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寻找兴趣就像年轻人找对象。虽然眼前有喜欢的,总觉得未来可能有更喜欢的;明知道自己不能拥有森林,却总觉得再走走就能在森林里找到最大最合适的那棵树。

所以狗熊掰棒子的行为时有发生,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中学从没想过兴趣是可以当饭吃的,吃饭和兴趣两件事那必须在对立面,考上大学弄个好找工作的专业才是正道,这个正道上,兴趣如同看闲书一样是挡路石。上大学时觉得“对专业不感兴趣”才是大学生当时的政治正确,看到身边对专业感兴趣的同学甚至会觉得奇怪。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最终,工作那几年做规划和策划,总感觉工作的内容很没有实感,经常升腾起【我为什么要站在最终使用者的反面来进行劳动生产】、【这堆PPT到底值什么钱】的疑问,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生活哲学开始像头皮屑一样不经意间脱落,最终慢慢走向质疑自己生存之道的逻辑闭环的路上……后来怎么样了?一生蹉跎,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词我都仔细端详过,最后不得不承认,概是因为不曾挖掘出真正的自我并且接受ta,甚至在家里长辈发现幼时的我有哪些“可以发展成兴趣的特点”时,我都曾经梗着脖子不想被那些特点装进套子般,使劲儿往短板上走过。

如今我写这文,必是又自洽起来,至少不梗脖子了。也许是在孩子身上看到成长的秘密,和解了吧。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差不多的心路历程,小时候很恐惧“蹉跎一生”、不服气甚至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蹉跎,在安心于芸芸生活之后,也总会在思考自己的孩子如何过自己感觉“值得过的生活”。

在这【个人小时代】化、但世界却又【大时代】的格局下,我们的孩子大概能怎么获得一生的自洽。

去年9月打从报了老年大学,我就开始玩手工,从拼布到羊毛戳到钩针到曼达拉到刺绣到做衣服,从独乐乐到带着孩子们众乐乐,逐步在过程中解锁自己的兴趣,也渐渐对自己认识地更加深入。(只是抱了森林里的一棵树,不一定是抱到天命之树,好在兴趣不是择偶,可以多项解锁)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我想,如果我们作为家长,没有一个兴趣解锁过程,孩子又没有非常明示的天赋展现的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温吞的、不会天降紫薇的成长过程),怕是挺难引导孩子将兴趣引出洞口的。因此,我所体会到的兴趣之路是如何的呢?或许能给孩子带来一些路径启示。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广撒网才能找到坏种子

当然,我们的精力不可能让我们任何事都撒网。

这张网撒在何处,是经过了初级筛选的。我说我在手工中寻找兴趣,并不是要求我的孩子也得选一个喜欢的手工爱好,其他什么兴趣都可以选啊。

我最近执着于手工只是因为几十年的成长经验告诉自己,我是真的不喜欢户外风吹日晒的活动,旅游都是喜欢小城镇看人文街景,也真是不喜欢在人群中成为焦点,聚会也是喜欢做趴在墙头的猫。我知道自己手工类的东西从小就学得比较快,不管是折纸、编织还是缝纫,也知道自己小学时光有太多闲杂时间不自觉的贡献给了手工活动,直到后来被任天堂夺去了时间,中学被文化课夺去了时间,才渐渐远离了手工。我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排除了需要克服太多屏障(或许也会觉得好玩)的事情,才会在今时今刻又去试这些好玩的,或者称之为hobby的事物。

但是经过各种尝试,我对自己了解更深一层。

比如,我曾经以为自己会喜欢纸黏土彩泥类的捏捏捏,很喜欢看各种纸黏土作品的图片,也知道自己可以对一些简单哄小孩级别的纸黏土作品做到【眼会则手会】,但是陪孩子玩的时候发现,我只喜欢在很松软的馒头或者面团上扯一块下来在拇指与食指之间搓豆豆,并不喜欢大量地去玩这种会“沾手”的游戏。同理,我也不喜欢水彩画、书法、木工、陶艺这些沾手却也挺流行的室内hobby项目。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另一个层面,虽然不喜欢捏捏沾手的爱好项目,但是我却又很喜欢软软的手感。所以皮具啊、串珠啊、做手机壳啊、做簪子啊这些手感硬硬又冰凉的物件为客体的事儿,陪娃玩几次之后,也使我感到索然无味。

还有,我似乎喜欢细微的控制感,不喜欢大写意的创造,所以不管是喜欢日剧还是写的干货文,都是偏好从细节处观世界(但也感谢我大学专业给了我大局观视角,看,人生还是左右摇摆中平衡的)。

综上,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不爱做饭,它既沾手,又需要跟很多凉凉硬硬的家伙什打交道,我对其结果又缺乏控制感。

可能你们看了觉得我真矫情,也真敏感,为自己一事无成寻找理由。说真的,我人生中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兴趣爱好。曾经我怎么思考的呢?比如我觉得自己喜欢画画美术、不喜欢跳舞表演,从这样的大项的、整块事情的维度去判断自己。但其实我现在想我并不一定真是喜欢画画的所有,而是素描学得比较别人快,老师喜欢我。因为我学国画的那几个月并不开心,画漫画的那两年却相对开心,但都抵不上我玩折纸的开心,当年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是喜欢美术吗?但这段时间我在尝试中矫情起来,正视自己的小敏感,童年的逻辑也就都顺了。

你们也可以试试,会发现很多心之所向果然真是生发于矫情的小敏感。我现在喜欢的,跟八九岁时的我喜欢的,无二异。只是当年的我并没有去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折纸、拼图、缝纫、棒针编织等等事物。

可为什么说是在光撒网中发现坏种子呢?在不想玩的东西中,或许更容易发现的自己想玩的项目。人总是对自己厌恶的东西更敏感,对喜欢的东西经常觉得是“应然”的,所以觉得是理所当然发生的。所以,排除掉不好的体验感,剩下的种子能开花的概率自然高起来。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于繁琐处寻不同

前几天,茉莉的同学妈妈扛着自己的小美,去工作室帮我们做包子。陪聊过程中,我看到她准备馅料、刷锅、和面,行云流水一般,虽然有机器帮忙吧,但流畅的过程即使不爱做饭如我,在旁边看起来也是很养眼的。我于是问她,你不觉得备菜很烦吗?

