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的某個午後,剛剛被任命為丹麥皇家北方古物博物館館長的湯姆森(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正在藏品室内踱步。

湯姆森 圖源:網絡
眼下他面對着一個相當棘手的工作——給博物館内的藏品編目。這些龐雜無序的巨量藏品該以什麼規則排布呢?年輕的館長已經為這個難題苦思冥想了數個日夜。
忽然,他發現藏品中同一材質的武器、工具似乎都歸屬于一個時代,循着這個思路,他将石器、青銅器、鐵器分别歸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期說”。
元謀石斧、盤龍城青銅钺,以及一直流傳到現在的鐵器 圖源:雲南考古、湖北日報、攝圖網
這份奠定了歐洲古物學基礎的“三期說“,不同于傳統曆史學的年代學序列,創新性地以古物本身劃分時代。
而以青銅器作為主要生産、生活用具的時代,便被稱為“青銅時代”。
圖源:攝圖網
不過,對丹麥人湯姆森而言,他可能無法想象,在遙遠的東方,有個古老民族締造出了一種與歐洲面貌完全不同的燦爛青銅文明。
01
什麼是青銅器?
對于中國人來說,銅并不是個稀奇玩意。早在新石器時期,人們就發現了銅礦。
最常見的黃銅礦 圖源:易礦資訊
赤銅礦 圖源:礦業俱樂部
隻不過,單質銅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雖然隻要經過反複捶打就可以制作出簡單的工具,但質地太軟,稍一用力就會産生“形變”,使用起來很不順手。
是以,這種金屬材料在發現初期,并沒有受到很大重視。
一直到大約龍山時代晚期,人們發現,如果加入少量鉛、錫與銅一起鍛造,其品質能夠得到巨大的提升。
馬家窯文化銅刀
後來,通過調整鉛、錫比例還能調節其韌性和硬度,一種全新的合金——青銅,誕生了。
經過無數次的調整更新,青銅冶鑄技術進一步普及。青銅制品很快取代石器,成為人類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具的主要材料。
山婦觯 圖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我們所說的青銅是現在的叫法。在古人的口中,這些青銅器被稱作“金”或“吉金”。
這是因為剛剛鑄成的青銅器實際呈現燦爛的金色,我們如今看到青綠色實際是文物長期氧化鏽蝕後的結果。
商 獸面紋觯,山西青銅博物館藏 圖源:動脈影。綠鏽之間的金色部分是青銅器的原色(銅的金色),這樣儲存大量器物原色的銅器相對少見。
02
青銅器的發展
如果要追溯青銅器的發展源頭,或許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但是,青銅器真正成為一種文明,還是要從二裡頭文化開始。
二裡頭文化:肇始期
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青銅器的發展主要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冶煉技術,二是資源儲量,二裡頭文化的發現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裡頭發掘現場 圖源:洛報融煤
二裡頭文化一般被認為是曆史記載中夏朝人的遺迹,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肇始期。在這個時期,中國人已經可以比較熟練地制作青銅器。
在這一時期出土的青銅器中,工具在數量上占了大宗,這主要是因為工具形制簡單,隻需在泥範内掏出空腔,再注入銅液就能鑄成。
另一方面,二裡頭文化出土的青銅工具絕大多數來自鑄銅作坊,其用途是青銅加工生産,而非農業或經濟用具。這說明當時銅資源還相當稀缺,遠不能達到普及生産工具的需要。
那麼,有限的銅礦該怎麼利用呢?對當時的人們來說,答案是做成武器。
相比于石刀、石斧,青銅做成的武器,無論從硬度、鋒利度上看,都是史詩級的産品疊代。
鑲嵌十字紋方钺 圖源:薇薇小屋201507
對二裡頭文化周邊的聚落和内部農民來說,統治者們手中的青銅利器無異于洋槍洋炮,是對外征伐和維系内部穩定的不二法寶。
不過,當時的武器種類還比較簡單原始,目前發現的主要是戈、斧、钺、镞幾種。
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除了武器之外,二裡頭文化中晚期出現了青銅器的另一大宗:銅容器。這當然也是貴族階層才能享用的高端奢侈品。
青銅束腰爵,上海博物館
剛才提到,冶煉技術是影響青銅器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銅容器的出現揭示了當時工匠的一場思維革命:
為了制造形制相對複雜的容器,他們用内芯和外範拼成所需器物形狀的空腔,再将青銅溶液澆入其中,待冷卻後拆去陶範就可以得到成品,這就是合範技術。
青銅斝
從種類上看,二裡頭文化的青銅容器主要有爵、角、鼎、斝幾種,其中以爵數量最多。至于其用途,主流觀點認為有實用器和禮器兩種,其中禮器的作用應該多些。
