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尋找興趣就像年輕人找對象。雖然眼前有喜歡的,總覺得未來可能有更喜歡的;明知道自己不能擁有森林,卻總覺得再走走就能在森林裡找到最大最合适的那棵樹。

是以狗熊掰棒子的行為時有發生,我,就是這樣長大的——中學從沒想過興趣是可以當飯吃的,吃飯和興趣兩件事那必須在對立面,考上大學弄個好找工作的專業才是正道,這個正道上,興趣如同看閑書一樣是擋路石。上大學時覺得“對專業不感興趣”才是大學生當時的政治正确,看到身邊對專業感興趣的同學甚至會覺得奇怪。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最終,工作那幾年做規劃和策劃,總感覺工作的内容很沒有實感,經常升騰起【我為什麼要站在最終使用者的反面來進行勞動生産】、【這堆PPT到底值什麼錢】的疑問,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生活哲學開始像頭皮屑一樣不經意間脫落,最終慢慢走向質疑自己生存之道的邏輯閉環的路上……後來怎麼樣了?一生蹉跎,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詞我都仔細端詳過,最後不得不承認,概是因為不曾挖掘出真正的自我并且接受ta,甚至在家裡長輩發現幼時的我有哪些“可以發展成興趣的特點”時,我都曾經梗着脖子不想被那些特點裝進套子般,使勁兒往短闆上走過。

如今我寫這文,必是又自洽起來,至少不梗脖子了。也許是在孩子身上看到成長的秘密,和解了吧。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差不多的心路曆程,小時候很恐懼“蹉跎一生”、不服氣甚至覺得自己肯定不會蹉跎,在安心于芸芸生活之後,也總會在思考自己的孩子如何過自己感覺“值得過的生活”。

在這【個人小時代】化、但世界卻又【大時代】的格局下,我們的孩子大概能怎麼獲得一生的自洽。

去年9月打從報了老年大學,我就開始玩手工,從拼布到羊毛戳到鈎針到曼達拉到刺繡到做衣服,從獨樂樂到帶着孩子們衆樂樂,逐漸在過程中解鎖自己的興趣,也漸漸對自己認識地更加深入。(隻是抱了森林裡的一棵樹,不一定是抱到天命之樹,好在興趣不是擇偶,可以多項解鎖)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我想,如果我們作為家長,沒有一個興趣解鎖過程,孩子又沒有非常明示的天賦展現的話(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溫吞的、不會天降紫薇的成長過程),怕是挺難引導孩子将興趣引出洞口的。是以,我所體會到的興趣之路是如何的呢?或許能給孩子帶來一些路徑啟示。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廣撒網才能找到壞種子

當然,我們的精力不可能讓我們任何事都撒網。

這張網撒在何處,是經過了初級篩選的。我說我在手工中尋找興趣,并不是要求我的孩子也得選一個喜歡的手工愛好,其他什麼興趣都可以選啊。

我最近執着于手工隻是因為幾十年的成長經驗告訴自己,我是真的不喜歡戶外風吹日曬的活動,旅遊都是喜歡小城鎮看人文街景,也真是不喜歡在人群中成為焦點,聚會也是喜歡做趴在牆頭的貓。我知道自己手工類的東西從小就學得比較快,不管是折紙、編織還是縫紉,也知道自己國小時光有太多閑雜時間不自覺的貢獻給了手工活動,直到後來被任天堂奪去了時間,中學被文化課奪去了時間,才漸漸遠離了手工。我對自己有基本的了解,排除了需要克服太多屏障(或許也會覺得好玩)的事情,才會在今時今刻又去試這些好玩的,或者稱之為hobby的事物。

