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每周日上午,總有一台精彩的古典音樂會在上海的“城市上空”或是在音樂廳裡等着你。規律的頻次、公益的票價以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聆聽到的便利,使古典音樂成為人人都能擁有的“美好”。是以,“星期廣播音樂會”(以下簡稱星廣會)也被老聽衆親切地稱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被網友票選為“喜愛上海的99個理由”之一。

創辦于1982年的星廣會,通過優秀樂團及音樂家演繹、深入淺出的主持人解說,帶領衆多聽衆輕松邁入古典音樂之門。今天,迎來40周年的星廣會釋出最新演出季,這個“老字号”音樂品牌将進一步提升普及經典音樂的品質,為上海這座愛樂之城注入更多活力。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據悉,星廣會特别推出全新晚場版大師課系列、天賦少年系列、青年扶持計劃以及12小時特别版星期廣播音樂會等演出和活動。“我們希望開辟面向未來的經典普及新模式,更強調分層的概念——不局限于以往周日早上十點半來聽早場版音樂會的那群聽衆,還要挖掘更多可供選擇的古典音樂品種,讓樂迷的覆寫面越來越廣;更突出孵化的概念——為有潛質的年輕音樂人定制音樂會,先從較小的場地起步,成熟以後也可能走出上海巡演。”上海人民廣播電台經典947副總監、星廣會負責人何紅柳說。

三位中國優秀指揮變身主持人,講演結合與樂迷近距離接觸

多年來,“走進經典音樂,從星期廣播音樂會開始”的宣傳語深入人心,專家型主持人穿插于曲目間深入淺出的解說,更是成為星廣會的一大特色并延續至今。今年,星廣會将這種“講解+音樂會”的模式再度更新,推出“大師課系列”,邀請國内極具影響力的三位指揮家變身主持人,從他們的主觀視角親自拆解經典創作的音樂密碼,并與樂隊配合進行邊演繹邊講解。這三場“大師課系列”将以星廣會晚場版的形式呈現,差別于以往早場版,也為愛樂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時間和内容選擇。

第一場上海歌劇院院長、指揮家許忠将率上海歌劇院為觀衆推開歌劇之門,通過威爾第、貝利尼的經典歌劇序曲與唱段一探意大利歌劇的風貌。此外,鋼琴家出身的許忠還将親自演奏并指揮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一場大師課領略兩種音樂體裁的精彩。

第二場指揮家張國勇将率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帶來俄羅斯交響作品的賞析,張國勇是目前國内公認的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的最佳诠釋者,曾留學俄羅斯的他将帶領觀衆走進原汁原味的俄式風格,揭開這層絢麗的音樂面紗。

第三場上海愛樂樂團藝術總監、指揮家張藝将率愛樂帶來“圓舞曲”專題音樂會,擔任中央芭蕾舞團音樂總監多年的張藝深谙音樂中的舞蹈奧秘,他從“圓舞曲”這一體裁為切入點,講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圓舞曲的火爆秘訣,更将深入挖掘約翰·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與理查·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淵源。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對于這種普及形式,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沈舒強深有感觸。“這不由地讓人想到,早在1958年,作為指揮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倫納德·伯恩斯坦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廣播電台合作,開啟邊指揮邊講解的‘年輕人的音樂會’系列并首次登上電視。”這一面向多個國家播放的音樂教育節目持續了46年,共53場,不僅極大推動了古典音樂的普及,而且也讓伯恩斯坦時至今日依然是被追捧的偶像。沈舒強認為,眼下星廣會力邀國内指揮名家開展“大師課系列”,可以讓更多樂迷和中國優秀指揮近距離接觸。

為不同聽衆打造相應主題系列,滿足多樣古典音樂聆聽需求

40年來星期廣播音樂會見證了上海古典樂迷的成長,也造就了古典音樂内容普及的多元化。此次新演出季策劃為不同年齡段及不同欣賞水準的觀衆打造了相應的主題系列,滿足多樣的古典音樂聆聽需求。

