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作者:朱小北

中學時代的徐志摩驚才豔豔,憑借一篇美文收獲了自己的夫妻。

他的夫妻背景顯赫,在外人看來與徐志摩非常般配。

兩家人對他們的婚事頗為看好,可是在婚禮當天晚上,徐志摩卻做了一件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從洞房逃了出去,然後跑到奶奶的屋子裡請求“收留”,被拒絕後一個人坐到天亮。

徐志摩到底經曆了什麼?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一、徐志摩結婚當晚逃離洞房

1915年12月15日,浙江省海甯縣硖石鎮的一大戶人家,正在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婚禮的地點定在硖石鎮商會禮堂,請來的都是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場面非常氣派。

為一對新人證婚的來頭不小,是時任南京臨時政府的交通總長湯壽潛。而能夠請動他的正是當地首富徐家,舉行婚禮的是這家的少爺徐志摩。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湯壽潛

那一天,婚禮現場賓朋滿座,人們紛紛為一對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可誰都沒有想到,婚禮結束之後的晚上,發生了一件怪事。

自古以來,大陸民間素有鬧洞房的婚俗,徐家唯一的兒子結婚自然也不例外。可是,正當親友鬧洞房出來的時候,徐志摩也跟着大夥一起跑了出來。

徐志摩跑出來之後,一溜煙跑到了奶奶的屋子裡,并央求奶奶留他過夜。奶奶平時雖然對孫子寵愛有加,但結婚洞房這件事太特殊,她沒有慣着,叫來徐志摩的父母,然後在一幫親友的簇擁下,徐志摩這才勉強進了洞房。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

進入洞房之後,徐志摩表現得也非常乖張。他神情木讷,呆坐在床前的一張椅子上一聲不吭,直到天亮他再次跑了出去。

常言道:“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人生最為光彩的時段。可是新婚的徐志摩,不僅沒有一絲幸福感,反而看起來極不情願。徐志摩有如此反應,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婚姻感到不滿嗎?

要弄清事情的緣由,一切還要從頭開始說起。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1897年,浙江海甯一戶富商家庭迎來他們的獨子,取名為徐章垿,後來改名為徐志摩。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當地首富。在優渥的環境裡長大,徐志摩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之他天資聰穎,5歲便開始在私塾裡讀書,12歲拜師張樹森,進入硖石開智學堂,14歲背井離鄉到杭州求學,成為杭州府中學堂的一名學生。

這是當地一所名校,也是杭州第四中學的前身。這所學校走出了許多大人物,除了徐志摩之外,著名作家郁達夫也畢業于這所學校。

郁達夫和徐志摩是同班同學,他眼中的徐志摩特别調皮,經常在上課的時候做小動作,但其成績卻總能在班裡排第一名。徐志摩的優秀,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就是時任浙江省的都督秘書張嘉璈。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1913年,17歲的徐志摩少年初長成。

有一天,張嘉璈來學校視察工作,在檢視學生作文時,被一名同學的文筆折服。

該作文采用了時下最為流行的,梁啟超的“新民體”寫法。當時模仿這種寫法的人有很多,但大多都隻是學到了皮毛。而張嘉璈眼前的這篇文章,不僅有新民體的寫法,還透着一股難以名狀的優雅,使人讀起來有種清新感。

此外,張嘉璈對作文的書寫也稱贊不已。由字想到寫字的人,他内心又增加了對這位同學的幾份肯定。當他翻回作業本的第一頁時,看到了徐志摩的名字。

慧眼識才的張嘉璈,不僅在心裡對徐志摩誇了又誇,還在心裡冒出了一個想法。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張幼儀的八弟、二哥和四哥

二、徐志摩、張幼儀未曾見面便定下婚約

張嘉璈想把妹妹張幼儀嫁給徐志摩。可婚姻畢竟要講究個門當戶對,那個年月對于這樣的講究,一點都不遜于當代。

思索過後,張嘉璈通過多方打聽,得知徐志摩的身世背景後喜不自勝,趕忙去跟父母如實說了。父母聽後對徐志摩比較滿意,同意将女兒嫁到徐家,并主動聯系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手書一封表達了他們的意願。

收到信的徐申如頗為意外,但在了解到對方的情況後,很快被興奮替代。一來,張嘉璈的身份地位在那擺着,二來張家在江蘇省寶山縣一帶,也是有名的大戶。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徐申如

