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每周日上午,总有一台精彩的古典音乐会在上海的“城市上空”或是在音乐厅里等着你。规律的频次、公益的票价以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聆听到的便利,使古典音乐成为人人都能拥有的“美好”。因此,“星期广播音乐会”(以下简称星广会)也被老听众亲切地称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被网友票选为“喜爱上海的99个理由”之一。

创办于1982年的星广会,通过优秀乐团及音乐家演绎、深入浅出的主持人解说,带领众多听众轻松迈入古典音乐之门。今天,迎来40周年的星广会发布最新演出季,这个“老字号”音乐品牌将进一步提升普及经典音乐的品质,为上海这座爱乐之城注入更多活力。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据悉,星广会特别推出全新晚场版大师课系列、天赋少年系列、青年扶持计划以及12小时特别版星期广播音乐会等演出和活动。“我们希望开辟面向未来的经典普及新模式,更强调分层的概念——不局限于以往周日早上十点半来听早场版音乐会的那群听众,还要挖掘更多可供选择的古典音乐品种,让乐迷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更突出孵化的概念——为有潜质的年轻音乐人定制音乐会,先从较小的场地起步,成熟以后也可能走出上海巡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副总监、星广会负责人何红柳说。

三位中国优秀指挥变身主持人,讲演结合与乐迷近距离接触

多年来,“走进经典音乐,从星期广播音乐会开始”的宣传语深入人心,专家型主持人穿插于曲目间深入浅出的解说,更是成为星广会的一大特色并延续至今。今年,星广会将这种“讲解+音乐会”的模式再度升级,推出“大师课系列”,邀请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三位指挥家变身主持人,从他们的主观视角亲自拆解经典创作的音乐密码,并与乐队配合进行边演绎边讲解。这三场“大师课系列”将以星广会晚场版的形式呈现,区别于以往早场版,也为爱乐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时间和内容选择。

第一场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许忠将率上海歌剧院为观众推开歌剧之门,通过威尔第、贝利尼的经典歌剧序曲与唱段一探意大利歌剧的风貌。此外,钢琴家出身的许忠还将亲自演奏并指挥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一场大师课领略两种音乐体裁的精彩。

第二场指挥家张国勇将率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带来俄罗斯交响作品的赏析,张国勇是目前国内公认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的最佳诠释者,曾留学俄罗斯的他将带领观众走进原汁原味的俄式风格,揭开这层绚丽的音乐面纱。

第三场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指挥家张艺将率爱乐带来“圆舞曲”专题音乐会,担任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多年的张艺深谙音乐中的舞蹈奥秘,他从“圆舞曲”这一体裁为切入点,讲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中圆舞曲的火爆秘诀,更将深入挖掘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与理查·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渊源。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对于这种普及形式,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沈舒强深有感触。“这不由地让人想到,早在1958年,作为指挥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的伦纳德·伯恩斯坦就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广播电台合作,开启边指挥边讲解的‘年轻人的音乐会’系列并首次登上电视。”这一面向多个国家播放的音乐教育节目持续了46年,共53场,不仅极大推动了古典音乐的普及,而且也让伯恩斯坦时至今日依然是被追捧的偶像。沈舒强认为,眼下星广会力邀国内指挥名家开展“大师课系列”,可以让更多乐迷和中国优秀指挥近距离接触。

为不同听众打造相应主题系列,满足多样古典音乐聆听需求

40年来星期广播音乐会见证了上海古典乐迷的成长,也造就了古典音乐内容普及的多元化。此次新演出季策划为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欣赏水平的观众打造了相应的主题系列,满足多样的古典音乐聆听需求。

