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賞用啟示錄

在時尚國度,文化是萬能相容的靈感之源,它唯一的不能與不容,是缺乏了解和尊重的挪用。濫用外貌符号的争議甚嚣塵上,讓我們解碼“文化挪用”的真實意涵,尋求文化覺醒時代“欣賞”與“挪用”的新關系,相信每一步探索和省思,都能帶來關于美麗真知的啟示。

時尚熱鍵,

還是懸頂之劍?

鬧鐘準時發聲,你披上唐頓莊園女眷同款睡袍,用粉晶刮痧滾輪幫臉消腫,給發梢塗抹有機柯拉堅果油,順手點開來自朋友的派對邀請函,“熱帶狂歡”主題讓你決定下單亞馬遜雨林色系眼影盤……這是你的、我的、我們的日常寫照,而在短短幾分鐘裡,我們已經惹上多項“文化挪用”嫌疑。

文化賞用啟示錄

沒錯,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福布斯》雜志列舉的“時尚界焦點問題”之一,與其相關的每件案例皆引發超越圈層的熱議。縱觀一下近期:Comme des Gar ons秀場僅供白人模特佩戴的玉米辮假發、柯契拉音樂節留影必備的印第安羽毛戰冠、泛濫IG平台的印度“眉心紅點-鼻環”造型,以及卡戴珊們病毒式營銷的深色皮膚、非裔嘴唇和狐狸眼妝。

文化賞用啟示錄

Comme des Gar ons秀場僅供白人模特佩戴的玉米辮假發

這些“複制或抄襲不屬于自己文化的事物,且不加以了解和尊重、甚至意圖掩蓋其内涵”的行為,符合牛津英語詞典的釋義,是顯而易見的文化挪用,施以譴責我們絕無異議。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柯契拉音樂節留影必備的印第安羽毛戰冠

然而時尚的本質是滿足好奇、擁抱幻想、尋求并創造新事物,跨越地域、種族、文明界限的文化元素能拓展時尚引領者的審美與思維,激發設計師、手工匠、視覺藝術家與風格制造者富有深度的創作靈感。

如作家Thomas Wolfe所言,“文化将藝術創作提升到信仰高度”。再看牛津詞典百來個字元的定義,劃出了文化挪用的禁區,卻對應給予文化提供方的了解和尊重語焉不詳。這樣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誤傷誠摯的文化欣賞者,長懸在時尚圈的“挪用嫌疑”之劍更破壞多元包容的創作環境,造成整個時尚産業的交流停滞和發展倒退。

文化賞用啟示錄

作家Thomas Wolfe

2017年6月,聯合國人權專家、科羅拉多大學法學院院長James Anaya以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成員的身份,呼籲各國通過“凡涉及文化挪用即違法”的議案。法條通過任重道遠,惹議事件仍在發生,我們不需要剪貼複制式的檄文,認知和矯正“文化挪用”行為是我們該做的事。

文化挪用覺醒紀

借鑒别國文化從來不是新鮮事。早期航海貿易打開東西方文化交流大門,同時為文化的采樣和借用開了路,在彰顯财富地位的服飾妝扮上率先展現。例如17世紀由歐洲貴族帶起的西服風尚,靈感來自伊斯蘭國家男子的三件套正裝。瑪麗·安托瓦内特皇後的絲綢禮服和克什米爾披肩不僅織料來自亞洲,繪紋設計也以亞洲為主題。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瑪麗·安托瓦内特皇後的絲綢禮服和克什米爾披肩

待近代美容業崛起,“異國元素”在産品設計中占據主導地位:從嬌蘭締造香氛經典的“蝴蝶夫人”、Coty首款古銅色蜜粉“拉丁美人”,到伊麗莎白·雅頓诠釋中東文化的Sheik唇膏系列,洋溢異國情調的廣告出現在雜志和百貨店,“跨文化”審美形象走入大衆生活。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左:Coty首款古銅色蜜粉“拉丁美人”

右:伊麗莎白·雅頓诠釋中東文化的Sheik唇膏系列

“20世紀中期之前,時尚界由西方精英主義主導,設計師總在尋找新鮮事物,那些自家後院沒有的東西。”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時裝和紡織品首席策展人Pamela Golbin說道,“大家驚歎着遠方的靈感,傾力展示非比尋常的美,‘羞辱’、‘盜用’這樣的質疑從未聽說。”

