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居无定所,日夜奔波在路途中,这是货车司机习以为常的生活,也是老汪大半辈子最重要的生存技能,此外他还是延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踩高跷项目传承人。

家庭贫困被迫辍学 几十年跑运输为生
老汪原名汪祖林,今年53岁,土生土长的延长县呼家川人。为了生计,这些年他的车轱辘跑遍全国。”回忆起正月村里闹社火,秧歌队、高跷队、鼓乐队......记得当时我才10岁,为全程看演出一天都不回家吃饭,偷偷学会踩高跷后大人才允许我加入演出,当时我也成了队里年龄最小的演员。”
因家庭贫困,小学三年级的老汪不得不回家放羊种地。1988年老汪买了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搞起副业,1993年他学会开车,本想有一技之能后生活会有奔头儿,谁料意外发生了:“1989年成家后,妻子突然患精神分裂症,无奈家庭破裂老汪只能外出谋生,直到1997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
有了两子女,一家老小要吃饭,老汪思忖种地不划算、做生意又没本钱、有驾照的他就干起货车司机,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我相信勤劳能致富,货运司机虽辛苦但收入还可以,家里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过得去。”2016年,老汪还被选为延长县人大代表,随后又被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组建踩高跷队伍 继续传承这项非遗
踩高跷,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形式灵活,是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2022年农历正月十三,东征秧歌队联合延安圣地鼓韵队在延长县石油广场举行秧歌汇演。现场的踩高跷吸引众多市民围观,“第一次踩高跷是15岁表演包公断案,这次县文化馆邀请我组织有功底的演员进行训练排演,原计划表演10分钟,因为群众反响热烈,又加入撑伞表演持续了半小时,时隔40年后再次表演很激动。”老汪兴奋地对华商报-二三里资讯记者说。
东征秧歌队的负责人赵生波评价:“这几位踩高跷表演者表现得不错,不仅给观众带来精彩表演,也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为延长县踩高跷非遗传承人,汪祖林称,家里有9个兄弟姐妹,5个都会踩高跷。“延长踩高跷非遗项目面临失传,这次排练时间紧迫,我们准备了三小时就开始演出,好在队员安全没有出问题,听到现场的贺彩声大家笑得合不拢嘴,观众的热情也让我有信心重拾起来继续传承给下一代。”
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编辑 马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