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點擊綠色音頻聆聽音樂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梅》

梅花,在中國已經有超過三千年的栽培曆史,無論是作為觀賞還是果樹,是當盆栽還是入藥,梅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除此之外,梅還有更為重要的價值——不局限于植物的價值。

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并稱為“歲寒三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國人愛梅,愛的便是梅花傲雪鬥霜的精神,愛的便是梅花謙遜自矜的品質。

愛它“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愛它“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愛的是梅花的靈魂和骨氣,是以才說“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作為中國特有的傳統花果,梅出現在了諸多的古籍之中。

《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此外,《禮記》《詩經》《秦風》等詩篇中,也都提到過梅。

從這裡便能夠看出,梅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十分受文人士大夫的喜愛了 。

從記載上看,那時的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是祭祀、烹調和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

至少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至于梅花作為觀賞植物在民間興起,大緻是從漢初開始的。

《西京雜記》中曾提到: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

想來這時的梅花品種,當是觀花又結實兼用的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

到了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在這個時期,梅花已經作為觀賞植物在園林中大量種植了。

冬日,尋梅。

隋、唐、五代時期,藝梅逐漸興盛,人們對梅開始寄托了更多的美好情懷。

天台山國清寺主章安大師曾于寺前手植梅樹。宋景作《梅花賦》更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之語。

宋代是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時藝梅技藝大有提高,花色品種顯著增多。

南宋範成大著有《梅譜》,其中搜集梅花品種12個,還介紹了繁殖栽培方法等,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藝梅專著。

至于元代,則處理一位愛梅成癡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還專門寫了一首詠梅的詩:《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裡春。

到了明清兩代,梅花的栽培技術有了較大提高,新品種大量出現,種植梅花在當時社會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達到了繁榮昌盛的高度。

藝梅規模與水準繼續發展,品種不斷增多,對于文化藝術的刺激也越發深刻,“揚州八怪”中的金農、李方膺便是詠梅、畫梅的名家。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朱子語類》中言:

文王本說「元亨利貞」為大亨利正,夫子以為四德。梅,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物生為元,長為亨,成而未全為利,成熟為貞。

早在春秋時期,《詩經》中就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嘉卉”二字,足以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梅花的欣賞态度。

唐代以前,詠梅的詩數量并不是很多,但從存留下來的晉代《梅花落》、南北朝壽陽公主“梅花妝”、陸凱折梅贈友等詩詞典故來看,當時的梅花,在人們的觀念中已經在慢慢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上的感受了。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

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曆朝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時确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

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方回的《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為一類。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号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如: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

此風在明、清兩代有增無減,在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

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内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

到了近代,詠梅詩詞和繪畫作品的創作可以說是空前的,在數量上早已無法統計。

特别是毛澤東、董必武、葉劍英、陳毅等無産階級革命家,他們以偉大的革命情懷和氣概,寫下了不朽的詠梅詩篇,成為梅花文化中的新氣象、新亮點。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梅花,沒有松柏那樣的屹然挺立,也沒有楊柳那般的婀娜多姿,隻幾片葉子托着朵朵小花。

它是那麼的不起眼,可又是那麼的奪人耳目。在争芳鬥豔的春季,你不會注意到它的身影;可若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在一片花草全都凋謝變黃之時,它卻淡然無聲地開出了最鮮豔的花朵。

梅花個性低調,花小、香淡,卻難掩它的光彩——它不懼寒冷,越是受到風雪的欺壓,便開得越是精神秀氣。

古人稱賞梅為“探梅”,隆冬時節,雪壓樹枝,那梅與雪便是同色。想要找到梅花,可不就是要去“探”?

冬日,尋梅。

梅是謙遜的,它避過百花,藏在雪中,不在乎是否會被人發現它的美;

梅是高傲的,它傲對狂風,不管是怎樣嚴苛的環境,它隻管挺立自己高貴的頭顱,讓朔風暴雪無功而返。

正是這般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又堅強高潔、傲然無懼,将這兩種文人雅士間最為高貴的品格融于一身,才使得梅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征;

成為了無數文人雅士的精神信仰,以之為榜樣,努力奮進,不畏艱險,成就人生的輝煌。

冬日,尋梅。

|說明|本文已經東方生活美學授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

或許您會喜歡: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冬日,尋梅。

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