當時的人或許不知道用這些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标的青銅器吃飯喝酒有害健康,但就當時冶煉技術來看,用銅爵喝酒肯定得吃一嘴渣子,是以進獻給不會說話的神明是才是好的選擇。
二裡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
商代:發展期
商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不過與《史記》中呈現出的大一統王朝面貌不同,真實的商朝更可能是一個以鄭、洛地區為核心的不太穩定的部落聯盟。
商代疆域圖 圖源:檻外人戲談
這個時期,全國各地都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造就了一個百花齊放的青銅文明時代。
先來說說這個聯盟的老大:商。
商人對巫文化有着近乎癡迷的信仰,啥事都要問問老天爺怎麼看,以至于整個商代曆史幾乎都是靠着殷墟發現的龜甲蔔辭複原出來的。
殷墟甲骨蔔辭
他們還認為,喝了酒以後那種飄飄然的感覺是見到神明的表現,是以上到貴族,下到平民普遍酗酒成性,酒器觚、爵的組合也就成為商代禮器中的絕對核心。
商代的觚 圖源:故宮博物院
商代的爵 圖源:故宮博物院
成湯滅夏以後,商人國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早商,這個階段成湯定都于亳,也就是考古發現的鄭州商城,政權相對穩定;中商,這個階段商王帶着百姓跑了四個地方都沒安頓下來;晚商,以盤庚遷殷為标志,商人終于又過了一段舒服的日子。
商代青銅器的發展曆程也大緻與此同步。
獸面紋的變化是商代青銅器發展的一個基本線索。
早商時期,獸面紋多抽象粗犷;中商時期,開始添加雲雷紋作為地紋,并飾以雙目突出的獸面紋;晚商時期,獸面紋樣越發具體,形象生動,并在器身鑄上銘文。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這些“獸面”應該是以貪食著稱的饕餮。
1976年河南中牟黃店出土商早期獸面紋爵 圖源:考古彙
商中期 饕餮紋方鼎 圖源:古玩鑫
商後期 蟠龍紋盤 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圖源:老窯
除了紋飾之外,青銅器的種類在商代也迎來了大發展。
在武器上,商人做出了矛、大刀等先進産品和用于防禦的胄,大大提升了四處流竄時的生存能力。
商代青銅刀 圖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食器上,器物用途被更加細分,有用于煮的鬲,用于蒸的甗,用于盛飯菜的鼎、簋。
酒器則更加五花八門,除了用來喝酒的觚、爵之外,還有用來盛酒的觥、彜、罍、卣、瓿等等。
中國的青銅禮器群由此越發豐富起來。
夔紋鼎 圖源:故宮博物院
晚商 後母辛觥 圖源:百度百科
1989年,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一位商人忠實小弟的面紗。
在考古學中,大洋洲商墓歸屬于吳城文化。這座大墓出土了480多件青銅器,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與早商青銅器大緻類似;第二類中有獨具特色的青銅人面具,立鳥獸的方鼎,虎形,年代相當于晚商,但具有鮮明的當地風格。
大洋洲商墓出土 乳釘紋虎耳銅方鼎”,直耳,耳上個有一卧虎 圖源:文物考古聊曆史
大洋洲商墓出土 伏鳥雙尾銅虎 圖源:文物考古聊曆史
大洋洲商墓出土 雙面神人銅頭像 圖源:文物考古聊曆史
這種差異從何而來呢?比照曆史,早商時期,商人通過位于湖北的軍事重鎮盤龍城對南方地區實行了有力的控制,吳城文化深受其影響。
盤庚遷殷以後,盤龍城廢棄,對吳城文化影響力大大削減,當地匠人終于可以自由發揮,DIY出一大批原創産品。值得注意的是,吳城文化發現青銅器以食器、農具為主,可見當地人對老大哥的酒蒙子特質始終不太認同。
大洋洲商墓出土 中華甗王——“立鹿大甗” 圖源:文物考古聊曆史
大洋洲商墓出土 墓内陪葬的青銅耒為迄今為止出土的唯一一件商代青銅耒 圖源:文物考古聊曆史
得益于明顯的區位優勢,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則在巴蜀天險中野蠻生長,始終儲存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三星堆先民同樣癡迷于巫觋,但他們的祭器以五官誇張的青銅人面像、神樹、神人像為代表,是當時青銅文明百花齊放的一個明證。
兩周:鼎盛期
公元前1046年,大勢已去的末代商王帝辛穿戴好玉衣禮服,跳入鹿台的熊熊烈火中。随後趕到的周武王姬發用黃钺砍下了他的頭顱。
這個極富象征意味的舉動說明,青銅器的使用在當時被賦予了強烈的精神内涵,在日後周人的禮樂實踐中他們将這種意涵發揮到了極緻。
“亞醜”钺,商代 殷商時期。王族們通常會使用一種形似大斧,上雕人面花紋的武器作為彰顯自己權力和地位的象征,這種東西被稱為钺。
禮樂制度是周人維系統治的核心價值觀,在物質層面,青銅器成為實作禮樂制度最為重要的媒體。
《尚書·酒诰》中,周公回顧了商人好酒亡國的曆史,并頒布了中國曆史上第一篇禁酒令。由此揭開了一個以食器鼎、簋為核心的青銅禮器組合的新篇章。
