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隋文静韩聪: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隋文静韩聪:多幸运 我有个“我们”!

直播吧2月20日讯 2月19日,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比赛中,中国组合隋文静/韩聪发挥出色,拿下双人滑金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的第九金!

比赛结束后,花样滑冰双人滑颁奖仪式在首都体育场的冰面上举行。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隋文静和韩聪滑上冰面,他们先是与银牌和铜牌获得者握手拥抱,而后韩聪将隋文静举上领奖台。他们为彼此戴上金牌。

全场起立,首都体育馆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颁奖仪式结束后,隋文静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韩聪将隋文静抱下领奖台。二人从场边取过国旗来到冰面上高高举起。

隋文静和韩聪曾在2019至2020赛季大奖赛总决赛、2017年和2019年世锦赛都获得冠军。北京冬奥会他们再夺一金,实现了花滑大满贯!

他们戴着金牌,望着彼此,15年的坚持、信任、支撑,在眼神中流动。

15年的老搭档

2022年,是隋文静和韩聪携手搭档的第15年。

从世青赛的年少成名,到金桥的动情相拥;从平昌与冠军擦肩而过的遗憾,到如今北京冬奥会上夺冠。在这对组合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意难平,更有着太多太多的涅槃重生。

练习双人滑的第一年,隋文静刚满12岁。她总是喜欢半夜呆在溜冰场练习,经常一练就是9个多小时。回忆起那个时候,隋文静认真地说:“我们两个的身体条件都不是数一数二的,也不是非常适合滑冰的,很多人都这么说。毕竟我们身高都不高,身高差也不大。但是我们能走到今天肯定是付出了超过常人的努力。”

2009年9月,隋文静/韩聪是一对黑马,夺得了全国花样滑冰冠军。2017年3月,芬兰赫尔辛基世锦赛上,他们拿下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世界冠军。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葱桶组合”在短节目中得到赛季新高的82.39分,排名第一,是公认的夺冠热门。但在自由滑中,隋文静出现了两处小失误。最终德国组合萨夫申科/玛索特逆袭夺冠,仅仅比“葱桶”组合多了0.43分。

这是距离金牌最近、也是最远的一次。而人们后来才知道,那是23岁的隋文静又一次带伤上阵。平昌冬奥会结束后,隋文静被诊断为右足疲劳性骨折。

无数惋惜声中,隋文静和韩聪的世界反而安静下来。隋文静在社交媒体上有一次这样写道:“当你心无旁骛、完成理想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帮你。下一个四年,世界一定是我的!”

搭起彼此的桥

没拿到的金牌,想在家门口拿回来,这是两人最大的心愿。而搭载着这样心愿的曲目正是《忧愁河上的金桥》。

再次选用这首曲子,其实有着这样一个故事。

韩聪对此有一个浪漫的解读:“2017年我们用过这套节目,当时是隋文静做了手术,我要等待她重新回到冰场上,像座桥一样给她支撑和力量。而在我做手术时,隋文静又变成了我的桥梁。”

彼时的“金桥”诉说的是韩聪作为隋文静“桥梁”的故事。2016年,隋文静接受双脚韧带手术。在隋文静一个月的卧床休养和两个月的康复中,韩聪一个人埋头训练,练完男伴的计划再练女孩的,还“借个女伴练托举”。

四年后,“金桥”增添了新的故事线,这一次隋文静变作“桥梁”。2020年4月,韩聪接受了髋部手术,隋文静则跟随队伍前往三亚集训。为了不让动作生疏,就像韩聪曾经借女伴练托举一样,隋文静求助男选手进行双人滑训练。这段各自努力的经历被写进了新的“金桥”,音乐里也相应加入了女声。

“桥已经搭好了,就往前走吧”。带着这样的信念,隋文静和韩聪站到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

希望带给大家力量

双人滑中的托举、抛跳,需要彼此之间百分百的信任。两人今晚的演绎,仿佛用信任与依赖,架起了通往彼此的金桥。

本届冬奥会前,隋文静曾这样说:“在当前这样的时刻,可能有很多人相隔遥远不能见到彼此,希望可以通过我们这个节目带给大家‘桥’的力量,让大家能够在感受到花样滑冰这项运动美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我们给大家的支持。正如奥林匹克口号中新增加的‘更团结’,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节目,搭建起与观众之间、与所有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大家心中都有一股力量,更加团结,共同去对抗困难。”

19日晚的赛后采访中,隋文静表示,要先给自己放个假,陪陪家人。“不过我们的人生还长,我们还是要不断挑战自己,去续写我们的故事,我们希望能感动更多的人。”她说。

彭程/金杨名列第五

19日晚的自由滑,彭程/金杨得到138.74分,总成绩则214.84分,名列第五。

四年前,彭程/金杨在平昌冬奥会短节目比赛中出现重大失误,未能晋级自由滑——这是中国双人滑的冬奥会历史最差成绩。“当时真有种没脸回家的感觉,从机场出来想把脸蒙上,特别压抑。”金杨说,两人这四年经历了很多精神上的洗礼,“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我觉得选择站起来的那一刻,我们已经成功一半了。”

彼此的信任,帮助隋文静和韩聪实现了梦想,帮助彭程和金杨实现了超越,而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幸福与希望!

多幸运!我有个“我们”!

(北京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