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圖為 上汽智己L7首批200台Beta體驗版正式下線傳遞。

像人一樣感覺環境、精準決策,這是人們對“智能汽車”的定義。而要再添上“網聯”這一附加任務,就不單是一輛車的事情了。這涉及到道路設定、實時互動、交通管控等方方面面。

最近,上海将《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管理辦法》列入新一年政府“立法項”,希望能在全國率先明确這一新技術的管理體制。

立法先行抑或技術先行?與大多新技術一樣,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也一直伴随着這場“靈魂拷問”。今天舉行的題為“智能網聯汽車及立法思考”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論壇同樣聚焦這一話題。

與會代表們一緻認可,作為中國汽車工業重鎮的上海,不僅積蓄了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等産業實力,更是智能交通管理最先進的城市之一,上海應争做中國乃至世界自動駕駛技術的上司者。在這一領域的前瞻性立法,有助于協調政府、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發力“智能車路協同系統”,由此實作“換道超車”。

“紅旗法案”選擇題回抛,兩難迷思如何破

智能網聯汽車的終極形态是自動駕駛。這也意味着,人與車的關系被徹底剝離。這樣一來,一旦發生交通意外,追責過程、對象也變得“撲簌迷離”。

交織在新技術發展中的迷思,自“無人駕駛”概念甫一登場便出現,并一直延續至今。在上海,政府部門選擇借由規範的頂層制度設計來破除這種迷惘,讓更多創新主體在規則範圍内有序探索。這是智能網聯汽車被納入今年“立法項”的背後深意。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讨論中,市人大代表毛祥東等始終關注,如何緊扣“安全”這個大前提,更好為産業發展留足空間。部分代表們不約而同地聯想到了一個知名案例——《紅旗法案》。

在汽車工業發展史上,這部法案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彼時,汽車仍是剛誕生不久的新事物。沒曾想,它上路後,卻引發了包括噪音、驚擾馬車等在内的不少“負效應”。1865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部《機動車法案》,後又被稱為《紅旗法案》。其中規定:必須有一個人在車前50米外用紅旗不斷搖動為機動車開道,且速度不超過每小時4英裡(每小時6.4公裡)。雖然汽車降速運作,減少了危險,但卻也是以讓英國汽車業徹底陷入被動、喪失活力。後來,其相繼被許多歐洲國家趕超,逐漸喪失了“先發優勢”。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圖為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商湯 AR 小巴

将當時的兩難選擇抛回今天,同樣适用。任何一種新技術,都面臨着與現有産業、社會固有環境的一種“博弈”。但在代表們看來,智能網聯汽車是大勢所趨。既然無法阻擋,就要更好擁抱它,用“超前”思維規制可能出現的無序行為。

特别是,要将各種複雜情形下的法律責任主體梳理清晰。譬如,硬體裝置商、軟體服務商之間的責任如何劃分;如車主擅自更改程式後,出廠企業又是否承擔責任等等。

城市變身“巨系統”,“治理模型”迎來更新考驗

縱觀全球自動駕駛産業方向,業者能清晰梳理出這樣兩大方向——單車智能、車路協同。前者依靠的是出色的技術能力,有點像“單兵作戰”;後者則需要城市系統的全方位支援,包括路面感覺、交通控制等。

在單車智能方向中,車歸車、路歸路,彼此并不産生直接互動。但步入車路協同階段,智能路面要能對途徑車輛“實時感覺”。從車輛顔色、行經速度到車型,都能“瞬時讀取”。資訊采集後,龐雜資料還要實作互動,最終為每輛車規劃出“最佳線路”,實作城市交通效能最大化。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在市人大代表蘇梅看來,在城市治理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值”的上海,完全有能力探索車路協同這一新方向。但同時她也抛出了不少新問題。譬如,一旦車路協同系統建立起來後,其歸屬營運該如何劃分确立?

試想這樣一幅畫面,無人駕駛的到來,讓人們在行車中徹底解放了手、腳、雙眼。更便捷高效的交通營運網絡,讓人們失去了購置私家車的動力,助推了無人共享車輛的普及。如果照着這一産業預期走下去,未來的無人駕駛車路協同體系,更像是“點對點”運輸下的快速交通。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圖為運作中的臨港環湖一路自動駕駛公交。

實踐中,軌道交通網絡借助專用通道確定行車安全。未來,一旦車路協同系統“上線”,又該采取何種營運方式?從道路的公共屬性來說,應當交由政府部門營運;但無人車輛共享又屬于商業行為,其主管機關為行業部門。路與車的相連,不僅是實體學意義上的“連結”,更是系統間的“貫通”。究竟是交由企業聯合體、營運商抑或是政府部門營運,都需要更高層級的統籌協調。為此,她建議,立法中要考慮頂層設計,建立統一協調部門,涵蓋發改委、經信委、公安、交通等各相關部門,以及涉及到的各類市場主體,由此才能更好地管好這個“大系統”。

如何搶占新一輪工業革命主導權?上海将為智能網聯汽車立法

圖為自動駕駛中的環湖一路智能公共汽車。

與會代表們認為,最長不超過30年,完全自動駕駛必然會實作。在這之間的“過渡期”中,無論是法規、觀念、産業組織、城市交通體系都将在沖撞中不斷重構,直至出現新的相對平衡。

作者:王嘉旖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劉力源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