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遺産 對話裴東光教授:奧林匹克教育需要融入大教育觀

海報設計 白浪

【編者按】

北京冬奧會落下了大幕,但奧運精神和冰雪熱情永不散場。

北京冬奧會的遺産不是賽會結束以後才産生,而是伴随着七年的籌辦工作不斷産生、不斷固定。而“有形遺産”之外,冬奧會帶來的精神、文化等“無形遺産”,更是中國和全世界的财富。

綠色冬奧場館、科技低碳理念、奧林匹克教育、“三億人上冰雪”——這些從中國傳遞給世界,又必将從世界傳遞給下一代。

冬奧遺産 對話裴東光教授:奧林匹克教育需要融入大教育觀

裴東光教授一生緻力于奧林匹克教育。

作為全世界第一座“雙奧之城”,北京與奧林匹克結緣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除了一座座影響後世的奧運場館,另一份寶貴的“奧運遺産”就是奧林匹克教育從2008年到2022年在中國形成的“北京模式”以及冰雪運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事實上,當全世界的奧運健兒們每四年聚集在一起,在競技場上争金奪銀、展示競技之美時,國際奧委會也會要求每個主辦城市和主辦國在自己的奧運周期裡開展奧林匹克教育。

從2004到2008年的“北京模式”,再從2018年到2022年的冰雪旱地化,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雙奧周期”之中都形成了值得讓全世界借鑒的有效模式,并且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2008年之後,北京從戶外環保意識到出行交通秩序,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和提升,而這屆冬奧會在環保上更有全面提升。”

作為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推行的先驅,同時也是國際奧委會主席獎“維凱拉斯學術成就獎”獲得者,首都體育學院的裴東光教授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談到了奧林匹克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的方向。

“奧林匹克教育應該融入大教育觀,以學生為本,這樣思想的傳承才能對社會産生影響,才有價值。”

對話裴東光教授。 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 馬作宇 視訊編輯 黃慶 實習生 張子琪(05:22)

“北京模式”和冰雪旱地化的全球啟示

何為奧林匹克教育?

當澎湃新聞記者将這個問題抛給裴東光教授時,他用“奧運之父”顧拜旦的理念首先做了一個闡釋。

“出生于法國貴族的顧拜旦,複興奧運會的初衷就是為了教育,利用古希臘的體育精神教育法國青年。他借鑒了古希臘均衡發展,以及人的和諧發展,提到了一種自己的觀念,未來的世界發展不依賴于政治和經濟的繁榮,完全依賴教育的導向。”

按照裴東光教授的說法,随着奧運會這麼多年的發展,奧林匹克教育如今是“面向青少年,以體育運動為載體,向青少年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和文化的一種社會教育活動。”

當北京在2001年申辦夏季奧運會成功之後,北京市也在2004年開始的奧運周期裡啟動了“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計劃”,而在此後的4年時間裡,一種全新的“北京模式”為奧林匹克教育的推廣和發展打開了“新思路”。

“北京首創了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還有借鑒了日本長野當年‘一校一國’促進多元文化的方式,開展‘同心結’國際交流活動,并且組織了專家團隊進行奧林匹克研究,輔以豐富多彩的奧林匹克活動。”

冬奧遺産 對話裴東光教授:奧林匹克教育需要融入大教育觀

裴東光和薩馬蘭奇先生。

裴東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些就是“北京模式”與以往各個主辦城市推行奧林匹克教育的不同之處。

彼時,裴東光将自己從2000年前後開始進行的奧林匹克教育推廣工作和參與“北京模式”所得到的經驗編寫成一片超過20000字英文論文,這篇題為《奧林匹克教育與中國》的論文最終被收錄在奧林匹克權威論文集裡,并成為那本文論集中唯一一篇中文論文。

“這是第一次把奧林匹克教育從理論到實踐介紹給了國外。”裴東光教授當時還受邀到奧林匹克學院給世界各國的學術代表講述奧林匹克教育與中國的故事,“那時候講了一個半小時,我感到很驕傲。”

“北京模式”的成功也給2022年北京冬奧會周期裡奧林匹克教育奠定了基礎。由于季節和項目上的截然不同,北京和張家口在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過程中又産生了新的模式——那就是冰雪運動旱地化。

“對于有些不常見雪的學生來說,要上冰雪确實有些困難。但是旱地化的冰雪運動,在技術上有相似之處,而且可以把奧林匹克教育融入進去,讓孩子們直到如何欣賞冬季運動。”

在裴東光教授看來,冰雪運動旱地化并僅僅是北京冬奧周期推廣奧林匹克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更能成為在全球推廣的一股助力,“冰雪運動旱地化是對冬季奧林匹克教育的貢獻,以後在非洲的一些國家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推行奧林匹克教育。”

冬奧遺産 對話裴東光教授:奧林匹克教育需要融入大教育觀

裴東光教授一直在宣傳奧林匹克教育理念。

“奧林匹克教育應該融入大教育觀”