原來,張嘉璈既是官宦之家,又是書香門第。其父親還是當地名醫,哥哥張嘉森是當時政界的活躍人物。

據說,張家資産豐厚,僅是家裡的傭人都劃分得極其細緻,連穿的鞋子都有專門的傭人來做。

徐申如認識到張家有錢有勢,地位甚至比徐家還要高上一等。他絲毫不敢怠慢,迅速給張嘉璈回信,明确表示願意與張家結親。就這樣,徐志摩與張幼儀沒見過面,婚姻之事便由家人做了主。

張幼儀比徐志摩小了3歲,那個年月女孩子不僅不能進學堂讀書,按照舊俗還要裹腳。張幼儀的母親也曾為女兒裹腳,但女兒受不了那份罪拒絕着。張母看不過去,生氣地開導女兒:“不裹腳就嫁不出去!”

張幼儀哭哭啼啼不肯服從,二哥看着心疼便反對母親:“實在嫁不出去,我便養她一輩子好了!”母親拗不過,張幼儀便留了一雙“原版的大腳”,這在當時同齡女孩子中,可是不多見的。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張幼儀、徐志摩

到了十多歲的年紀,張幼儀看到别人家的女孩進了學堂讀書,她也有了讀書的想法。母親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同意她去上學。但經過幾番吵鬧,又有幾位哥哥的支援,父母也就不再跟她計較了。

張幼儀的幾個哥哥,對妹妹處處關心,連找男朋友這樣的事,他們也都一起包辦了。而張嘉璈為她跟徐志摩牽線搭橋的時候,她已經是十三四歲的年紀,正在女子學校讀書。

舊時,女子婚姻基本皆由父母做主,在這個大背景下,徐志摩與張幼儀直到訂婚,才得知自己的婚事。

從古至今,訂婚是我們的民間習俗,也是婚姻大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訂婚時雙方家庭都要舉辦相應的儀式,并告知相鄰這門親事。而兩人即使是情非得已,也不可違拗父母的決定。兩家沒有特殊原因,也不能随随便便悔婚。

因為兩個孩子還是讀書的年紀,徐張兩家并沒有舉行特别的儀式,隻是禮節性地互贈了禮品,交換了徐志摩和張幼儀的生辰八字和照片。而在交換生辰八字這一環節,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晚年張幼儀和後輩

三、徐志摩抵觸包辦婚姻

徐家交出了兒子的生辰八字,張家卻遲遲未動。

按照舊俗,兒女結婚是要請高人蔔算的,張家拿到了徐志摩的生辰八字,馬上找人算了一卦,結果屬相不合。張家是講究這些的,但是他們更看重徐志摩的才華。猶豫再三,最終讓算命先生給出了一個主意。

算命先生出的也不是什麼高招,他隻是将張幼儀的年齡改成了15歲。屬相變了,兩人的生辰八字自然也就相配了,張家這才将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徐家。而徐家則過于注重張家的家境,竟連兒媳的真實年齡都疏忽了。

那一年,張幼儀從學校放假回家,家人遞給她一個精緻的小銀盒子。打開盒子以後,裡面有一張照片靜靜地躺在裡面。照片上那個年輕人,看上去文質彬彬。他戴着一副金邊眼鏡,顯得特有文化和氣質。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雖然未曾見過一面,但張幼儀對照片中徐志摩的第一印象還是非常不錯的。是以父母向她征詢意見時,她并沒有多說什麼便默許了婚事。

反觀徐志摩,與張幼儀的表現卻不太一樣。徐志摩是接受新思想的人,他内心對于包辦婚姻是非常抵觸的。此外,他對父親利用自己的婚事,來壯大家族事業也感到比較反感。特别是父母将張幼儀的照片遞給他時,臉色立刻就陰沉了下來,嘴裡不由地嘟囔了一句:“鄉下的土老帽兒。”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從張幼儀的照片來看,她顔值雖然不算很低,但也算不上很漂亮。穿戴不能算比較保守,但卻不夠新潮。而像徐志摩這種,思想和着裝都比較前衛的年輕小夥,一直走在時尚的前沿。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既對父母包辦婚姻不情願,又對張幼儀的長相不滿。可那個年代,即使有滿腹牢騷,徐志摩也不敢表現出來。他很明白,一個十七歲的中學生,試圖改變長輩的主意,取消這場他不想接受的婚約,簡直是天方夜譚。想到這裡,徐志摩隻能聽天由命,邊讀書邊等待長大,然後娶張幼儀過門。

