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劇評丨陳善君: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劇評丨陳善君: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劇評丨陳善君: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現代昆劇《半條被子》藝術展現黨和人民的血肉命脈關系

文/陳善君

《半條被子》是湘昆人唱給黨聽的百年生日頌歌。它用自己的腔、自己的調,自己的話、自己的态,自己的藝術形式和品性,真誠祝福黨的百年華誕。黨把人民總是放在最高位置,紅色江山就會千秋永固;人民始終相信擁護熱愛自己的黨,那他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絕不會流于一句空話。黨的根基血脈在人民,人民的希望命運在黨。新編現代昆劇《半條被子》生動真實地展現出的、正是如此的黨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命脈關系。這是全體編創者内心湧動的情愫的自覺抒發,也是獻給黨的百年華誕的一份厚禮、好禮。因它努力以傳統昆劇的現代轉換,表達了對黨的真誠祝福、無限祝願,以及貫以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度觀照和深入思考,撫今追昔,寄寓深遠,這也就同時展現出,該劇是新時代傳承保護發展昆劇非遺項目,取得的又一優良成果。

一、主角的成功標明塑造,升華了作品主題

“半條被子”的故事,很多種藝術形式都已經講過了。然而主要人物、主要角色的標明和塑造并不一緻。不過,也還是差不遠,隻是側重有所不同罷了。要麼側重以表現三個女紅軍為主,要麼側重以表現村民徐解秀為主。該劇側重以表現村民徐解秀為主。把徐解秀确定為主角(“女一号”),首先是由戲劇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一個戲中最主要的角色或者說真正的主角隻有一個,要塑造表現群像則不是戲劇所擅長的,標明徐解秀而不是三位女紅軍來作主角、正旦,于昆劇藝術形式而言,恰巧可以揚長避短。如從三個女紅軍中選一個出來做主角,于曆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而言既不相符又難以做到。因而該劇安排徐解秀正旦、三位女紅軍貼旦,确實“剛剛好”。其次,從内容表達上來看,如以表現三位女紅軍為主,徐解秀為次,則有利于突出“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主題。本劇以徐解秀在橋上一等50年“盼歸”拉開帷幕,到在她的想象中三位女紅軍“歸來”團聚收尾,中間安排“檐下”“妙藥”“同襟”“剪被”四幕,以徐解秀為表現、表演主體,主要講述三位女紅軍救蘭芳(徐解秀夫)、救小武(徐解秀兒)、救人民于水火(反抗保安團完全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和肆無忌憚欺壓剝削百姓)和徐解秀夫婦救月華(三個女紅軍之一,中瘴氣)、救紅軍(收留隐瞞掩護)的故事,這個以“三救”換“兩救”的故事,都事關生命,然而雙方都能做到“以命保命”“舍命保命”,這就告訴我們,黨(本劇中黨的部隊實質上代表着黨)和人民(徐解秀夫婦代表廣大普通群眾)的關系是生死與共、不可分割的。三個女紅軍戰士王秀珍、劉春梅、紅月華發起搶救在先,徐解秀夫婦感恩報恩記恩發生在後,再加上紅月華童養媳出身,就再好不過地說明了,我們黨源于人民、根于人民、屬于人民,人民性是中國共産黨最鮮明的本質和特征,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乃是中國共産黨全部的、所有的初心和使命所在。中國共産黨是可以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的,就别再說是一條行軍被了,哪怕這條被子極有可能關系到他們或他們中具體人員的生死存亡。劇中,徐解秀既作為“劇中人”,也作為“見證者”,還作為“講述者”(她的演唱和表白),能夠深深體會到和發自内心地傳達出,隻有共産黨才會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黨。這樣,該劇借助徐解秀“這一個”形象的塑造和表演,也隻有借助“這一個”,才能把作品的主題從表現軍民魚水情的黨的群衆“路線”故事,升華到講述黨和人民不可分割的血肉命脈關系的“初心”故事,進而很好地實作了該劇的創作“意圖”和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意蘊”。

