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100多件文物、8处场景复原、多幅图片及征集品——

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M-U-S-E-U-M-

看得见运河历史,留得住城市记忆。在沧州博物馆内,沉淀了千年历史文化的运河展厅(大运河北——河北大运河文化展)中,清波涟漪的运河水、斑驳陆离的运河船、饱经沧桑的文物瓷器,一处处场景复原、一幅幅精美图片,沙盘模型、民间征集品,各种运河符号,讲述着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01

100多件文物 尽显漕运繁华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运河出土的瓷器文物

“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前人留下的诗句,生动描绘出沧州运河漕运曾经繁华的景象。

在日夜穿梭往来的船只中,有很多因河道暗流或恶劣天气而发生沉船事故,由此有了几百年之后的沉船出土文物。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中,沧州运河沿线、窖藏出土文物,包括瓷器、铁器、石器等,琳琅满目,丰富多彩。

“2001年华西小区”“2001年文庙东金街”“2001年水月寺大街新华书店”……一组文物展柜中,不同样式的瓷碗、瓷盘等文物陈列,旁边的文字说明了来源:2001年沧州中心城区运河边出土。“这一段应该是沧州运河码头聚集地,一些船只运送的瓷器破碎后直接埋土里了,也有可能是发生了沉船事件。”沧州博物馆副馆长王玮说。

而在另一组展柜中,陈列的基本为1998年东光沉船所出土的瓷器文物,其中一摞带着泥沙的瓷碗,虽然破碎,但成色很新,几乎可以看到运河泥沙的细腻程度。“沧州段运河发现的40多处沉船点中,出土的多数是元明时期的瓷器。”王玮说,这些瓷器90%为磁州窑所产,足以反映出当时运河已成为磁州窑瓷器的重要输出通道。

还有一组带有“丰成馆”字样的瓷器,为近年来沧州市区运河沿岸发掘而来,尤其是东岸出土的瓷器,小到碗、碟,大到其他器具,每一件上都有“丰成馆”三字。据推断,“丰成馆”应为金元时期沧州运河边超大型的商人聚集客栈,因此有实力专门定制瓷器,且都带固定标识。

除了瓷器之外,展厅中的铜钱、烟斗、贝饰、铁炉灶等文物,也以各自的方式,讲述着运河的过往,沧州运河漕运的繁华就这样深深刻在了人们脑海中,成为一种文化自豪。

02

场景复原 唤醒辉煌记忆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

如果说陈列艺术赋予博物馆形象,那场景复原就是这众多形象的“生命”。在运河展厅中,多处场景复原,让运河历史文化生动起来。

入口处,一幅宏大的运河开凿场景,瞬间将人们带入运河历史的长河中。兵夫和百姓,有的手持铁锹,有的手推小车,一锹锹地开挖,繁忙劳碌中,抛洒着血汗,展现出劳动人民的伟大。“运河体现的是王者意志,但挖河靠的却是兵夫和老百姓手里的铁镐。挖河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劳动,有多少人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里。”王玮的一番话,令人沉思。

另一处码头场景复原,简陋的岸边码头上,船工们正在搬运货物,一麻袋货品扛在肩头,身旁是木推车、簸箕、斗、升、麻绳等用品。向远处眺望,轻雾弥漫,帆樯林立,货物满仓,船只往来穿梭,一派繁荣景象。“与城内古屋比邻、商铺连绵、游人如织的闹市遥相呼应。”通过这一场景,人们畅想着沧州城内的繁华与热闹。

最引人瞩目的一处场景还要数东光码头遗址和沉船场景复原。一艘古老沧桑的货船,栽进了运河淤泥里,船上瓷器散落。“这一场景结合了东光沉船发掘时的情景,运河展厅中的很多瓷器就来自这艘沉船。”王玮说,东光曾是非常繁荣的运河码头,每天有大批的货物装船或上岸。

1998年5月,考古人员在东光码头遗址发现了这艘金代沉船,船头及船的前部被压在运河东坡下。考古人员仅清理了船体的中后部,就出土了100多件瓷器,其中有代表性的瓷器陈列于沧州博物馆。

03

图物联动 汇聚运河文化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民间征集而来的河工用品

展厅中,一幅幅精心制作的图片、民间征集而来的物品、复制的碑刻,瞬间将人带入运河历史的长河中。

汇聚了运河历史文化的图片贯穿始终,走过序厅,看千秋运河,品至珍千里,回顾申遗之路,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将大运河北的脉络及历史文化清晰地呈现给游人。

蓑衣、斗笠、锣鼓、背篓、斗、升……一件件与运河有关的物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展厅中,既有河工用具,也有码头运粮工具及运河两岸百姓生活用品。

“蓑衣和围灯是河工的必备之物,锣鼓是运河出现险情报警用的,一般都是按两侧河堤约定,比如左岸敲鼓右岸敲锣,大家一听到锣声或鼓声,就知道是哪边有情况了。”王玮介绍说,这些展品多数由民间征集而来。

展厅中,两块复制的石碑异常醒目,记录着那个时代运河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对运河的保护措施。“无论兵民概不准破土引水……”一块复制的清代宪示碑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当时地方对运河的保护管理措施,修包公祠的时候背面又刻上了包公祠的相关内容。据介绍,此宪示碑的原碑现存于沧县捷地御碑苑,相当于当时的公示牌,因其具有代表性而进行了复制。

另一块复制的石碑则来源于邢台运河码头遗址,记录着当时运河岸边两个村落因争夺水源进行灌溉而爆发械斗的事情,两边县令调停后将协调内容刻于碑上。

“文物的收集、大纲的编写、图片及沙盘的制作,很多环节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汇聚了众多博物馆人的智慧及汗水。”沧州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王健爽道出了其中不易,希望能将运河的历史文化最多最好地呈现给沧州市民。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赵宝梅

沧州博物馆运河展厅:讲述不一样的“大运河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