兩年後,徐志摩考上北京大學預科班,卻因為婚姻與北大擦肩而過。按照兩家的約定,徐志摩退學與張幼儀成婚。

徐志摩是家中獨子,整個徐家上下對他的婚事自然是高度重視的。而張家對這門婚事同樣十分看重,他們為女兒置辦了超豪華嫁妝,花重金專程跑到歐洲,采購西洋家具。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家具從國外運回來,多到火車的整個車廂都裝不下,無法成批運到硖石鎮,隻得雇船隻從上海轉送。

嫁妝好不容易運到鎮子上,再請苦力或擡或搬,盡數運送到徐家。當時運送嫁妝的情景可謂轟動,引得整個鎮上的人紛紛列隊圍觀。

跟着運送嫁妝的張家人,第一次見到了他們的女婿徐志摩。見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張家人十分滿意,回去對張幼儀說了。張幼儀聽後心裡甜得像吃過蜜餞,憧憬着未來的婚姻生活。

一切準備妥當,婚禮如期進行,整個小鎮一下子熱鬧起來。四鄉八鄰都來祝福這對新人,人人臉上都挂着笑容,卻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四、徐志摩欲做“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新郎官徐志摩便是唯一不開心的人,不情不願的婚姻如同給他戴上了一副枷鎖。為了宣洩不滿,徐志摩這才在結婚當晚逃離了洞房。但他逃得一時,卻逃不了一世。

在父母的壓力下,徐志摩隻能接受張幼儀。而張幼儀一直為做一個賢惠的好妻子而努力,每天除了照顧好徐志摩的起居生活,還要協助婆婆打理家中瑣碎的事務。

張幼儀畢竟是大戶人家出來的,把家務事處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公婆喜歡。可徐志摩卻始終對家人為他選的妻子,看不順眼。而有着女人第六感的張幼儀,當然也能感到徐志摩對她的冷淡。張幼儀曾回憶說,徐志摩從沒有正眼瞧過她,就算眼光從她身上掠過,也當她不存在一般。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晚年張幼儀

當時新文化運動抨擊包辦婚姻,提倡戀愛婚姻自由,而喜歡看書讀報的徐志摩深受影響。他整日來回踱步,像是關在籠子裡的動物一般不安。直到有一天,他跑去跟張幼儀說:“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

雖然他承受着包辦婚姻的痛苦,萌生過離婚的打算,但他終究也意識到離婚這件事,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簡單。

婚後一年,徐志摩外出求學,幾經周折到北京大學法學系學習,結交文化名流,成為梁啟超的學生。知識和閱曆的增長,讓徐志摩明白離婚并不容易。他想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也過于天真。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他根本就不具備離婚的條件。男不滿30歲,女不滿25歲的人離婚,必須要得到雙方父母的同意。徐志摩明白,父母這一關他絕壁是過不了的。

既然離婚的事不成,生活總是要繼續的。那之後,他對張幼儀的态度才有所改善,不久之後便迎來兒子徐積锴的降生。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兒子的到來,讓徐家看到了希望,畢竟這意味着徐家後繼有人了。徐志摩在婚後第一次有了笑臉。這份笑來自于初為人父的驕傲與歡喜。此後,他與張幼儀離婚的事,也就擱置了起來。

幾經折騰,徐志摩安靜下來,讓徐張兩家人同時都松了一口氣。至于他日後抛妻棄子,拆散别人的家庭,與父母的關系日漸疏遠,這都是後話了。

結婚當晚跑到奶奶屋,甯肯獨坐到天亮也不洞房,徐志摩經曆了什麼

劇照

結語:

徐志摩沒有對張幼儀付出過真心,兩人結婚多年,但真正相處的時間卻不過幾個月,注定他們遲早會走向婚姻的懸崖。但徐志摩與張幼儀在一起的生活,卻是平淡而又真實的。

之後,他與林徽因相戀,又與陸小曼走到一起,卻再也找不回像張幼儀那樣的真摯。一如張幼儀自己所說的:

“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是最愛他的。”

本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