商與投行調高了聯想股價預期。

面向未來,38年的聯想集團,依舊有它不竭的生命力。這家公司今日的形态,遠非終局。它仍藏着豐富而多元的增長空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