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析賞蓉城曆史之花
“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威爾遜于20世紀初提出了這一概念并著書傳世。央視有一檔叫《中國威爾遜》的紀錄片,其簡介提到:“100年前,英國植物學者威爾遜(最早的植物獵人之一)來到中國西部考察植物,他拍攝的大量照片成為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考據”。這位在植物界相當有威望的專家學者,不僅拍下了不少清末時期老成都的照片,還在其所著的書籍裡冠以成都平原“中國西部的花園”之名。
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圓盆植物圖案
大陸花卉文化曆史悠久,盆景便是源于大陸。早先時候國人對花的利用是将之入食,戰國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再有西漢揚雄《蜀都賦》提及的“酴清”這種古蜀特産,其實也是蜀人采酴醾花所釀。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民歌的《詩經》又有不一樣的資訊傳遞出來。《詩經》收集了不少以花卉草木為題材的民歌,對郊野的花卉或人居住的園囿均有記載,文說“山有嘉卉,侯栗侯梅”“王在靈囿,麀鹿攸伏”。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發展狀況并不統一,許多地方存在交叉,但統理史籍所言及當時人們的生活背景皆顯示,中國花卉文化的發展曆程,是以實用為開端,進而再發展到寄意觀賞。
《職貢圖》局部
往後朝代,人們生活水準提高,審美意趣滋長,這一領域又發展出盆栽、盆景。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有一盆栽形象,陶質卷沿圓盆内植有6支花卉,放置在類似于花台的方架上,此為盆栽。而唐朝閻立本貞觀年間所繪《職貢圖》畫面中,南洋進貢的隊列裡,托扛着象牙的兩位使者周圍分布着各自端着一山石盆景的三位使者,更晚一些的唐章懷太子墓甬道壁畫上還繪有仕女手捧一盤,盤上有石,石上為花木,此一時盆栽已更新為更講究意境、畫面感的盆景。
章懷太子墓甬通壁畫上仕女托盆景圖
經過曆代盆景藝人的摸索和實踐,大陸的花卉文化,或者更具體一點叫傳統盆景文化,形成四大流派,川派盆景即是其中一派。
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主要分布于成都及其周邊地區,以豐富多彩的蟠紮技藝見長,喜以金彈子、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等為樹種進行造型,以古樸嚴謹,虬曲多姿著稱,相傳起源于東漢時期(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約摸在唐代至五代時期形成,因貞觀年間雄踞西南的巴蜀地區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是以也稱劍南盆景,其形成與古蜀花木之盛和巴蜀人樂于享受生活的地方風氣都關系莫深。
唐代成都西、南郊周圍已盛種花木,還形成定期的花市,主要集中在青羊宮一帶。每年梅花盛開時節,青羊宮到浣花溪之間就會有一個政府主辦的梅花花會。至宋代《成都古今集記》記“十二月市”中,花木主題類的有“二月花市”“八月桂市”“十一月梅市”,占全年市場的四分之一,這不止說明成都花木文化趨大衆化,也顯示了成都的花木有市。且這一時期還有韋臯、房琯、李德裕等鎮屬官員在巴蜀地區建樓閣、庭園等,打造出摩诃池、碧雞坊、散花樓等蜀中名園,這些池苑樓閣在宋代時競相開放,群眾也能得見其風光之美得以怡情養性,上行下效,官府或者說代表官府的官員系列決策、行為出産的系列花木繁盛優美之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蜀中花木盆景發展。是以宋時巴蜀的園藝業高度發展,擅長文人畫(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多取材于山水、花木)的川人蘇轼不僅自制盆景,還對入畫的盆景加以吟詠,留下“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等詩句,試說這小小的盆景中蘊含的乾坤。
成都散花樓(周潔 攝,方志四川 供圖)
元明清時代,川派盆景進一步發展,其技藝在民間廣為傳播,形成了四川樹樁盆景的繁榮景象。被稱為清末成都百科全書的《成都通覽》介紹:“成都之花木,以内城為多。售花木之花園,城外則以二仙庵之花市、萬佛寺之花園為便;城内則以玉皇觀側之數家、陝西街之農花仙館為便。”城外如東門外雙林盤鐘家花園、南門外草堂寺側馮家花園、東門外吟詩樓等,城内如丁公祠、布後街孫家花園、三槐樹王家花園等,八旗兵所居的少城一角其園林園藝發展得也不錯,有竹枝詞說:“滿洲城靜不繁華,種樹栽花各有涯。好景一年看不盡,炎天武廟賞荷花。”且當時的四川還是名貴盆景的石料主要出産地之一,諸九鼎《石譜》記有:“今偶入蜀,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遂命童子向江上覓之,得石子十餘,皆奇怪精巧。”
《成都通覽》(蓬州閑士攝于成都川菜博物館,方志四川 供圖)
清末民國初年,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年宮都會舉辦花會,各地花農和盆藝者都把自己制作的各類盆景送到會上展示,品評銷售,還出現了專門從事盆景交易的“花幫”。這一時期,成都湧現出不少各有絕技的盆景蟠紮藝人,如張彬如創作的“初月型”彎、“米結子”彎,陳玉山的“掉拐”手法,戴崇光、龔協之的“滾龍抱柱”法等,其作品及人物相關事迹,散見于各類盆景雜志文獻。《金牛文史資料選輯(二)》就有收錄這些花兒匠簡介,内文《金牛區近代花農人名錄》介紹張彬如(1883-1960年)的花園在今天的成華地界,說張彬如“住成都北門外驷馬橋街後東邊〔屬青龍鄉轄〕,花園名‘藝香花園’,園地一畝多”,青龍鄉也即今青龍街道。
1911年春,成都花會期間青羊宮裡的貨攤(成都市青羊區地方志辦公室 供圖)
當時的成都市郊興起一股花木種植熱潮,到20世紀30年代還形成了行業工會,稱成都市花果森林園藝業公會,團聚起成都及附近的溫江、郫縣、灌縣、崇慶、新都、什邡、樂山等地的花兒匠,每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和七月十八日,在西郊花神廟祭祀花神,并交流經驗、傳授技藝,前面所提張彬如就曾兩次當選公會主席。
2011年,川派盆景制作技藝以其自成一體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制作技藝體系,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百花潭公園内就有一個川派盆景園,順着曆史的脈絡,盡展川派盆景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百花潭公園内川派盆景園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華區地方志辦公室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