二、地點的嚴格限定運用,凝練了作品主題

衆所周知,半條被子的故事發生地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該劇遵循生活真實和曆史邏輯,主要選取該村徐解秀家(包括裡外)和沙洲村頭的渡橋(及其附近),作為戲劇故事發生地點布景。把故事情節基本上都歸攏到這兩處發生,這既符合戲劇“三一律”(非嚴格概念上的)地點相對集中的要求,同時又使得作品主題相對鮮明集中。兩個地點其實各自勾連着一條線索。一條是實線、主線,發生在徐解秀家的裡外,在這裡上演的是“沒被子——随行被子——共被子——剪被子——燒被子”等主要故事情節,另一條是虛線、次線,是在橋頭上演的“一條被子去了(保安團要求村民家裡不給紅軍留東西)——一條被子來了(三個女紅軍帶着行軍被)——半條被子走了(三個女紅軍帶走的)——思念半條被子(徐解秀)——發現半條被子(羅開富)——新的被子來了(鄧穎超等的贈送)”等附屬故事情節,以及故事的引子和尾聲,兩條線索最後彙總統一到“被子”這一核心意象和總線索上來,該劇就非常集中地隻講“沙洲村”半條被子的故事,不再講沙洲村以外的故事,比如三個女紅軍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了等等。劇中徐解秀更關心的也是,她們是什麼人、她們要幹什麼、她們為什麼要這麼幹。三個女紅軍則明确地告訴她,她們是共産黨上司的部隊,是為了“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理想、人人盼遠方”,是“為了像你這樣的窮苦之人……”是“為了百姓的安危、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中國的強盛,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以她們才能“愛護群衆、幫扶百姓、以人民的幸福為幸福”,而“不能破壞農田、不能有軍閥習氣、不能拿群衆的一針一線”。這裡雙方交流和欽服的是黨的目标和宗旨、原則和紀律、願望和行動以及信心和決心。這樣該劇就把“半條被子”的故事,從“萬裡長征”的故事中截取出來,從表現“長征精神”轉向更加側重和集中表現“建黨”精神,即藝術地回答好了為什麼建黨、建黨為什麼的問題,進而既全面深入而又生動真實地诠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所強調指出的那句話:“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 百姓的 !”徐解秀說,“隻記得那一剪,就是一輩子的承諾。”那一剪,千真萬确地剪出了“黨心”,剪出了“民心”,剪

出了“祖國萬裡江山一片紅”。可謂“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家中的徐解秀和橋上的徐解秀妥妥地演繹出了一曲從“民心”中見“黨心”的好戲。因而可以說,該劇側重講好“黨”的故事,着重诠釋“建黨”精神,進而讓升華了的主題更加集中凝練。

三、時間跨度的有意設定拉長,延展了作品主題

如果一味遵循戲劇“三一律”原則,這個故事的展開在時間、結構上實際上

是非常好把控和安排的,從三個女紅軍來到沙洲村到離開,就那麼幾天,時間非常集中,順叙、倒叙、插叙都可以輕易弄“服帖”,現在編者有意把它拉長了,從三個女紅軍即将進入沙洲村講起,一直寫到今天,寫到在徐解秀已去世多年,當年發現和報道這個故事的新華社記者羅開富,再次來到沙洲村悼念三個女紅軍和徐解秀,以追溯再探和堅定堅信“半條被子”的崇高精神和溫暖力量。這實際上是在前面兩條線索的基礎上又插入了一條線索。戲怎麼做下去?難度無疑是要增加許多倍的。于是我們看到了羅開富與老年徐解秀及徐解秀靈魂的對話、徐解秀的靈魂與青年、老年徐解秀的對話,以及徐解秀和三位女紅軍的靈魂舞台同在的戲份。50年又80年的時間跨度,三條線索并進,由單聲部齊奏發展到多聲部“合奏”,講實話,看得人多少有點會“懵”,然而确又是值得的。如果沒有這些戲份的加入,那麼這曲戲就隻是個革命曆史劇,它告訴我們中國共産黨曾經有着偉大的建黨精神;現在有了這些戲份,它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現代昆劇,它告訴我們中國共産黨一直初心未改,并且曆久彌堅,過去如此,現在亦然。100年來,始終與最廣大的人民群衆血脈相連、生死與共,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不僅打到了一切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而且在神州大地上實作了全面小康。這盛世,如你們所願,三位女紅軍戰士、徐解秀,安息吧。“半條被子”精神永存。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湖南考察時,特意來到沙洲村所指出的:“沙洲村是‘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今天我專門來這裡看望鄉親們。作為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我要不斷接受教育、接受洗禮。我們黨堅持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号,而是堅持不懈的實際行動。”

這樣一來,該劇不僅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革命意義,還具有深厚的現實意義、時代意義,主題進一步得到延展。不過,插入的羅開富這條線索和情節,在轉承和安排設計上尚需要大力修改加工完善,以免生硬和強行帶着觀衆“跳進跳出”,難免讓觀衆“哭笑不得”。其實,該劇前面的引子和後面的尾聲都要成為主體場段,起收隻用昆歌就行了。

另外,該劇的詞白,基本上該合轍的合轍、該合律的合律,身姿表演、舞美設計也還優雅講究,然而詞白的準确度還要提高,離“易一字比登天還難”的高要求還是有點距離,唱白中規中矩,高難度的做打不見,實際上,在後面的盼歸、思念、再探的場景中,可以大膽借鑒傳統昆劇《牡丹亭》的身姿手法和現代科技手段,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技巧,增加表演的難度、準度和深度,以免削弱主題的表現力、吸引力、感染力。好的題材、好的主題、好的處理,再加上好的編導演,《半條被子》一定會既叫好又叫座,并一舉成為新時代昆劇經典也并非沒有可能。新編現代昆劇《半條被子》真正讓人期待。

劇評丨陳善君: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陳善君,男,漢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衡陽人,中共黨員,文藝學博士,文學編輯。1994年6月參加工作。湖南省文聯主席團委員,湖南省文聯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在《中國藝術報》《文藝報》《當代文壇》《湖湘論壇》《湖南日報》《理論與創作》等各級權威報刊發表理論研究與文藝批評文章近50篇。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及省級課題。

劇評丨陳善君:半條被子照初心,一生盼歸記恩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