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推送傳統文化課程資訊,傳統文化新聞、精彩善文,傳統文化用品、禮品,傳統文化修學書籍、音像等諸多優質内容,一站式傳統文化學習資訊服務微信平台!構築您的幸福人生!

上一節課,我們給大家分享了《弟子規》入則孝部分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我們以《記住鄉愁》德勝村的祁永兵為例,以大舜為例,講到了“以德報怨”這一種高難度的人生境界。我們看到大舜作為我們的祖先,給我們身先垂範,做了一個“以德報怨”的典範,是以堯就把皇位傳給他,他成為孔子一生所贊歎的人物,成為一個“德為聖人,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飨之,子孫保之”這麼一個人物,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一個光輝的典範。
從舜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人要做到對方加害于我,甚至要置我于死地的時候,他都能夠做到不起報複之念,相反地更加孝敬老人,更加愛他的弟弟。他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他一定看透了生命的真相。按照《零極限》裡面的說法,大舜一定知道,要想讓這樣的陷害的悲劇、加害的悲劇、嫉妒的悲劇不再重演,在現在這個生命周期就要把它解決掉。換句話說,把底片要換掉。否則的話,在下一個生命周期還會有類似的悲劇在等着他。怎麼樣才能把底片換掉呢?把它受掉,因為古人講受了受了,一受就了,不受不了,就這道理。
《弟子規》在這裡做了一個邏輯上的轉折,從“身有傷,贻親憂;德有傷,贻親羞”,轉折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如果人們都能夠領會這一句話的意圖,我們的離婚率就不會那麼高。我不管太太她對我好不好,我對太太百分百的好。不管先生對我好不好,我對你百分百的好。那麼這個家庭的穩定性就提高了,和諧度就提高了。作為老人就能得到安養,作為孩子就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現在為什麼離婚率這麼高呢?因為“親愛我”的時候我就愛他,“親憎我”的時候我就不愛他了,而且我用把加倍的憎還給對方,把加倍的仇恨還給對方。這樣我們就在一種惡性循環當中,了無出期。
我們現在看一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外交政策,事實上正是這樣的一種古老的邏輯的現代化。就是說對于國際争端,我們應該用了解的、包容的、和平的、共享的理念去解決,而不能用報複的戰争的方式去解決,用報複和戰争永遠赢不來和平。為什麼呢?我今天打擊你,已經埋下了一個明天你打擊我的種子,這個惡性循環将永無出期。今天我把他的祖先滅掉了,意味着将來他的子孫來報仇。
我們看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基本的對待人類的一種姿态,就是和平,就是求同尊異,就是和平共享,這是由我們的大同理念所奠定的。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下,我們審視中國文化,開篇我們講中國文化是整體性文化,既然是整體性文化,我們知道裡面隻要有一個份子受傷了,那麼整體就受傷了。有一個份子污染了,整體就污染了。這些年在傳統文化戰線有好多朋友在用酵素,他喝水的時候,在45度的水裡面兌進去一定的酵素,你會發現它确實對健康有作用。我曾經做過實驗,你看那個馬桶,如果上面有污垢,你在上面滴上一點點酵素,你發現真的它的淨化功能很好。就是說你給一個整體的水裡面,滴進去一滴水,它整個水都被酵素化了。
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是以孔子在他的晚年,給他的高徒曾參講“吾道一以貫之”。我這一輩子講了個什麼呢?我這一輩子就講了一個字。哪一個字呢?“一”。“一”是什麼意思呢?“一”就是整體性,“一”就是全息性,“一”就是系統性,“一”就是辯證法,“一”意味着這不是“二”。如果是“二”就有鬥争有沖突,而“一”呢,它是上升到整體性去看待問題。因為是整體,是以我要愛别人。因為是整體,是以我不但要“親仁”,不但要“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還要“泛愛衆”,還要“親仁”,因為我們是一個整體。
前面我們講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我們的潛意識是宇宙共享的。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做個聯想就知道了。我們每一個人呼出來的氣,你能做到讓對方不吸進肺裡嗎?做不到。同呼吸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共命運。就連呼吸這個東西,我們都隔不斷,我們無法做到你是你的,我是我的。我們在房間裡放一些水果,為什麼馬上就會聞到水果味呢?因為這個宇宙是整體的。我們無法做到水果味不進我們鼻孔,是以整個宇宙是一個整體。它按照音流說的說法,這個宇宙就是一個語音流,它是一個整體,無法切割。我們用刀斷水水更流,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對來自我們生命中的一切仇恨、怨怼,我們就能夠泰然處之。應該怎麼辦呢?《弟子規》在後面的部分有呼應,就是“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在這裡它是專門就我們孝敬老人講的,就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老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對老人好,更能顯示出我們的境界。
在“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之後,《弟子規》接下來遞進一步,講到“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什麼意思呢?親人有錯誤,我們一定要進行規勸,幫助他改過。這些年,有些人說《弟子規》是強權邏輯,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強權之規。其實不然。你看《弟子規》裡面講到“親有過”,作為晚輩,要對他進行規勸,要讓他改過。那麼方法是什麼呢?“怡吾色,柔吾聲”,就是說我們給爸爸媽媽提意見的時候,在方式方法上一定要注意,要和聲細語。比如說我常常勸我的父親,放下對别人的一些成見,改變一下他的世界觀、宇宙觀、生命觀。平時講不進去,我就摸索,什麼時候講他能聽進去呢?給他洗澡的時候,當你給他搓澡的時候,觸摸他的身體的時候,這時候講,你就會發現他就聽進去了。否則的話,之前一講他一聽就斷然拒絕,他就反對。給他洗腳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去講,你就會發現,他就是一種接受的姿态。方法就很重要。“親有過,谏使更。”
本文節選自《郭文斌解讀》
- END -
文章版權屬于作者,文中觀點不代表釋出方,僅供參考。
重
磅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