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年情懷|父親的酒

青年情懷|父親的酒

父親喜歡喝酒,這是我家人的共識和傳統話題。那時家裡窮,能喝上最好的白酒就是廣東米酒了。廣東米酒一進制多一瓶,盡管如此,窮得丁當響的我家還是買不起,桔水酒因為便宜而成為父親的最愛。而正在念國小的我常常跑步到三裡之外的鎮上給父親買酒。

桔水酒就是當時糖廠的副産品,是把甘蔗榨幹後得到的酒,含有較多的工業酒精。桔水酒就像醬油一樣,散裝出售,每斤才兩角 5 分錢。父親後來患上癌症,逝世時年僅五十,成為我們永遠的傷痛。

父親的桔水酒,已經永遠消失,但父親的酒風永遠留在我的心頭。

父親為什麼愛喝這白酒,又為什麼拼命地喝,當時恐怕隻有母親和奶奶才懂得。時間過去了幾十年,現在才懂得,酒古往今來就有“消愁”之功效,所謂“借酒消愁”也,一杯下肚,所有的冤屈苦痛均消逝于飄飄然之中。

那時父親的臉永遠是繃緊着的。他沒有笑容,滿臉的皺紋和時常不刮的胡須有點吓人,少時的我永遠也不敢問,更不敢與之談上幾句掏心窩的話。但有一次,父親笑了,那是談到家庭經濟時,他說我們家雖窮并不可怕,隻要養多幾隻雞下蛋,每天可以用雞蛋下酒,那該多美!父親說蛋論酒那一刻的快樂,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裡。那時我們家真的響應父親的号召,大力養雞,雞的存欄量還真的達到幾十隻。

古住今來,酒總與男人密不可分。愛喝酒的父親的一生當然也多彩多姿。

父親從小十分聰明。8 歲在村裡私塾讀書時,教書先生講解一道數學題,父親當面與之辯論,結果先生的方法不如父親,弄得先生滿臉通紅,第二天先生便卷鋪蓋走人。弄得村裡父老将父親狠狠訓了一場。父親也因為這“私塾先生事件”而成為村裡的小名人。那時村裡人不少人都外出南洋謀生,父親也同早年的爺爺一樣,跟着大人坐上了下南洋的輪船。父親去的是越南、寮國和高棉等國,主要是打工謀生。父親學習語言最拿手,不出數年就通曉越南、寮國和高棉語言。抗日戰争爆發後,作為熱血青年的父親投身黃埔軍校,後來在廣西認識了母親,與母親相愛相戀後終成眷屬。抗戰結束後,父親便帶着母親回老家海南當教師,于是就有了我們這些兄弟姐妹六人。

當我還在襁褓中,父親就離開了我們到一個陌生的遙遠的地方去了,以至小小的我們總是在問母親和奶奶:爸爸在哪裡?爸爸到哪裡去了?為什麼爸爸總是不回來?……“父愛”于那時的我們而言,是一種“奢望”。記得那一年春節前夕,父親給我們寄來一副撲克牌,我們真的好開心。

父親的為人,我們晚輩知曉并不多,但有一點是我們十分引為自豪的,那就是父親的仗義疏财。奶奶老是說,父親做教師時最愛學生,其時不少學生是窮家弟子,生活十分困難,父親總是拿出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濟最困難的學生,讓其渡過對難關。時不時總有學生到家裡吃飯。如今家裡生活好了,什麼酒都有,可我老覺得那酒遠沒有父親最喜歡的廣東米酒(或早已消失的桔水酒)那麼莊重,那麼香醇。

父親的酒,是一部充滿滄桑的人生的書;父親的酒,是一曲唱響在心頭永不消逝的哀婉的歌。

青年情懷|父親的酒
青年情懷|父親的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