文化賞用啟示錄

首席策展人Pamela Golbin

一方迷醉的背後是另一方的覺醒。進入自由至上的1970年代,“文化挪用”概念作為對殖民主義的學術批判出現在社會學領域,主要指向西方殖民者對他國物質文化和手工藝的竊取或不公正待遇,Edward Said等評論家則提出著名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首度揭示西方創作者取用亞洲文化時不加掩飾投注的刻闆印象。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Edward Said與其著作《東方主義》

随着學界針對西方挪用原住民文化的研究激增,美國曆史學家George Lipsitz在1990年代追加了文化挪用的判斷方法,即“當一種來自邊緣群體的文化被主流群體采用,其表現和内涵卻未獲得尊重,或者僅為主流群體的商業或社會利益服務,文化欣賞就變成了文化挪用”,此觀點至今仍被視作辨識文化挪用的理論基礎。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美國曆史學家George Lipsitz的著作

當人類來到21世紀,洲際旅行的增加、網際網路的普及和新興的媒體消費促進了人們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大家開始重新審視某些“異國情調”和“審美特征”原本的文化意義。

2014年,喜劇演員Desus和Mero在他們的播客節目“BodegaBoys”中造出新詞“Caucacity(也作caucasity)”,結合“Caucasian(白人)”和“Audacity(大膽)”雙重詞義,諷刺白人“如同迷戀南瓜香料般莫名其妙”的優越感,以及對少數派文化所作的公然無知的言行。

文化賞用啟示錄

喜劇演員Desus和Mero

“Caucacity”一詞迅速通過網際網路傳播,指涉行為包括各種形式的文化挪用、種族主義“笑話”和表述隐晦、卻令少數派個體遭受排擠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Caucacity”用一種玩笑意味形容白人犯下的種族主義和文化掠奪暴行。”

流動式

「賞 用」提案

文化沒有非黑即白的可能,要麼憤怒地舉起雙手,要麼用手指捂住耳朵,都意味着不參與,都很不明智,也違背文化或創造力的運作方式。世界上首所時尚法學院Fordham Law School負責人Susan Scafidi教授在其著作《誰擁有文化?:美國法律中的挪用和原創(Who Owns Culture?: Appropri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American Law)》裡寫道:文化不是博物館的立體模型,它随社會環境不斷演進,文化挪用的界定标準也随之流動。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Susan Scafidi教授

與其著作《誰擁有文化?:美國法律中的挪用和原創》

近年來“時代精神(zeitgeist)”美容風潮愈盛,對應“去中心化”、“價值多元”、“解構創新”的時代特征,衆多“跨文化”、“次文化”元素被品牌研發者或潮流引領者采用,并進行混血、重組、再創作。若再以“主觀改動=挪用”探讨美妝時尚,顯然不合時宜,連在網絡執長鞭的文化警察都覺離譜;那麼,我們如何超越指責,創造一種兼具開放創造性和文化敏感性的共存方式呢?沒有标準答案,但有“賞·用”要點,讓我們一起涉足應變。

要點1. 基因改造從來不酷

膚色、毛發、五官等外貌特征是最顯性的種族表現,裝扮成不屬于自己的天然外觀,等于宣告認同刻闆的種族印象,無論公元幾世紀,都是極具冒犯力的文化挪用行為。以正在歐美盛行的網絡詞彙“Blackfishing”為例,意指非黑人采用黑人造型,包括借助粉底把膚色加深、編織源于黑人文化的發辮、甚至接受整形手術令身材和嘴唇帶上黑人特征。

文化賞用啟示錄

此舉看似沒有貶低他人文化,背後卻是通過剽竊文化牟利的意圖:白人女性Rachel Dolezal假扮西非裔長達20年,一路爬上全美有色人種協進會 (NAACP) 主席的高位;Kylie Jenner後天打造極其黑人化的雙唇,由販售唇膏開始建立價值10億美元的美妝帝國;Kim Kardashian以包容膚色和身材為賣點的内衣品牌SKIMS,開業數分鐘創下2百萬美金訂單,而内衣王牌Spanx開業的整年業績是4百萬美金。

