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广西陆续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括战争武器、礼器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专家仔细研究它们,发现存在共性,又有明显不同;尤其在桂东北和桂西南呈现"两大派",这两派的战国青铜器最有代表性;专家结合史料分析,得出结论:当时存在激烈的文化之争;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从1965年开始,广西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当地陆续发现有先秦时期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青铜器,尤其战国墓葬出土青铜器在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举个例子,商至春秋晚期墓葬出土青铜器一般为1件、2件或12件等,而战国墓葬出土青铜器增至86件或374件等;而且不光是数量,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也更齐全;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青铜器型,如盉、勺、长剑、带钩、环、钏、刮刀、锯、叉、矩、钻头、锥等;"盉"是古人调酒用的器皿,"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类似今天的皮带;"钏"指手镯;长剑等是武器或者生活生产所用的工具。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在文化面貌方面,战国时期与比之前朝代更具有清晰的特点:战国时期本地铸造的青铜器造型,较前三时段更显地方特色;如广西东北部的平乐银山岭等墓地出土的铜柱形器,"铜柱形器"在古代非常常见,是祭祀所用器型;柱身绘有祥云、兽纹等图案;银山岭出土的铜柱,身上部饰以人首、兽首或禽首,柱身下端的侧面或正面有方形穿孔;这种设计在中原地区未曾见过,说明它是当地的特色;又如南宁宾阳县韦坡出土的无首无格扁茎铜短剑,它与中原以及巴蜀地区的扁茎短剑明显不同。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专家查阅史料,发现战国时期,广西存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种族——西瓯族群和骆越族群;先秦时代,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广西柳江以东、郁江以北,占据了桂东、桂东北一带的广大土地;据《汉书》记载:"蛮夷中,西有西瓯……南面称王。"有专家考证,西瓯是周朝的一个方国,都城在今天的玉林;西瓯又称西越,与之对应的是桂中、桂西南一带的越人,称为"骆越人";与西瓯人相比,骆越人显得更神秘。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在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江水一边的悬崖峭壁上,离江面90米的地方,都有鲜红色巨幅壁画;其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其面积达6621平方公顷;据专家考证,它们正是战国时期骆越先民所绘;到今天为止,人们还不知道骆越人是怎么在如此险峻的地方作画,以及为什么这些画作经历两千年还未褪色?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据专家研究表明,广西地区在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存在"两大派别"青铜文化的类型,最重要的原因可能与西瓯、骆越人对资源的争夺有关;从考古学角度,以及地理位置来看,西瓯离中原地区相对较近,西瓯人在中原文化的推动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西瓯文化系统;而骆越则离越南较近,在滇文化的影响下创造出骆越文化;两族统治者要扩大及巩固自己的领域,拥有资源的多寡便是保证;这种情形下,战争便不可避免,故存在"越人之俗, 好相攻击"的说法。

广西出土战国青铜器,特征呈现“两大派”,专家:揭示出文化之争

【参考资料:《汉书》《广西考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