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一日三餐居無定所,日夜奔波在路途中,這是貨車司機習以為常的生活,也是老汪大半輩子最重要的生存技能,此外他還是延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踩高跷項目傳承人。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家庭貧困被迫辍學 幾十年跑運輸為生

老汪原名汪祖林,今年53歲,土生土長的延長縣呼家川人。為了生計,這些年他的車轱辘跑遍全國。”回憶起正月村裡鬧社火,秧歌隊、高跷隊、鼓樂隊......記得當時我才10歲,為全程看演出一天都不回家吃飯,偷偷學會踩高跷後大人才允許我加入演出,當時我也成了隊裡年齡最小的演員。”

因家庭貧困,國小三年級的老汪不得不回家放羊種地。1988年老汪買了一輛小四輪拖拉機搞起副業,1993年他學會開車,本想有一技之能後生活會有奔頭兒,誰料意外發生了:“1989年成家後,妻子突然患精神分裂症,無奈家庭破裂老汪隻能外出謀生,直到1997年結識了現在的妻子。”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有了兩子女,一家老小要吃飯,老汪思忖種地不劃算、做生意又沒本錢、有駕照的他就幹起貨車司機,這一幹就是三十多年。“我相信勤勞能緻富,貨運司機雖辛苦但收入還可以,家裡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也過得去。”2016年,老汪還被選為延長縣人大代表,随後又被評為優秀人大代表。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組建踩高跷隊伍 繼續傳承這項非遺

踩高跷,由舞蹈者腳上綁着長木跷進行表演。形式靈活,是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

2022年農曆正月十三,東征秧歌隊聯合延安聖地鼓韻隊在延長縣石油廣場舉行秧歌彙演。現場的踩高跷吸引衆多市民圍觀,“第一次踩高跷是15歲表演包公斷案,這次縣文化館邀請我組織有功底的演員進行訓練排演,原計劃表演10分鐘,因為群衆反響熱烈,又加入撐傘表演持續了半小時,時隔40年後再次表演很激動。”老汪興奮地對華商報-二三裡資訊記者說。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東征秧歌隊的負責人趙生波評價:“這幾位踩高跷表演者表現得不錯,不僅給觀衆帶來精彩表演,也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凡人故事】車轱辘是生活 踩高跷是他的詩和遠方

作為延長縣踩高跷非遺傳承人,汪祖林稱,家裡有9個兄弟姐妹,5個都會踩高跷。“延長踩高跷非遺項目面臨失傳,這次排練時間緊迫,我們準備了三小時就開始演出,好在隊員安全沒有出問題,聽到現場的賀彩聲大家笑得合不攏嘴,觀衆的熱情也讓我有信心重拾起來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華商報記者 賈令偉 編輯 馬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