“走近愛樂系列”攜手上海愛樂樂團推出适合進階型樂迷聆賞的交響盛宴,包括由指揮家範妮執棒的“解密新古典”、指揮家趙曉鷗執棒的“德奧派vs俄羅斯學派”以及指揮家程晔執棒的“法蘭西晨歌”等。對于琴童和家長來說,星廣會推出的“天賦少年系列”則将展現小小音樂家的風采,著名作曲名家何占豪先生将攜手黃浦區少年宮國樂團呈現國樂在小朋友手中換發的青春活力;著名指揮家曹鵬先生與他的城市交響樂團及城市青少年交響樂團會用音樂打開自閉症孩子們的耳朵,開啟他們的心靈;全國青少年打擊樂比賽的獲獎選手則将讓觀衆看到中國目前最優秀打擊樂青少年的風采。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在過去的2021年,星期廣播音樂會和星期戲曲廣播會首次與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強強聯手,定制貫穿全年的“奉賢九棵樹雙星會演出季”,以一以貫之的高品質、低票價的普及策劃輻射了一大批生活在奉賢新城年輕的新上海人家庭。宋懷強、丁建華、張軍、韓蓬等名家紛紛登上九棵樹的舞台,為星廣會助力。今年,星廣會将繼續登陸上海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多台重量級音樂會将與市民見面。與此同時,星廣會還将舞台拓展到上海廣播藝術中心沉浸式劇場,該空間是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傾力打造的全新文化創意空間,以多媒體的技術優勢,結合台上台下零距離的空間屬性,為觀衆設計打造一系列精巧别緻的室内樂、聲樂、獨奏等星期廣播音樂會,着力挖掘年輕音樂家的藝術創造力。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在普及古典音樂的道路上,星廣會從來都是“敢為人先”。繼“用音樂溫暖地球——經典947世界地球日音視訊大直播”、“貝多芬在中國——今年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之後,今年4月10日,經典947将繼續舉辦一場長達12小時的特别版星期廣播音樂會,從上午10:30到晚上22:30,觀衆能通過音視訊同步直播,集中看到這40年裡星期廣播音樂會舞台上那些堪稱經典的海内外名家演繹、世界及中國首演的特别作品、充滿創意的特色呈現,以及多位聽衆和觀衆代表等,這場特别的星廣會将在經典947全新多媒體直播間、上海廣播藝術中心沉浸式劇場、上海音樂廳三個會場同步進行,珍貴的視訊資料結合全國各地趕來上海為星廣會慶生的音樂家們的現場演奏,為這一上海老字号品牌送上真摯的生日祝福。

相關連結:

他們和星廣會的不解之緣

幾代愛樂聽衆的相伴和成長,幾代音樂家的夢想和付出,幾代廣播人的汗水和青春,共同鑄就了星廣會經久不衰的活力與影響力。在這裡,文彙報記者整理了幾位星廣會參與者、演出者的心路曆程——在他們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上海何以成為今天的愛樂之城。

深受樂迷朋友喜愛的專家型主持人、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王勇:

我加盟星廣會是在2005年,如今已經17年過去了。成為駐紮在這個舞台的“釘子戶”,是什麼支撐了我?不僅僅是生活中的慣性,更因為我是看着一批批樂迷逐漸成長、古典音樂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行業往前迅猛發展的,這些都讓我覺得做下去是有意義的。

成立之初,星廣會這個品牌針對上海這樣一個超大型人口城市,沒有樣闆可以複制。在我看來,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名額,就是人們欣賞藝術的需求可以被照顧到,無論這個藝術是大衆喜愛還是小衆喜愛的。據我做過的統計,十幾年前,一年看六場以上古典音樂會的樂迷應該不超過一萬人,現在這個人數可能翻了幾倍甚至十幾倍;而古典音樂演出場次更是十幾年前的三四倍。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随着現在樂迷越來越多,做了這麼久主持,2022年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分水嶺——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兼顧新聽衆和老粉絲的需求。比如對十幾前就聽我王博士解說的老聽衆,我需要給到他們新的資訊量;對于不怎麼了解古典音樂的新聽衆,我也要嘗試更多新點子。

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青年教師、上海愛樂樂團客席首席 張潤崯:

這個舞台記錄了我的青春。我第一次來星廣會演出時,還是上音附中的學子,當時我演奏了維瓦爾弟的《四季·冬》。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了社會上的聽衆,并且和他們互動、交流。通過他們的表情,激發了我的自信,讓我對舞台産生了很大向往。

星廣會迎來40周年,樂迷為什麼稱之為“上海幸福指數最高的50元消費”

圖為2012年的星廣會,上音附中優秀學生張潤崯同學在走台。

如今我以上海愛樂客座首席身份登台星廣會,會演繹包括瓦格納作品在内的高品位、有深度,深受音樂“發燒友”喜歡的音樂。從這個變化可以發現,星廣會不僅僅是在做入門級的音樂普及,也見證了樂迷的品位不斷提升。

很多西方國家都會擔心,古典音樂的将來在哪裡?年輕人不進音樂廳怎麼辦?但就我的觀察,我看到很多年輕家長帶着孩子來聽星廣會,孩子們特别有耐心,專注地看着各個聲部——這讓我感到特别震撼,引以為豪,這就是我們國家國民修養、我們城市軟實力提升的具象化表現。

星廣會編輯 李長纓:

從2004年複播後的第一期至今,我一直都是星廣會的編輯,對這個品牌有着很深的感情。星廣會的樂評、現場在側屏為聽衆播放的曲目簡介的字幕,其實都是星廣會節目的特色。作為編輯,我希望用專業的知識儲備、獨特的觀點,以樂評的形式記錄音樂會現場的精彩、音樂和藝術家們的演繹特色,讓未能去現場的聽衆了解音樂會,也給藝術家一個在舞台成長的記錄和回報。

是的,上海能成為愛樂之城,離不開這座城市中,每一個愛樂之人的努力。

圖檔來源:經典947

作者:姜方

編輯:周敏娴

責任編輯:宣晶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