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環球網報道 記者 盧長銀 張曉雅】近來在涉華報道上頻繁陰陽怪氣挑事的美國《紐約時報》老毛病又犯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2月20日晚在閉幕式中圓滿落下帷幕,也給無數觀衆帶來又一場視覺盛宴,而《紐約時報》卻“思路清奇”,給出這樣的标題:“随着冬奧會閉幕式進行,中國在慶祝一場不快樂的勝利。”顯然,這家一向對中國充滿偏見的美媒是在故意挑刺,但它強拉硬扯的“理由”實在太過牽強,連不少外國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紐約時報》聲稱:随着冬奧會閉幕式的進行,中國在慶祝一場不快樂的勝利。

“一直以來,中國官員都堅稱奧運會與政治無關,而與體育有關”——20日的這篇報道一開頭,《紐約時報》就抛出迷惑發言,在擠出“冬奧會沒有以災難收場”這一勉強肯定言論之後,随即開始宣揚冬奧會的結局是被“争議和醜聞”籠罩。

這家媒體的“腦回路”是這樣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呈現出一種單調乏味的景象:受到全球健康災難的限制,充滿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再一次被興奮劑指控玷污,并被烏克蘭危機蒙上陰影。”

這些要麼本就存在的老問題,要麼與中方或者與冬奧會毫不相幹的事,就這樣硬生生被《紐約時報》拿來與北京冬奧會扯在一起。如果是美國或西方國家舉辦奧運會,《紐約時報》還會強拉硬扯這些因素嗎?

該報對昨晚進行的北京冬奧會閉幕式進行了一番描述:“傳統的中國結、紅燈籠和最後的焰火照亮了一個寒冷而晴朗的夜晚”;随後言辭卻逐漸變味,并先入為主地扣上一個帽子,稱這“為多年來最具争議的奧運會劃上了句号”。文章還稱,“盛大的閉幕式中,中國可以慶祝奧運會如期舉行。然而,從避免徹底災難的低門檻來看,這是一個成功。”

報道中列舉的例子,包括一波三折的15歲俄羅斯奧委會花滑選手瓦利耶娃涉興奮劑事件,包括拿開幕儀式上點燃火炬的新疆運動員炒作以及一些西方媒體頻繁操弄的所謂“人權”和“種族滅絕”問題,包括輕視那些為了生命安全而采取的嚴格防疫措施,包括對中國“軟實力”的酸諷之詞,還包括極力渲染俄烏戰争迫近并把中國強扯其中的荒唐邏輯……

“在這一切發生之際,體育運動确實熠熠生輝。”報道稱,但它舉的例子,依舊多少有些陰陽怪氣的口吻:僅有500萬人口的挪威在北京冬奧會上再次取得非凡成功,以創紀錄的16枚金牌和37枚獎牌榮登獎牌榜榜首;出生于舊金山的18歲滑雪運動員谷愛淩代表中國參賽,成為滑雪項目新星。不過報道承認,也有運動員稱贊了中國的準備工作,比如美國單闆滑雪老将尼克·鮑姆加特納與琳賽·雅各貝利斯奪得單闆障礙追逐混合團體冠軍,他們形容北京的滑雪場地“令人驚歎”,“我得說,在我參加過的四屆奧運會中,這裡的美甲服務以及一切都是那麼精準和美麗,簡直太棒了。”尼克·鮑姆加特納說。

而對于巴赫稱贊“這是一屆真正無與倫比的冬奧會”,報道中僅一筆帶過,随後繼續聲稱,“本屆冬奧會也凸顯了奧林匹克運動面臨的擔憂。對于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對這屆冬奧會隻是聳聳肩就過去了。與2018年平昌冬奧會相比,(本屆冬奧會在)美國的電視收視率下降了約50%;加拿大、英國和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下降。”

單這句“在美電視收視率下降”可能确實沒說錯,但《紐約時報》卻選擇性地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華盛頓郵報》日前也提到,“北京冬奧會,在美國的電視收視率不高”,但其内文卻給出相反結論說,此次冬奧會實際上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受美國人歡迎,因為這種“沖突”背後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從通過電視看奧運,轉變為通過YouTube和Tik Tok等平台收看。

而在《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的評論區,不少推特網友對其嚴重的偏頗之詞發出質疑。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這條消息不應該出自《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釋出這篇資訊的人缺乏客觀、公正和專業的素質。”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紐約時報》什麼時候變成這麼‘低門檻’的媒體了?為什麼報道有關中國的一切都帶有偏見?”

更多人則不理會《紐約時報》的說辭。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這是一個可怕的觀點!關注那些參與并創造記錄的優秀運動員吧!這些運動員太棒了,我很享受我看到的每一分鐘。”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奧運會把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聚集在一起,享受體育的樂趣,弘揚奧林匹克精神,不應該與政治聯系在一起。”

老套路!《紐約時報》陰陽怪氣報道北京冬奧閉幕,網友拆穿偏見

“中國舉辦了如此壯觀的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真是令人驚歎。為未來的主辦國樹立了高标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