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隋文靜韓聰:多幸運 我有個“我們”!

隋文靜韓聰:多幸運 我有個“我們”!

直播吧2月20日訊 2月19日,在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雙人滑自由滑比賽中,中國組合隋文靜/韓聰發揮出色,拿下雙人滑金牌,這也是中國代表團在本屆冬奧會上的第九金!

比賽結束後,花樣滑冰雙人滑頒獎儀式在首都體育場的冰面上舉行。伴随着舒緩的音樂,隋文靜和韓聰滑上冰面,他們先是與銀牌和銅牌獲得者握手擁抱,而後韓聰将隋文靜舉上領獎台。他們為彼此戴上金牌。

全場起立,首都體育館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頒獎儀式結束後,隋文靜忍不住流下了眼淚,韓聰将隋文靜抱下領獎台。二人從場邊取過國旗來到冰面上高高舉起。

隋文靜和韓聰曾在2019至2020賽季大獎賽總決賽、2017年和2019年世錦賽都獲得冠軍。北京冬奧會他們再奪一金,實作了花滑大滿貫!

他們戴着金牌,望着彼此,15年的堅持、信任、支撐,在眼神中流動。

15年的老搭檔

2022年,是隋文靜和韓聰攜手搭檔的第15年。

從世青賽的年少成名,到金橋的動情相擁;從平昌與冠軍擦肩而過的遺憾,到如今北京冬奧會上奪冠。在這對組合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意難平,更有着太多太多的涅槃重生。

練習雙人滑的第一年,隋文靜剛滿12歲。她總是喜歡半夜呆在溜冰場練習,經常一練就是9個多小時。回憶起那個時候,隋文靜認真地說:“我們兩個的身體條件都不是數一數二的,也不是非常适合滑冰的,很多人都這麼說。畢竟我們身高都不高,身高差也不大。但是我們能走到今天肯定是付出了超過常人的努力。”

2009年9月,隋文靜/韓聰是一對黑馬,奪得了全國花樣滑冰冠軍。2017年3月,芬蘭赫爾辛基世錦賽上,他們拿下了職業生涯中第一個世界冠軍。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蔥桶組合”在短節目中得到賽季新高的82.39分,排名第一,是公認的奪冠熱門。但在自由滑中,隋文靜出現了兩處小失誤。最終德國組合薩夫申科/瑪索特逆襲奪冠,僅僅比“蔥桶”組合多了0.43分。

這是距離金牌最近、也是最遠的一次。而人們後來才知道,那是23歲的隋文靜又一次帶傷上陣。平昌冬奧會結束後,隋文靜被診斷為右足疲勞性骨折。

無數惋惜聲中,隋文靜和韓聰的世界反而安靜下來。隋文靜在社交媒體上有一次這樣寫道:“當你心無旁骛、完成理想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幫你。下一個四年,世界一定是我的!”

搭起彼此的橋

沒拿到的金牌,想在家門口拿回來,這是兩人最大的心願。而搭載着這樣心願的曲目正是《憂愁河上的金橋》。

再次選用這首曲子,其實有着這樣一個故事。

韓聰對此有一個浪漫的解讀:“2017年我們用過這套節目,當時是隋文靜做了手術,我要等待她重新回到冰場上,像座橋一樣給她支撐和力量。而在我做手術時,隋文靜又變成了我的橋梁。”

彼時的“金橋”訴說的是韓聰作為隋文靜“橋梁”的故事。2016年,隋文靜接受雙腳韌帶手術。在隋文靜一個月的卧床休養和兩個月的康複中,韓聰一個人埋頭訓練,練完男伴的計劃再練女孩的,還“借個女伴練托舉”。

四年後,“金橋”增添了新的故事線,這一次隋文靜變作“橋梁”。2020年4月,韓聰接受了髋部手術,隋文靜則跟随隊伍前往三亞集訓。為了不讓動作生疏,就像韓聰曾經借女伴練托舉一樣,隋文靜求助男選手進行雙人滑訓練。這段各自努力的經曆被寫進了新的“金橋”,音樂裡也相應加入了女聲。

“橋已經搭好了,就往前走吧”。帶着這樣的信念,隋文靜和韓聰站到了北京冬奧會的賽場上。

希望帶給大家力量

雙人滑中的托舉、抛跳,需要彼此之間百分百的信任。兩人今晚的演繹,仿佛用信任與依賴,架起了通往彼此的金橋。

本屆冬奧會前,隋文靜曾這樣說:“在目前這樣的時刻,可能有很多人相隔遙遠不能見到彼此,希望可以通過我們這個節目帶給大家‘橋’的力量,讓大家能夠在感受到花樣滑冰這項運動美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給大家的支援。正如奧林匹克口号中新增加的‘更團結’,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節目,搭建起與觀衆之間、與所有人之間的一座橋梁,大家心中都有一股力量,更加團結,共同去對抗困難。”

19日晚的賽後采訪中,隋文靜表示,要先給自己放個假,陪陪家人。“不過我們的人生還長,我們還是要不斷挑戰自己,去續寫我們的故事,我們希望能感動更多的人。”她說。

彭程/金楊名列第五

19日晚的自由滑,彭程/金楊得到138.74分,總成績則214.84分,名列第五。

四年前,彭程/金楊在平昌冬奧會短節目比賽中出現重大失誤,未能晉級自由滑——這是中國雙人滑的冬奧會曆史最差成績。“當時真有種沒臉回家的感覺,從機場出來想把臉蒙上,特别壓抑。”金楊說,兩人這四年經曆了很多精神上的洗禮,“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我覺得選擇站起來的那一刻,我們已經成功一半了。”

彼此的信任,幫助隋文靜和韓聰實作了夢想,幫助彭程和金楊實作了超越,而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援,将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希望!

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北京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