但是經過各種嘗試,我對自己了解更深一層。

比如,我曾經以為自己會喜歡紙黏土彩泥類的捏捏捏,很喜歡看各種紙黏土作品的圖檔,也知道自己可以對一些簡單哄小孩級别的紙黏土作品做到【眼會則手會】,但是陪孩子玩的時候發現,我隻喜歡在很松軟的饅頭或者面團上扯一塊下來在拇指與食指之間搓豆豆,并不喜歡大量地去玩這種會“沾手”的遊戲。同理,我也不喜歡水彩畫、書法、木工、陶藝這些沾手卻也挺流行的室内hobby項目。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另一個層面,雖然不喜歡捏捏沾手的愛好項目,但是我卻又很喜歡軟軟的手感。是以皮具啊、串珠啊、做手機殼啊、做簪子啊這些手感硬硬又冰涼的物件為客體的事兒,陪娃玩幾次之後,也使我感到索然無味。

還有,我似乎喜歡細微的控制感,不喜歡大寫意的創造,是以不管是喜歡日劇還是寫的幹貨文,都是偏好從細節處觀世界(但也感謝我大學專業給了我大局觀視角,看,人生還是左右搖擺中平衡的)。

綜上,我突然明白了我為什麼不愛做飯,它既沾手,又需要跟很多涼涼硬硬的家夥什打交道,我對其結果又缺乏控制感。

可能你們看了覺得我真矯情,也真敏感,為自己一事無成尋找理由。說真的,我人生中從來沒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過興趣愛好。曾經我怎麼思考的呢?比如我覺得自己喜歡畫畫美術、不喜歡跳舞表演,從這樣的大項的、整塊事情的次元去判斷自己。但其實我現在想我并不一定真是喜歡畫畫的所有,而是素描學得比較别人快,老師喜歡我。因為我學國畫的那幾個月并不開心,畫漫畫的那兩年卻相對開心,但都抵不上我玩折紙的開心,當年我并不知道為什麼,我不是喜歡美術嗎?但這段時間我在嘗試中矯情起來,正視自己的小敏感,童年的邏輯也就都順了。

你們也可以試試,會發現很多心之所向果然真是生發于矯情的小敏感。我現在喜歡的,跟八九歲時的我喜歡的,無二異。隻是當年的我并沒有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折紙、拼圖、縫紉、棒針編織等等事物。

可為什麼說是在光撒網中發現壞種子呢?在不想玩的東西中,或許更容易發現的自己想玩的項目。人總是對自己厭惡的東西更敏感,對喜歡的東西經常覺得是“應然”的,是以覺得是理所當然發生的。是以,排除掉不好的體驗感,剩下的種子能開花的機率自然高起來。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于繁瑣處尋不同

前幾天,茉莉的同學媽媽扛着自己的小美,去工作室幫我們做包子。陪聊過程中,我看到她準備餡料、刷鍋、和面,行雲流水一般,雖然有機器幫忙吧,但流暢的過程即使不愛做飯如我,在旁邊看起來也是很養眼的。我于是問她,你不覺得備菜很煩嗎?

“不煩啊,洗幹淨的過程很開心不是?”她疑惑地回答我。

我跟她說:“之前朋友勸我買台小美來解放這雙煩做飯的手的時候,我就問了一個問題:它能幫我自動備菜嗎?一個問題,朋友就偃旗息鼓了,我一直把備菜看做是做飯的絆腳石,雖然我也挺喜歡炒菜炒出來很好吃的過程,也喜歡包包子捏褶的過程,可是之前的準備工作時時刻刻在折磨我,甚至我也很讨厭去買菜的過程。”

同學媽媽笑着回我說,這些事情在她看來都是享受,去市場買到新鮮的食材,回來把它們處理幹淨,都是很舒服的過程啊。

我此刻頓悟。我嫌煩的部分在愛好者那裡是享受的,吾之砒霜彼之蜜糖的活生生案例啊。我們經常知道為什麼要躲着砒霜,恨它,而無意識與蜜糖之甜,不太容易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被一些事情黏住。

我喜歡看她如跳了個完美4A落地一般的備菜過程,但是自己并不想去嘗試;這就像我自己對于整理一些布頭輔料不覺得繁瑣,而不喜歡手工的朋友可能連選購都覺得很煩躁。我之前隻會覺得:哎呀,你們怎麼會對這些美麗的布頭嫌煩呢?它們難道不漂亮嗎?即使現在不漂亮,也很容易将它們會變漂亮的啊。

于繁瑣之處,我們需要多一些覺察,來洞察自己的内心。

同時,于繁瑣之處,不覺得厭煩,或者即使覺得煩也願意為之付出時間精力,大概便是熱愛吧,就像備菜刷鍋,就像整理布頭,就像王濛願意花一個小時磨冰刀。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時間用來荒廢掉了嗎?