文化賞用啟示錄

白人女性Rachel Dolezal假扮西非裔長達20年

反觀真正的黑人群體,膚色仍是他/她們争取權益和事業發展的障礙,黑人女性的天生卷發或傳統發辮則被視為“不專業、不幹淨”(是以許多黑人女性戴假發,且觸摸黑人女性的頭發相當不禮貌)。在第8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Zendaya梳着雷鬼頭(dreadlocks)出席,《時尚警察》節目主持人Giuliana Rancic嘲笑前者“頭發很可能聞起來像廣藿香油,或者雜草”,并稱贊白人女星的同款發型“酷而時尚”,這樣的文化挪用宛如在歧視傷口上撒鹽。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Zendaya梳着雷鬼頭(dreadlocks)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

亞洲人的“黃臉(yellow face)”議題同樣如此。這個源自上世紀好萊塢電影界的語彙,意指“把白種人化妝成黃種人進行演出”,因為亞裔幾乎沒有露臉的機會,或隻能演仆人之類的角色。而喬妝成亞洲人的白人演員,會故意醜化形象迎合西方觀衆的審美獵奇和惡趣味(參見:凱瑟琳·赫本在1944年《龍種》中的蠟黃臉和膠帶拉扯的眼睑,以及米基·魯尼在 1961 年《蒂凡尼的早餐》中荒謬的尖牙房東扮相)。“吊眉眯眼黃禍臉”是比文化挪用更甚的屈辱記憶,永遠不應該以任何形式成為潮流。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凱瑟琳·赫本在1944年《龍種》中的扮相

要點2. 緻敬超越審美層面

擔任迪奧創意總監的Chiuri,在籌備品牌2020早春系列時将靈感地鎖定非洲,并率領設計團隊走訪當地藝術家與工坊、深入研究非洲文化曆史,一切織物和圖案皆經過共同切磋,而合作的人名、工坊名與品牌并列在産品标簽上,使合作者獲得被世界看見的機會。

文化賞用啟示錄

設計師Maria Grazia Chiuri

早春大秀Chiuri選擇遠赴北非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辦,她希望模特們有回家的感覺(沒錯,非裔模特比例大幅增加);妝發造型團隊更有半數以上在當地招募,彩妝總監Peter Philips和發型師Guido Palau由本土化妝師帶領着參觀露天市場,各式散裝顔料、自制眼線筆和民間發飾如兩位大師所言“美得令人振奮”。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Dior 2020早春系列

姑且不論設計,單就眼界和格局來看,Maria Grazia Chiuri和她代表的迪奧把文化的主語權和世界的鎂光燈以最具誠意的方式傳遞非洲,超越了審美層面,将文化緻敬提升至全新境界,值得所有時尚掌門借鑒。

要點3. 拒絕營銷式表演

不久前弗洛伊德遇害案催生了一個新短語“表演性行動主義(Performative Activism)”,諷刺流于形式的聲明隻是一種作秀,标榜“跨文化”的美妝品牌同樣不乏此類表演。

荷蘭美容品Rituals曾推出一波水療及身體護理産品廣告,畫面呈現不同亞洲國家的文化場景,而身穿亞洲民族服飾的模特全是白人。

文化賞用啟示錄

Rituals曾推出的廣告

菲律賓時尚部落客Bryanboy看到廣告後發帖喊話:“親愛的@RitualsCosmetics,能告訴你的營銷部門以及荷蘭總部的高管,‘文化挪用’是什麼意思嗎?”Bryanboy繼續表示,把藍眼白膚的女孩安置在亞洲風情畫裡絕非無心之錯, Rituals很清楚東方水療賣點、異文化視覺元素和消費力高昂的亞洲市場情感共鳴将帶來多少好處,但一切為營銷服務,核心的高加索審美倨傲不容動搖。“說‘挪用’都太輕巧,這是文化盜竊。”Bryanboy寫道。

文化賞用啟示錄
文化賞用啟示錄

菲律賓時尚部落客Bryanboy在ins上發帖

時尚與文化的理想關系是,文化差異獲得充分禮贊和分享,不被嘩衆取寵地模仿,也絕不是貶低或歧視的工具;帶着文化求索精神的設計師,将文化元素精準反映于作品,并以各自角色回應時代精神,賦予時尚樂趣和新意。

2022已至,願理想成真。

撰文-Mavis

編輯-沈轶

微信編輯-李貝妮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