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華國在坐診。
侯華國進行護眼知識講課。
紅網時刻 通訊員 石歡常德報道
“妹子,你好,我想找你們那個頭發白白的老專家侯主任,不知道他退休了沒有?”
“老人家,您好,我們侯主任正上班呢,他風華正茂,離退休還遠着呢!”
這樣讓人忍俊不禁的對話,常常發生在常德愛爾眼科醫院的導診台。患者口中的“老專家”,其實是一位80後眼底病專家,他的名字叫侯華國,畢業于四川大學,曾師從國内知名的眼底病大咖王啟常等,專攻眼底疑難雜症,由他主刀的眼科手術大部分都是手術分級中技術難度最大、手術過程最複雜、風險度最高的四級手術,為衆多瀕臨失明的患者争得到了最後一絲光明。
一直以來,在眼科界能夠獨立完成眼底玻切手術的醫生屈指可數,侯華國就是其中一個。在他開展的手術當中,有治療視網膜脫離的,如玻璃體切除聯合鞏膜環紮術、玻璃體切除聯合空氣填充術、放射狀鞏膜外加壓術等;有治療黃斑巨大裂孔的,如玻璃體切除聯合内界膜填塞術。侯華國于2014年加入常德愛爾眼科,主攻眼底。今年42歲的他,正經曆一個醫生的黃金時代。
眼底除非不出問題,一出多半是大問題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人的眼睛裡有一個神秘之處,叫眼底,那裡分布着血管、視網膜、脈絡膜、視神經、玻璃體、黃斑,這些部位發生的病變被統稱為眼底病。
發生眼底病,會有什麼影響呢?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機,眼底就是相機的底片,底片不好了,換再好的“鏡頭”都沒用。眼底病的可怕之處展現在,該病早期無明顯症狀,随着病情發展,視線将逐漸模糊直至完全失明,是不折不扣的視力“殺手”。
50歲的謝女士,患高血壓、糖尿病多年,一直進行藥物降壓、降糖,但從未定期檢查眼底。一開始,看東西有點模糊并未引起重視,等到影響出行之時,她才到醫院進行檢查,被确診為:雙眼玻璃體積血、雙眼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雙眼糖尿病黃斑水腫、雙眼年齡性相關白内障。
侯華國先後為其左、右眼進行了玻璃體腔注藥術、玻璃體切割術,術後謝女士自覺視物清晰了許多,生活完全可以自理,她感激的為侯華國送上了錦旗,但同時她也後悔自己對于眼底病的“無知”,如果早點來看,可能術後效果更好。
根據糖尿病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釋出顯示,大陸糖尿病患者總人數已達1.298億。糖尿病可以引起各種各樣的眼部疾病,其中糖網是緻盲風險最高的。作為一個眼底病醫生,侯華國深切認識到眼底病科普的重要性,工作之餘也常常走進社群呼籲: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進行體檢篩查,不要把視網膜病變和近視混淆,發現問題盡早就醫。
獨眼網脫老人當地求醫無果 侯華國妙手複位
家住漢壽的郭老先生,是一名高度近視獨眼網脫患者。2022年春節前,在當地醫院就醫無果,醫生建議其到省會醫院進行治療。其哥哥聽說後,表示根本不用跑遠路,常德就有好醫生。原來早在2018年,郭老先生的哥哥也曾出現視網膜脫離,當時,是侯華國為其做了視網膜脫離(外路)手術,效果很好。哥哥說:“就是不知道侯主任還在常德愛爾沒有,有沒有退休,好像不是常德人,不知道有沒有離開常德。”
聽了老哥的話,郭老先生來到了常德愛爾眼科醫院,得知當天正好是侯華國坐門診,老人家心裡的石頭落下了。經檢查,老先生罹患左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手術治療。侯華國為老先生詳細制定了手術方案,找到視網膜上隐藏裂孔,并成功将視網膜複位。來院複查時,老先生講起了這段就醫的“緣分“,對侯華國的技術贊不絕口。