當然,不管是當年的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還是“同心結”國際交流活動,抑或是如今的冰雪運動旱地化,都是推廣奧林匹克教育的種種方式,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讓奧林匹克的精神“紮根”到青少年的思想上,形成熱愛運動、尊重他人、追求卓越、身心和諧,以及公平競争的生活态度。

作為一位将30年時光都獻給奧林匹克教育研究和推廣工作的教育家,裴東光認為——真正的奧林匹克教育,需要在大教育觀上發生變化,崇尚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精神,“思想的傳承和教育觀的傳承,我覺得才能對社會産生影響,才有價值。”

也正因為這樣的教育觀念,裴東光教授在2008年前後甚至将奧林匹克教育帶到了少管所之中。

他如今仍然記得,彼時當他給少管所的孩子們将奧林匹克教育,讓他們也觀看了奧林匹克聖火傳遞的時候,其中不少孩子站在那裡忍不住都哭了,“其實原因不難了解,他們感受到了尊重,自然就加深了想要改變的想法。”

那麼如何将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中國的大教育觀?

裴東光教授坦言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裴東光教授也看到了幾所學校已經在“融合”上做出了成功的嘗試。

其中一所是北京市海澱區的羊坊店中心國小。20年前的5月10号,剛剛開始在國内推行奧林匹克教育的裴東光教授和全校師生一起完成了中國的第一屆模拟奧運會。而在此後的13年時間裡,羊坊店國小連續舉辦了13屆模拟奧運會,并且在此之後将其改成了“奧林匹克節日”,以此傳播奧林匹克的精神核心和價值觀。

另一所令裴東光教授頗為觸動的學校則是石景山區的電廠路國小。“電廠路國小的薛東校長是體育老師出生,他當時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觀點,要把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到大教育觀之中。”裴東光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薛東校長也在嘗試各種方式踐行這個理念。

作為一所學生隻有300多人的學校,電廠路國小在冬奧會之前舉行了模拟冬殘奧會,自制了各式各樣的冬奧器材,然後讓學生親身感受在“在身體不便”的情況下進行運動有多麼困難。

“他們自己組織了這樣的活動,為的是讓孩子們體驗殘障人士的不容易。”在裴東光教授看來,這也是讓孩子們了解奧林匹克主義的有效方式,“奧林匹克主義的三大核心價值是卓越、尊重和友誼,也讓這些理念深入到每個孩子的心裡,才有可能持續發展。”

冬奧遺産 對話裴東光教授:奧林匹克教育需要融入大教育觀

“後奧運時代”如何持續奧林匹克教育

裴東光教授所提及的“持續發展”,其實是他在過去30年推廣奧林匹克教育過程中意識到的大多數奧運主辦城市和主辦國都會出現的不足。

裴東光教授坦言,奧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續問題”并不在國際奧組委和各個申辦城市的約定之中,但隻有持續深入的推廣才能讓中國的體育教育更加健全和完善。

“像羊坊店國小能把模拟奧運會堅持13屆的非常少,很多奧林匹克教育示範校在奧運之後,各種活動記得本都停了。”

裴東光教授認為,沒有實作課程化是奧林匹克教育在推廣上難以“可持續”的原因之一,“我們想把奧運的文化遺産留下來,但是要以什麼形式留下來,那就是實行課程化。”

這幾年,裴東光教授和他的團隊以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價值觀教育基礎手冊》作為大綱,編撰了《奧林匹克讀本》這套書,把奧林匹克主體化,四套叢書針對不同的年紀。”

當然,課程化隻是裴東光繼續推廣奧林匹克教育的一個途徑。他還在制作錄像解讀,并且嘗試制作課件,幫助學校的老師将奧林匹克教育融入學科之中。

除了奧林匹克教育的可持續性,它在未來的普及性也是裴東光教授希望能夠完成的目标之一,這其中就包括了除了青少年學生之外的青少年運動員,甚至是職業運動員。

“奧林匹克教育的人群應該也包括青少年運動員以及參加奧運的運動員,但是我們現在沒有做到這一步,我們隻進了校園。這是我們沒做到的一個遺憾。”

裴東光教授以奧林匹克主義的定義補充解釋,奧林匹克主義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諧發展,強調将體育運動作為實作人和諧發展的途徑,并且強調奧運選手的榜樣作用。

“運動員是青少年的偶像,一言一行不是簡單的一般人,比如他們的奮勇拼搏、永不放棄還有積極向上和追求卓遠,都是青少年學習的案例。”裴東光教授表示。

裴東光教授也對于奧林匹克教育在中國的未來頗為樂觀,“教育最終還是必須落到孩子身上,借助冬奧會,奧林匹克教育已經進入越來越多學校,各種不同的管道也在進行宣傳,逐漸會彌補上之前的遺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