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央廣網北京2月22日消息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圖為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編者按:

大運河對北京城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來的”說法,由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策劃出版的《漂來的北京城》曾有詳細的運河曆史故事記載。作為溝通中國南北的交通主幹,大運河向京城輸送着所需的物料,可以說“沒有老運河,就沒有老北京”,同時,運河也孕育了沿線的衆多名城古鎮。今天帶您走進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展示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讓曆史流向未來,把文化傳承融入時代脈搏。

《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正是這樣的文化工程。老北京城門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說,《京門九衢圖》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國傳統繪畫“工兼寫”的手法,藝術地再現了六朝古都北京二十座城門樓,展現清王朝鼎盛時期(康乾盛世)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建築、體育、民俗等方面壯麗廣闊的場景面貌。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圖為《古運回望圖》展示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三千裡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古運回望圖》以明代曆史橫切面角度展示曆史,翔實的史料為基礎,以東便門、通州古城為起點,曲折南下至餘杭結束,藝術地再現了綿延1794公裡,運河兩岸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文化等繁華景象。

兩部長卷以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生動描繪了“大運河漂來了北京城”的故事,可謂一部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圖”。大運河,蘊藏北京城“漂來”的秘密。讓我們共同循着長卷的指引,走進老北京文明,破解文明發展中道道的密碼。

崇文門是京師九門之一,又稱“稅門”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甕城左首鎮海寺内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名遍響京都。走酒車,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元大都城是用土夯成的,也叫做"版築",下寬上窄,巍然屹立。崇文門開始建築于1267年(元至元四年),完成于1276年(至元十三年)。因為是用土夯成的,于是産生了如何防止雨水沖刷城土的問題,後來用千戶王慶瑞建議,"以葦排編,自下徹上"。就是用葦簾子自下往上覆寫,像人穿蓑衣一樣,簡稱葦城或蓑城,并在文明門外設立了陰場。《析津志》載:每年都要"收葦以蓑城",達"百萬"(擔)之多。今天崇文區内的草廠頭條到十條,南、北、中蘆草園(原名蘆葦園)等地名,都與元朝的收葦場有關。後來由于元朝發生皇位之争,守城一方恐怕對方用火攻城,乃撤去葦簾。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崇文門城門改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築甕城,改名崇文門,取《易經》"文明以建""其得剛健而文明"之意,與宣武門相對稱,左文右武。崇文門既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明清時将京師稅務衙門設于此地,征收商稅,其稅收居全國之首,是以又叫“稅門”。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崇文門經曆元、明、清三朝古都,它位于今崇文門内大街南口處,東距正陽門約3公裡。其城樓面闊5間,約39.1米寬,通進深24.3米;樓台連台高35.2米,重樓重檐,歇山式城樓,屋頂是灰色筒狀綠琉璃瓦檐邊。崇文門是京師九門之一,位于内城東南城牆處,取“文教宜尊”之意,元代稱文明門。

崇文門是南城三個門最東的一個。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十一門改為九門;文明門的位置雖然未動,但改名為崇文門。清朝沿用此名,直到今天。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南城牆南擴0.8公裡,仍辟文明門,為舟車客商往來的樞紐之地,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建成。明正統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築甕城,後因清政府及民國軍閥戰亂,于1968年拆除。

崇文門“稅局”收入甚多

清朝入關以後,在城建上沿襲明制。它為了調劑在京滿人官吏的收入,“京師九門,皆有課稅,而統于崇文一司”(見明史玄《舊京遺事》)。起初在《戶部稅則》中規定,行李不在納稅之列,“然而外吏人都,往往有應納稅之物,如續綢緞布等”。于是“征私錢以為免稅之資”,甚至“雖無貨亦征之矣”。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清陳康棋《郎潛紀聞》載:“吳江陸中丞以山東布政使陛見,關吏(指崇文門稅局)所索過奢,公實不能與,乃置衣被于外,攜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稅為!’既入,從故人借衾褥,事竣還之而去。”課稅時,手續繁多,盤問備至,延誤時日。一般小商販,也須排隊等候。天長日久,小商販想出一個辦法;根據自己貨物多少,把稅款插在帽沿上,走到關口,關吏取下銀錢,立即放行。

清人查嗣瑮曾有一首詩說:“九門征課一門專,馬迹車塵互接連。内使自取花擔稅,朝朝插鬓掠雙錢。”這錢即歸關吏私有。崇文門稅局收入甚多,為了防止其他官吏嫉妒,以"獻鮮"為名,每年三月。向皇帝及大臣送黃花魚,十月送冬筍和銀魚,成為變相的分贓。當時又規定城内不許開"燒鍋",凡外來酒類皆由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崇文門指定了十八家,由它們統一收售,統一納稅,俗稱"十八家酒店"。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産權一說,就是一種比喻。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畫面上畫着酒幌,上面寫着"南路"、"于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這種全民納稅的良好風尚。

但酒稅是很重的,一般釀酒小作坊,為了維持生計,往往在夜間胸前挂着裝滿酒的豬尿脖,偷偷爬過城牆,以避交高稅。這就是"背私酒"的。背私酒是非常辛苦和危險的。他們用脊背貼着城牆,用雙腳和雙手緊緊蹬着和扒着每個城磚微凸出的地方,一點一點往上"爬",到了城上再用繩子把身體系下去。封建統治者的嚴重剝削,逼得人民九死一生地去謀取生路。是以當時稱崇文稅局是"鬼門關"。

崇文門現其已成為北京頂尖國際資源的聚集地

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于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另外古代的統治者在思想和形式上都追求和諧統一講究“風水”中間為“正陽”左首為“崇文”右首為“宣武”形成有名的“前三門”大街。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崇文門内大街位于東城區東南部。北起建國門内大街,南至崇文門西大街。因位于崇文門内,故稱。崇文門内大街,明時稱崇文門裡大街。宣統年間稱崇文門大街,無"内"字。1949年後改今稱崇文門大街。

提到崇文門大街,那就不得不提到崇文門基督教堂。其位于崇文門大街路東側的後溝胡同,也稱亞斯禮堂,是北京市内最大的一所基督教堂。整座教堂占地面積為8246平方米,堂内分為正、副兩堂,正堂設有四百多個座位,副堂有三百多個座位,中間有可以上下活動的閘闆相隔,既可分開,亦可聯用。禮拜堂呈圓形,整體為木制雙層傘形結構,建築風格極為獨特别緻。教堂的建築古色古香,院内綠樹成蔭,環境優美。每天用漢語,北韓語做彌撒。美國總統克林頓1998年到中國通路時就來到這裡做彌撒。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圖為崇文門基督教堂資料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之後,随着教會各項工作的開展,衛理公會又在禮拜堂周圍相繼建成同仁醫院、婦嬰醫院,彙文幼稚園、彙文國小、彙文中學、慕貞女中、護士學校,以及彙文大學(後合并于燕京大學)、彙文神學院(後改名北京神學院)等。崇文門的老城門早已不在,但其留給後人的文化猶存,現其已成為北京頂尖國際資源的聚集地。“沒有老運河,就沒有老北京。”想探尋了解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請您繼續關注我們下期的精彩内容。

《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崇文門篇鑒賞: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編者介紹

老運河、老北京,新故事之“崇文門”

(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劍橋翰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原主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