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法藍”、“發藍”等,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琅工藝大約于13世紀末葉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以後曆經明清兩代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絕世瑰寶。濟南市博物館此次甄選館藏琺琅文物50餘件,器型多樣,紋飾圖案豐富,年代從清代至民國,從琺琅的曆史演變、制作工藝、器物造型、裝飾圖案等方面,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工藝美術,展示琺琅器的前世今生。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曆史演變

據考古發現,琺琅器最早誕生于希臘。希臘普魯斯島出土的公元前12世紀的六枚戒指和雙鷹權杖首,被公認為最原始的掐絲琺琅。直到公元6世紀,希臘拜占廷的琺琅工藝逐漸發展,後至公元10-13世紀初,掐絲琺琅工藝極為興盛。琺琅器于12世紀從阿拉伯地區傳入大陸,掐絲琺琅工藝技法的傳入則是在13世紀末。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掐絲琺琅在經過元代傳入中國後,其工藝逐漸成熟,器型、紋飾等日益豐富,到清代乾隆時期,掐絲琺琅工藝全面興盛,并正式達到巅峰。掐絲的技術更為娴熟,粗細均勻而流暢,色釉種類多樣,釉色豔麗、潔淨,但大多數缺透明溫潤的質感。同時結合錾胎和畫琺琅之制作技巧于一體,使掐絲琺琅工藝之發展臻于極境。形成了内府造辦處、廣州、揚州、蘇州等幾個工藝中心。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大約17世紀中葉,畫琺琅工藝由歐洲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也傳入了中國。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銅胎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創新出一種彩瓷,清宮檔案稱“瓷胎畫琺琅”,後人稱為“琺琅彩”。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峰時期的産物。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乾隆以後,琺琅的制作随着國勢衰落而逐漸沒落。民國時期的掐絲琺琅器一部分民間特色和時代氣息鮮明,紋樣裝飾平庸世俗,琺琅紅、黃、藍等釉色亮麗。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卉、鳥蟲等,追求色彩的暈染效果,出現了一些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制品。還有一部分以乾隆時期的器物為藍本,追求乾隆風格,但琺琅器胎薄體輕,做工較細,釉面打磨光滑,很少氣泡。與乾隆掐絲琺琅器的面貌和風格相去甚遠,匠氣較濃,缺乏藝術品位。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琺琅從早期的皇家貴族專屬奢侈品,爾後在民間生根發芽,成為曆史上知名的工藝品。如今,該項工藝依然充滿活力,熠熠生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琺琅從國外來到中國,由宮廷走向民間,從小衆邁向大衆,幾百年來琺琅實作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與飛躍!

展覽導賞|《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一)

國之瑰寶,與世同輝。歡迎廣大觀衆來到濟南市博物館,讓我們一起走進融彙東西、華美絢麗的琺琅世界,領略其流轉光韻的精緻魅力。

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四展廳

展期:2022年春節——12月中旬

(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賈名傑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