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廣西陸續出土了大量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包括戰争武器、禮器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專家仔細研究它們,發現存在共性,又有明顯不同;尤其在桂東北和桂西南呈現"兩大派",這兩派的戰國青銅器最有代表性;專家結合史料分析,得出結論:當時存在激烈的文化之争;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從1965年開始,廣西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當地陸續發現有先秦時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極具研究價值的青銅器,尤其戰國墓葬出土青銅器在數量上有了新的突破;舉個例子,商至春秋晚期墓葬出土青銅器一般為1件、2件或12件等,而戰國墓葬出土青銅器增至86件或374件等;而且不光是數量,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種類也更齊全;同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青銅器型,如盉、勺、長劍、帶鈎、環、钏、刮刀、鋸、叉、矩、鑽頭、錐等;"盉"是古人調酒用的器皿,"帶鈎"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帶的挂鈎,類似今天的皮帶;"钏"指手镯;長劍等是武器或者生活生産所用的工具。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在文化面貌方面,戰國時期與比之前朝代更具有清晰的特點:戰國時期本地鑄造的青銅器造型,較前三時段更顯地方特色;如廣西東北部的平樂銀山嶺等墓地出土的銅柱形器,"銅柱形器"在古代非常常見,是祭祀所用器型;柱身繪有祥雲、獸紋等圖案;銀山嶺出土的銅柱,身上部飾以人首、獸首或禽首,柱身下端的側面或正面有方形穿孔;這種設計在中原地區未曾見過,說明它是當地的特色;又如南甯賓陽縣韋坡出土的無首無格扁莖銅短劍,它與中原以及巴蜀地區的扁莖短劍明顯不同。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專家查閱史料,發現戰國時期,廣西存在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種族——西瓯族群和駱越族群;先秦時代,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廣西柳江以東、郁江以北,占據了桂東、桂東北一帶的廣大土地;據《漢書》記載:"蠻夷中,西有西瓯……南面稱王。"有專家考證,西瓯是周朝的一個方國,都城在今天的玉林;西瓯又稱西越,與之對應的是桂中、桂西南一帶的越人,稱為"駱越人";與西瓯人相比,駱越人顯得更神秘。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在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江水一邊的懸崖峭壁上,離江面90米的地方,都有鮮紅色巨幅壁畫;其包含約105公裡左江、明江河段;其面積達6621平方公頃;據專家考證,它們正是戰國時期駱越先民所繪;到今天為止,人們還不知道駱越人是怎麼在如此險峻的地方作畫,以及為什麼這些畫作經曆兩千年還未褪色?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據專家研究表明,廣西地區在戰國時期之是以會存在"兩大派别"青銅文化的類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與西瓯、駱越人對資源的争奪有關;從考古學角度,以及地理位置來看,西瓯離中原地區相對較近,西瓯人在中原文化的推動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西瓯文化系統;而駱越則離越南較近,在滇文化的影響下創造出駱越文化;兩族統治者要擴大及鞏固自己的領域,擁有資源的多寡便是保證;這種情形下,戰争便不可避免,故存在"越人之俗, 好相攻擊"的說法。

廣西出土戰國青銅器,特征呈現“兩大派”,專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參考資料:《漢書》《廣西考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