視網膜脫離是可緻盲的複雜眼底疾病,如果沒有及時有效治療,整個視網膜就會全脫離,導緻視力遭受永久性損害,甚至失明。由于病情千變萬化,不同患者視網膜脫離的時間、範圍、裂孔的多少、位置、增殖程度不同,視網膜脫離複位手術失敗是臨床上經常發生的難題,郭老先生在錯過視網膜脫離搶救的黃金72小時後,通過手術還能恢複一部分的視力,說明手術的确很成功。“
對待病人就像對待小孩 醫患關系需要更多同理心
大多數眼底病患者在發現病症時,視力已受到嚴重的損傷,内心籠罩着對失明、對黑暗生活的恐懼。侯華國尤其能了解患者内心的那種絕望和不甘心。
在門診,常常遇到患者這樣說:能治好,我就治;不能治好,我就不治了。侯華國總是耐心解釋:治病就跟我們送孩子上學一樣,孩子上學最後能讀成什麼樣,我們也不知道,不能說他考得上大學就給他讀,考不上就不讀書,也不能說讀了十幾年最後沒上成大學就虧了,對吧?我們努力治療了,治好了我們高興,治不好,我們不遺憾,不能以結果判斷最初的決定。
由于眼底手術的預後效果常常不盡人意,很多患者不了解,花了好多錢,效果反而不如花錢少的,好像白花了錢一樣。侯華國這樣開解:治病如救火。火勢的大與小、滅火時間早與晚,都決定了你搶救出來财産多與少。眼底病重在防治,平時定期檢查,發現得早,花費可能就少點,遭的罪也小點。
侯華國常常對其團隊的醫生說,我們要從心底樂意花時間和患者交流,試想你是患者,好不容易看到醫生,三、兩下就看完了,心裡肯定也是沒底兒的。
探索眼底這片“藍海” 挑戰自己造福患者
做眼底病醫生意味着要做眼科的“全才”。除了要熟悉一些全身性疾病的診治知識,還要具備跨學科的技術。比如做玻璃體切除手術,肯定要有能良好的結膜、鞏膜、角膜的縫合技術,還要會做白内障、人工晶狀體植入等手術。
為此,侯華國每天都會安排學習的時間,大量國外文獻擺在他的案頭,那些讓人頭皮發麻的專業英語,他學起來暢通無阻;現在即使他早已是病人心中的“老專家”,但一有機會,他還是會去觀摩其他眼病科室的手術。
在業餘,侯華國是一個愛好廣泛的人。同僚們常常開玩笑,說一個不會談吉它的健身愛好者不是一個好眼底醫生。他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健身、談吉它、手術的視訊。他說,眼底大手術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是難以堅持的,健身是必須的;其次眼底手術要求非常精細,如黃斑裂孔内界膜撕除術,需要在眼睛内将厚度僅有2微米且與視網膜緊密粘連的内界膜完整剝除,稍有差池就會對視力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彈吉它可以練習手指的靈活與力量。
侯華國堅定地走在眼底這條路上。他深知眼底病治療的時效性、依從性決定了患者需要得到最準确、最及時的治療。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及時的診斷,是以工作之餘,他樂意走縣入鄉,給眼科同行、給村醫們開展眼底知識交流會,讓更多的人認識這個陌生的、神秘的“暗無天日”的地方。
眼底,作為業界公認眼科最難的學科,首先是因為眼底學科研究尚淺,且手術預後效果比較差,影響醫生的成就感;另方面眼底醫生作為眼科“全才“,其成長周期也比其他科的醫生要長。侯華國常鼓勵年輕的醫生們,第一,要熱愛學習,經得住嚴格的訓練和考核,第二,要保持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哪怕隻能為患者帶來視力0.01的提升!因為對于患者而言,有光和沒有光,就是天堂與地獄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