為什麼我們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共識是——打遊戲隻能是娛樂,是不太好的事情?

按理說打遊戲還有打到競技場的啊,還能掙錢啊,為什麼家長即使自己打遊戲的也大多不讓孩子打遊戲呢?

我有一個思考的角度:因為打遊戲普遍會讓人有時間荒廢了的感覺。

我每每打遊戲之後,都需要幹點其他有意義的事,行一項回血找補的操作,才能把“浪費時間”的罪過感重新放回肚子裡。或者一心兩用來讓自己安心,比如我玩消消樂的時候,同時會聽個網課講座啥的,來告訴我的大腦我沒閑着。

經過我觀察,茉莉也有這樣的操作,不自覺地。她看了很久卡通片之後,特别是刷了很多抖音紅書類視訊後,會覺得時間被自己浪費了,可是又止不住去看,于是刷完視訊再讓自己看會書,或者收拾下房間,來“緩解”自己的浪費焦慮。但是如果看的卡通片是我建議片單裡的,就“心安”許多。心安的來源是我的片單裡卡通片,或者能練英語,或者能啟智,一方面,她覺得确實學到了一些東西,另一方面,覺得是媽媽允許的内容隻是用動畫呈現而已。

是以,我認為若我們自感不荒廢,來源會是兩個方面。

一是大衆認可,就像茉莉覺得我的卡通片單是被認可的是以她看得心安理得,或者你成了電子競技手就不覺得打遊戲荒廢了。想想看,我們小時候讀金庸很多人要偷着看,因為那是閑書,如今讀這類閑書大概沒人覺得荒廢,因為它們是被很多家長認可的閱讀量基石了。

二則是自己心之所向,我覺得備菜浪費時間但愛美食的朋友不覺得,小時候被父母嘲笑“你也不嫌麻煩”的浪費時間的【閑暇時間利用方向】,都可以二次審視一下,是不是那便是我的興趣?這種心之所向需要珍視。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技藝高了,興趣自然來

任何高水準興趣都是從不斷提高的技術水準之上享受到的,相信很多人都認可這點。【人菜瘾大】的說法我覺得不精确,是人菜并且在技能提升的路上時才瘾大,是人菜但是ta處于那個環境的并覺得環境易得的時候才瘾大。

比如滑雪,你不曾去雪場上,絕對不會産生瘾,你去到雪場上,除了摔跤不曾站起來過哪怕滑出去一米時,也不會産生瘾,恰是自感将要學會一種新的滑行技術的時候,瘾頭就上來了。

在學拼布以前,我可能十年?或者二十年?都沒動過針線。我可以掉了扣子一年也不縫上,最後撐不住甯願把掉了扣的衣服送人再買新的,也不會去縫扣子,或者改個腰圍啥的。但是現在很樂衷于縫和改造,特别有挑戰性的改造還更開心去做,換個拉鍊什麼的。

是什麼要素改變了呢?兩個要素:1,有了簡單易拿又好用的針線包系統,我天天用,又好用,縫個扣子那不就是兩分鐘的事兒嗎。以前?以前得翻箱倒櫃找針線還得配顔色,不用太久,找5分鐘找不到就會放棄掉這件事了。2,有了更好的技藝水準,10分鐘縫個扣子和2分鐘縫個扣子的興趣濃度必然是不一樣的。

易得的環境、肉眼可見的技術提升,是興趣路上的催化劑。

面對一條曲折蜿蜒的小徑,總想走走看……大概就是興趣之路

總結

找矯情點、敏感點——對别人的繁瑣和自己繁瑣提升識别度——觀察無意識且不覺荒廢的閑暇時間利用并有意識地利用閑暇時間——在符合以上諸點的事情上,創設易得的環境和敦促技藝的提升。

願我們都能在曲徑通幽中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