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100多件文物、8處場景複原、多幅圖檔及征集品——

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M-U-S-E-U-M-

看得見運河曆史,留得住城市記憶。在滄州博物館内,沉澱了千年曆史文化的運河展廳(大運河北——河北大運河文化展)中,清波漣漪的運河水、斑駁陸離的運河船、飽經滄桑的文物瓷器,一處處場景複原、一幅幅精美圖檔,沙盤模型、民間征集品,各種運河符号,講述着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01

100多件文物 盡顯漕運繁華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運河出土的瓷器文物

“工商如雲屯,行舟共曳車。漕儲日夜飛,兩岸聞喧嘩。”前人留下的詩句,生動描繪出滄州運河漕運曾經繁華的景象。

在日夜穿梭往來的船隻中,有很多因河道暗流或惡劣天氣而發生沉船事故,由此有了幾百年之後的沉船出土文物。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中,滄州運河沿線、窖藏出土文物,包括瓷器、鐵器、石器等,琳琅滿目,豐富多彩。

“2001年華西小區”“2001年文廟東金街”“2001年水月寺大街新華書店”……一組文物展櫃中,不同樣式的瓷碗、瓷盤等文物陳列,旁邊的文字說明了來源:2001年滄州中心城區運河邊出土。“這一段應該是滄州運河碼頭聚集地,一些船隻運送的瓷器破碎後直接埋土裡了,也有可能是發生了沉船事件。”滄州博物館副館長王玮說。

而在另一組展櫃中,陳列的基本為1998年東光沉船所出土的瓷器文物,其中一摞帶着泥沙的瓷碗,雖然破碎,但成色很新,幾乎可以看到運河泥沙的細膩程度。“滄州段運河發現的40多處沉船點中,出土的多數是元明時期的瓷器。”王玮說,這些瓷器90%為磁州窯所産,足以反映出當時運河已成為磁州窯瓷器的重要輸出通道。

還有一組帶有“豐成館”字樣的瓷器,為近年來滄州市區運河沿岸發掘而來,尤其是東岸出土的瓷器,小到碗、碟,大到其他器具,每一件上都有“豐成館”三字。據推斷,“豐成館”應為金元時期滄州運河邊超大型的商人聚集客棧,是以有實力專門定制瓷器,且都帶固定辨別。

除了瓷器之外,展廳中的銅錢、煙鬥、貝飾、鐵爐竈等文物,也以各自的方式,講述着運河的過往,滄州運河漕運的繁華就這樣深深刻在了人們腦海中,成為一種文化自豪。

02

場景複原 喚醒輝煌記憶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

如果說陳列藝術賦予博物館形象,那場景複原就是這衆多形象的“生命”。在運河展廳中,多處場景複原,讓運河曆史文化生動起來。

入口處,一幅宏大的運河開鑿場景,瞬間将人們帶入運河曆史的長河中。兵夫和百姓,有的手持鐵鍬,有的手推小車,一鍬鍬地開挖,繁忙勞碌中,抛灑着血汗,展現出勞動人民的偉大。“運河展現的是王者意志,但挖河靠的卻是兵夫和老百姓手裡的鐵鎬。挖河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勞動,有多少人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這裡。”王玮的一番話,令人沉思。

另一處碼頭場景複原,簡陋的岸邊碼頭上,船工們正在搬運貨物,一麻袋貨品扛在肩頭,身旁是木推車、簸箕、鬥、升、麻繩等用品。向遠處眺望,輕霧彌漫,帆樯林立,貨物滿倉,船隻往來穿梭,一派繁榮景象。“與城内古屋比鄰、商鋪連綿、遊人如織的鬧市遙相呼應。”通過這一場景,人們暢想着滄州城内的繁華與熱鬧。

最引人矚目的一處場景還要數東光碼頭遺址和沉船場景複原。一艘古老滄桑的貨船,栽進了運河淤泥裡,船上瓷器散落。“這一場景結合了東光沉船發掘時的情景,運河展廳中的很多瓷器就來自這艘沉船。”王玮說,東光曾是非常繁榮的運河碼頭,每天有大批的貨物裝船或上岸。

1998年5月,考古人員在東光碼頭遺址發現了這艘金代沉船,船頭及船的前部被壓在運河東坡下。考古人員僅清理了船體的中後部,就出土了100多件瓷器,其中有代表性的瓷器陳列于滄州博物館。

03

圖物關聯 彙聚運河文化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民間征集而來的河工用品

展廳中,一幅幅精心制作的圖檔、民間征集而來的物品、複制的碑刻,瞬間将人帶入運河曆史的長河中。

彙聚了運河曆史文化的圖檔貫穿始終,走過序廳,看千秋運河,品至珍千裡,回顧申遺之路,豐富的圖檔和文字,将大運河北的脈絡及曆史文化清晰地呈現給遊人。

蓑衣、鬥笠、鑼鼓、背簍、鬥、升……一件件與運河有關的物品,分門别類地陳列在展廳中,既有河工用具,也有碼頭運糧工具及運河兩岸百姓生活用品。

“蓑衣和圍燈是河工的必備之物,鑼鼓是運河出現險情報警用的,一般都是按兩側河堤約定,比如左岸敲鼓右岸敲鑼,大家一聽到鑼聲或鼓聲,就知道是哪邊有情況了。”王玮介紹說,這些展品多數由民間征集而來。

展廳中,兩塊複制的石碑異常醒目,記錄着那個時代運河邊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對運河的保護措施。“無論兵民概不準破土引水……”一塊複制的清代憲示碑上,密密麻麻地記錄了當時地方對運河的保護管理措施,修包公祠的時候背面又刻上了包公祠的相關内容。據介紹,此憲示碑的原碑現存于滄縣捷地禦碑苑,相當于當時的公示牌,因其具有代表性而進行了複制。

另一塊複制的石碑則來源于邢台運河碼頭遺址,記錄着當時運河岸邊兩個村落因争奪水源進行灌溉而爆發械鬥的事情,兩邊縣令調停後将協調内容刻于碑上。

“文物的收集、大綱的編寫、圖檔及沙盤的制作,很多環節都經曆了曲折的過程,彙聚了衆多博物館人的智慧及汗水。”滄州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副館長王健爽道出了其中不易,希望能将運河的曆史文化最多最好地呈現給滄州市民。

來源:滄州日報

記者:趙寶梅

滄州博物館運河展廳:講述不一樣的“大運河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