在禮器上,周人按照不同身份規定了明确的“列鼎”制度,即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周代鼎簋制度 山西青銅博物館展廳示意圖 圖源:文博圈
西周時期,諸侯們都還相當守規矩,嚴格遵循了列鼎規則。
虢君家族是西周最道地的老鎬京姬姓貴族,初在寶雞,後來随平王東遷,移封至三門峽一帶,始終起着拱衛周天子門戶的作用。
上世紀五十年代,考古學家在三門峽上村嶺發現了虢國家族墓地。其中虢國君主虢季、虢仲,太子虢元随葬了七鼎六簋,虢季夫人梁姬随葬五鼎四簋。這被視為西周時期列鼎制度實踐的明證。
虢仲銅列鼎展覽現場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 圖源:澎湃新聞
在音樂上,周人酷愛打擊樂,青銅編鐘、甬鐘、鈕鐘、镈鐘,石質編磬是他們的主流樂器。
在上層貴族的社交派對中,伴着“金石之聲”分食大鼎中的熟肉,欣賞美人起舞是一種保留節目,堪稱西周版的“海天盛筵”。
曾侯乙編鐘 圖源: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
除了器類改革,青銅紋飾較商代有了很大的變化。
獸面紋被逐漸淘汰,代之以夔紋、鳳鳥紋,窮曲紋、重環紋,審美價值更上一層樓。
西周青銅器紋飾變化
同時,青銅器作為“國之重器”,其鑄造往往得有個由頭,是以西周青銅器會在器身刻寫大篇幅銘文,記述作器者事迹、作器緣由,成為研究當時曆史難能可貴的一手史料。
西周利簋及其銘文 圖源:騰訊新聞
銘文中明确提到了武王征商,并記載了武王伐纣關鍵戰役的具體時間是在甲子日,提到當天清晨歲星當空的天文現象。
西周大克鼎及其銘文
東周時期,技術革命又将青銅工藝推上新的高度。
春秋中期,工匠們開始用蠟模做出預想形狀,再用耐火材料包裹後烤化蠟模形成空腔,最後注入銅液澆鑄成型,在冶金史上這種方法被稱為失蠟法。
失蠟法産品沒有範縫,設計自由度也更高,為春戰時期各種款式繁缛的青銅器提供了技術支援。
春秋 蓮鶴方壺 圖源:河南博物院
在技術革新的同時,社會政治格局也悄然發現變化,周王室日薄西山,各地群雄并起,各國青銅器也形成獨有風格。
西周青銅器主要變化
《左傳》中曾記載楚莊王問周大夫王孫滿天子九鼎的大小輕重,留下了“問鼎中原”的典故。不過,從考古發現來看,就算王孫滿透露了基本資料,莊王也隻能仿制出魔改版的楚系九鼎。
春秋 “王子午”鼎 算得上是比較早期的楚系鼎 圖源:樂藝會
楚系青銅器是春戰時期地方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
楚式升鼎,以立耳、束腰、大平底為特征,不同于周人七、五、九的奇數列鼎,楚墓列鼎多為偶數組合。
克黃升鼎 春秋中期楚式鼎 圖源:河南博物院
銘文小口鼎,戰國。出土于南陽徐家嶺楚墓 圖源:公路旅行
小口罐形鼎是另一種典型楚器,這種形制奇怪的鼎,通常自銘“湯鼎”,應當是與南方生活習慣相适應的溫水器。
在南方地區,楚國始終保持的強大的影響力,曾侯乙雖然是曾國國君,但其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大多是典型的楚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九鼎八簋 可心/攝
從某種程度上說,各地特色青銅器的出現,也是周王室逐漸失去向心力,終至禮崩樂壞的一個剪影。
03
尾 聲
開篇,我們曾提到,影響一種新生事物的兩大因素是資源儲量和科學技術。但催化一件事物走向消亡的,也同樣是這兩個因素。
一方面,随着開采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銅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到戰國末期甚至出現了青銅夜壺,這玩意兒不值錢了,自然也就失去了貴族的青睐。
圖源:崇文之文
另一方面,戰漢時期,人們逐漸掌握了冶鐵技術,鐵器在實用性上要比青銅器強得多。即使青銅鑄造技術再先進,工藝革命終究趕不上原料革命。
一如湯姆森所想,青銅作為工具、武器原料的命運在鐵器時代迎來了終局。
玉柄鐵劍 河南博物院藏 有“中華第一劍”之稱,是大陸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鐵制品
不過,漫長的先秦時期仍然為青銅器賦予了無盡的文化内涵。鼎始終是國人眼中王權的象征,青銅禮器也始終被視為“周禮”的物質遺産,在曆史上無數次“複禮”浪潮中不斷被推到舞台中央。
帶着這種标簽,青銅器在退出曆史舞台之後成了收藏家眼中的寶貝。從宋徽宗的《宣和博古圖》,到趙明誠的《金石錄》、呂大臨的《考古圖》,青銅器研究竟然最終形成了一門叫做“金石學”的專門學問。
當我們回望青銅器時,總飽含對神秘的先秦史的無限想象,仿佛看得到華夏文明誕生之初的可愛面目,這可能就是青銅器版的“一個人會死,但精神永存”吧!
參考文獻
張之恒《中國考古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王立新、井中偉《夏商周考古學》,科學出版社
-END-
編輯整理丨藝旅文化 衷寒
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