“不烦啊,洗干净的过程很开心不是?”她疑惑地回答我。

我跟她说:“之前朋友劝我买台小美来解放这双烦做饭的手的时候,我就问了一个问题:它能帮我自动备菜吗?一个问题,朋友就偃旗息鼓了,我一直把备菜看做是做饭的绊脚石,虽然我也挺喜欢炒菜炒出来很好吃的过程,也喜欢包包子捏褶的过程,可是之前的准备工作时时刻刻在折磨我,甚至我也很讨厌去买菜的过程。”

同学妈妈笑着回我说,这些事情在她看来都是享受,去市场买到新鲜的食材,回来把它们处理干净,都是很舒服的过程啊。

我此刻顿悟。我嫌烦的部分在爱好者那里是享受的,吾之砒霜彼之蜜糖的活生生案例啊。我们经常知道为什么要躲着砒霜,恨它,而无意识与蜜糖之甜,不太容易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被一些事情黏住。

我喜欢看她如跳了个完美4A落地一般的备菜过程,但是自己并不想去尝试;这就像我自己对于整理一些布头辅料不觉得繁琐,而不喜欢手工的朋友可能连选购都觉得很烦躁。我之前只会觉得:哎呀,你们怎么会对这些美丽的布头嫌烦呢?它们难道不漂亮吗?即使现在不漂亮,也很容易将它们会变漂亮的啊。

于繁琐之处,我们需要多一些觉察,来洞察自己的内心。

同时,于繁琐之处,不觉得厌烦,或者即使觉得烦也愿意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大概便是热爱吧,就像备菜刷锅,就像整理布头,就像王濛愿意花一个小时磨冰刀。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时间用来荒废掉了吗?

为什么我们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是——打游戏只能是娱乐,是不太好的事情?

按理说打游戏还有打到竞技场的啊,还能挣钱啊,为什么家长即使自己打游戏的也大多不让孩子打游戏呢?

我有一个思考的角度:因为打游戏普遍会让人有时间荒废了的感觉。

我每每打游戏之后,都需要干点其他有意义的事,行一项回血找补的操作,才能把“浪费时间”的罪过感重新放回肚子里。或者一心两用来让自己安心,比如我玩消消乐的时候,同时会听个网课讲座啥的,来告诉我的大脑我没闲着。

经过我观察,茉莉也有这样的操作,不自觉地。她看了很久动画片之后,特别是刷了很多抖音红书类视频后,会觉得时间被自己浪费了,可是又止不住去看,于是刷完视频再让自己看会书,或者收拾下房间,来“缓解”自己的浪费焦虑。但是如果看的动画片是我建议片单里的,就“心安”许多。心安的来源是我的片单里动画片,或者能练英语,或者能启智,一方面,她觉得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另一方面,觉得是妈妈允许的内容只是用动画呈现而已。

因此,我认为若我们自感不荒废,来源会是两个方面。

一是大众认可,就像茉莉觉得我的动画片单是被认可的所以她看得心安理得,或者你成了电子竞技手就不觉得打游戏荒废了。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读金庸很多人要偷着看,因为那是闲书,如今读这类闲书大概没人觉得荒废,因为它们是被很多家长认可的阅读量基石了。

二则是自己心之所向,我觉得备菜浪费时间但爱美食的朋友不觉得,小时候被父母嘲笑“你也不嫌麻烦”的浪费时间的【闲暇时间利用方向】,都可以二次审视一下,是不是那便是我的兴趣?这种心之所向需要珍视。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技艺高了,兴趣自然来

任何高水平兴趣都是从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之上享受到的,相信很多人都认可这点。【人菜瘾大】的说法我觉得不精确,是人菜并且在技能提升的路上时才瘾大,是人菜但是ta处于那个环境的并觉得环境易得的时候才瘾大。

比如滑雪,你不曾去雪场上,绝对不会产生瘾,你去到雪场上,除了摔跤不曾站起来过哪怕滑出去一米时,也不会产生瘾,恰是自感将要学会一种新的滑行技术的时候,瘾头就上来了。

在学拼布以前,我可能十年?或者二十年?都没动过针线。我可以掉了扣子一年也不缝上,最后撑不住宁愿把掉了扣的衣服送人再买新的,也不会去缝扣子,或者改个腰围啥的。但是现在很乐衷于缝和改造,特别有挑战性的改造还更开心去做,换个拉链什么的。

是什么要素改变了呢?两个要素:1,有了简单易拿又好用的针线包系统,我天天用,又好用,缝个扣子那不就是两分钟的事儿吗。以前?以前得翻箱倒柜找针线还得配颜色,不用太久,找5分钟找不到就会放弃掉这件事了。2,有了更好的技艺水平,10分钟缝个扣子和2分钟缝个扣子的兴趣浓度必然是不一样的。

易得的环境、肉眼可见的技术提升,是兴趣路上的催化剂。

面对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径,总想走走看……大概就是兴趣之路

总结

找矫情点、敏感点——对别人的繁琐和自己繁琐提升识别度——观察无意识且不觉荒废的闲暇时间利用并有意识地利用闲暇时间——在符合以上诸点的事情上,创设易得的环境和敦促技艺的提升。

愿我们都能在曲径通幽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