“走近爱乐系列”携手上海爱乐乐团推出适合进阶型乐迷聆赏的交响盛宴,包括由指挥家范妮执棒的“解密新古典”、指挥家赵晓鸥执棒的“德奥派vs俄罗斯学派”以及指挥家程晔执棒的“法兰西晨歌”等。对于琴童和家长来说,星广会推出的“天赋少年系列”则将展现小小音乐家的风采,著名作曲名家何占豪先生将携手黄浦区少年宫民乐团呈现国乐在小朋友手中换发的青春活力;著名指挥家曹鹏先生与他的城市交响乐团及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会用音乐打开自闭症孩子们的耳朵,开启他们的心灵;全国青少年打击乐比赛的获奖选手则将让观众看到中国目前最优秀打击乐青少年的风采。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在过去的2021年,星期广播音乐会和星期戏曲广播会首次与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强强联手,定制贯穿全年的“奉贤九棵树双星会演出季”,以一以贯之的高质量、低票价的普及策划辐射了一大批生活在奉贤新城年轻的新上海人家庭。宋怀强、丁建华、张军、韩蓬等名家纷纷登上九棵树的舞台,为星广会助力。今年,星广会将继续登陆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多台重量级音乐会将与市民见面。与此同时,星广会还将舞台拓展到上海广播艺术中心沉浸式剧场,该空间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倾力打造的全新文化创意空间,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结合台上台下零距离的空间属性,为观众设计打造一系列精巧别致的室内乐、声乐、独奏等星期广播音乐会,着力挖掘年轻音乐家的艺术创造力。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在普及古典音乐的道路上,星广会从来都是“敢为人先”。继“用音乐温暖地球——经典947世界地球日音视频大直播”、“贝多芬在中国——今年贝多芬诞辰250周年16小时马拉松音乐会” 之后,今年4月10日,经典947将继续举办一场长达12小时的特别版星期广播音乐会,从上午10:30到晚上22:30,观众能通过音视频同步直播,集中看到这40年里星期广播音乐会舞台上那些堪称经典的海内外名家演绎、世界及中国首演的特别作品、充满创意的特色呈现,以及多位听众和观众代表等,这场特别的星广会将在经典947全新多媒体直播间、上海广播艺术中心沉浸式剧场、上海音乐厅三个会场同步进行,珍贵的视频资料结合全国各地赶来上海为星广会庆生的音乐家们的现场演奏,为这一上海老字号品牌送上真挚的生日祝福。

相关链接:

他们和星广会的不解之缘

几代爱乐听众的相伴和成长,几代音乐家的梦想和付出,几代广播人的汗水和青春,共同铸就了星广会经久不衰的活力与影响力。在这里,文汇报记者整理了几位星广会参与者、演出者的心路历程——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何以成为今天的爱乐之城。

深受乐迷朋友喜爱的专家型主持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王勇:

我加盟星广会是在2005年,如今已经17年过去了。成为驻扎在这个舞台的“钉子户”,是什么支撑了我?不仅仅是生活中的惯性,更因为我是看着一批批乐迷逐渐成长、古典音乐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行业往前迅猛发展的,这些都让我觉得做下去是有意义的。

成立之初,星广会这个品牌针对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人口城市,没有样板可以复制。在我看来,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人们欣赏艺术的需求可以被照顾到,无论这个艺术是大众喜爱还是小众喜爱的。据我做过的统计,十几年前,一年看六场以上古典音乐会的乐迷应该不超过一万人,现在这个人数可能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古典音乐演出场次更是十几年前的三四倍。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随着现在乐迷越来越多,做了这么久主持,2022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兼顾新听众和老粉丝的需求。比如对十几前就听我王博士解说的老听众,我需要给到他们新的信息量;对于不怎么了解古典音乐的新听众,我也要尝试更多新点子。

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青年教师、上海爱乐乐团客席首席 张润崯:

这个舞台记录了我的青春。我第一次来星广会演出时,还是上音附中的学子,当时我演奏了维瓦尔弟的《四季·冬》。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了社会上的听众,并且和他们互动、交流。通过他们的表情,激发了我的自信,让我对舞台产生了很大向往。

星广会迎来40周年,乐迷为什么称之为“上海幸福指数最高的50元消费”

图为2012年的星广会,上音附中优秀学生张润崯同学在走台。

如今我以上海爱乐客座首席身份登台星广会,会演绎包括瓦格纳作品在内的高品位、有深度,深受音乐“发烧友”喜欢的音乐。从这个变化可以发现,星广会不仅仅是在做入门级的音乐普及,也见证了乐迷的品位不断提升。

很多西方国家都会担心,古典音乐的将来在哪里?年轻人不进音乐厅怎么办?但就我的观察,我看到很多年轻家长带着孩子来听星广会,孩子们特别有耐心,专注地看着各个声部——这让我感到特别震撼,引以为豪,这就是我们国家国民修养、我们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具象化表现。

星广会编辑 李长缨:

从2004年复播后的第一期至今,我一直都是星广会的编辑,对这个品牌有着很深的感情。星广会的乐评、现场在侧屏为听众播放的曲目简介的字幕,其实都是星广会节目的特色。作为编辑,我希望用专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观点,以乐评的形式记录音乐会现场的精彩、音乐和艺术家们的演绎特色,让未能去现场的听众了解音乐会,也给艺术家一个在舞台成长的记录和反馈。

是的,上海能成为爱乐之城,离不开这座城市中,每一个爱乐之人的努力。

图片来源:经典947

作者:姜方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宣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