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珐琅又称“拂郎”、“佛郎”、“法蓝”、“发蓝”等,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珐琅工艺大约于13世纪末叶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以后历经明清两代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堪称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绝世瑰宝。济南市博物馆此次甄选馆藏珐琅文物50余件,器型多样,纹饰图案丰富,年代从清代至民国,从珐琅的历史演变、制作工艺、器物造型、装饰图案等方面,呈现独具匠心的中国工艺美术,展示珐琅器的前世今生。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历史演变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大陆,掐丝珐琅工艺技法的传入则是在13世纪末。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掐丝珐琅在经过元代传入中国后,其工艺逐渐成熟,器型、纹饰等日益丰富,到清代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大约17世纪中叶,画珐琅工艺由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也传入了中国。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创新出一种彩瓷,清宫档案称“瓷胎画珐琅”,后人称为“珐琅彩”。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乾隆以后,珐琅的制作随着国势衰落而逐渐没落。民国时期的掐丝珐琅器一部分民间特色和时代气息鲜明,纹样装饰平庸世俗,珐琅红、黄、蓝等釉色亮丽。装饰纹样多为折枝花卉、鸟虫等,追求色彩的晕染效果,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制品。还有一部分以乾隆时期的器物为蓝本,追求乾隆风格,但珐琅器胎薄体轻,做工较细,釉面打磨光滑,很少气泡。与乾隆掐丝珐琅器的面貌和风格相去甚远,匠气较浓,缺乏艺术品位。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珐琅从早期的皇家贵族专属奢侈品,尔后在民间生根发芽,成为历史上知名的工艺品。如今,该项工艺依然充满活力,熠熠生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珐琅从国外来到中国,由宫廷走向民间,从小众迈向大众,几百年来珐琅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与飞跃!

展览导赏|《西艺东扬 盛世华彩——馆藏珐琅器展》(一)

国之瑰宝,与世同辉。欢迎广大观众来到济南市博物馆,让我们一起走进融汇东西、华美绚丽的珐琅世界,领略其流转光韵的精致魅力。

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四展厅

展期:2022年春节——12月中旬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通讯员 贾名杰 报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