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位賽勝出 賽力斯下一步怎麼“賽”

卡位賽勝出 賽力斯下一步怎麼“賽”

二月十一日,金康兩江智慧工廠,新車陸續下線。記者 鄭宇 攝\視覺重慶

“占位、卡位,才有機會超越!”

近來,記者在熱追北京冬奧會賽事時學到一個新名詞:賽道卡位。說的是短道速滑這個項目,不僅比拼速度,更多時候考驗的是選手在極為有限的時空中、在風馳電掣的同時,要有實施占位、卡位、超越的戰術。這些戰術的成功運用,往往與勝負緊密相關。

當下,新能源車就是汽車行業一條前浪後浪争搶的新賽道。有行業人士稱,新能源汽車已不是“藍海”,而是“紅海”,競争異常殘酷,能否在賽道上占有一席之地,事關車企生死存亡。随着“造車新勢力”的不斷壯大和傳統大牌車企的紛紛加入,新一輪“卡位戰”已然開打。

2021年4月,由重慶賽力斯(即金康新能源汽車公司)聯合華為開發的智選SF5正式釋出,不俗的性能、華為的“加持”,使其迅速成為新能源車市的焦點。去年底,由賽力斯與華為深度合作推出的高端品牌——AITO問界M5面市,震動業界,同樣成為備受消費者期待的爆款。

作為重慶本土車企、中國500強企業,小康集團為何要以超乎尋常的大動作實施全面轉型?賽力斯是怎樣“卡位”新賽道的?未來如何在激烈競争的新賽道上實作超越?近日,記者赴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實地探訪,并與小康集團輪值董事長張正萍和小康集團首席技術官、賽力斯輪值總裁許林進行了深度交流。

卡位!“豪賭”背後的思量

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近年來,中外車企都在作出不同的改變。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走出一條自己的創新之路,是所有車企都要面對的難題。

張正萍作為小康“少帥”,6年前就赴美國矽谷布局智能汽車研發,經曆了賽力斯發展的全過程。他開門見山地說,對小康而言,轉型新能源汽車要冒很大的風險,但如果不占住這條賽道,無疑就是等死。

轉型這條路勢在必行。小康的轉型,我們甚至可以了解為一場“豪賭”——

小康集團投身新能源汽車起步不晚。2016年,“小康股份”上市,集團盈利創新高,形勢一片大好。這一年,小康集團在美國矽谷成立SERES公司,招募人員,開始新能源車研發;2018年,賽力斯獲新能源乘用車産品資質;2019年,賽力斯5全球首發;2021年,AITO問界M5問世……

可以看到,賽力斯這次“卡位”的時機拿捏到位,甚至具有較強的前瞻性,與大陸乃至全球的汽車産業轉型之路相呼應——

2015年是“中國造”汽車的分水嶺。2015-2017年,國内燃油車市場總量達峰值但增速已然減緩,随後便逐年下滑。新能源汽車趁勢“卡位”:2014年,特斯拉向中國市場傳遞首批車輛,蔚來、小鵬成立,次年7月理想成立;2015年,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随即逐年上台階,2020年出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國内新能源汽車總銷量352.1萬輛,同比增長157.5%;預計2022年總銷量将達到500萬輛,同比增幅為47%。

作為大陸重要的汽車産業基地,重慶自然也要投身這場“卡位戰”:2018年,市政府釋出加快汽車産業轉型更新的指導意見;2020年,支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激勵措施出台;按《重慶市加速建構完善的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生态行動計劃》,到2025年,重慶智能新能源汽車産量要達到100萬輛以上,占汽車産量比重達到40%以上;今年兩會,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長安、賽力斯、吉利、理想等高端新能源整車項目建設生産……

作為重慶新能源車企的生力軍,賽力斯“卡位”成功,先聲奪人,對建構重慶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新生态的意義不言而喻。

小康集團近期目标是把傳統燃油車占總收入90%的結構,大幅轉為新能源汽車占70%-80%。幾年來,其投入新能源智能汽車已達150億元。當傳統車企的發展紅利尚存之時,能夠毅然轉型,為新技術投入大量的資金和資源,以“打造全球智能汽車品牌企業”為願景,大力實施從傳統汽車向智能車輛、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轉變和更新,小康集團的眼光和勇氣不得不令人佩服。

實力!轉型背後的底氣

“卡位”上道。在這場看似“豪賭”的背後,卻有着賽力斯強大的軟硬實力支撐——

從配套産品起步到整車制造,小康深耕汽車制造業已有30餘年的積澱,以國内微型商用車三巨頭之一的實力跻身中國500強企業,為投身新賽道打下極為堅實的基礎。

看硬實力,工藝品控是賽力斯的長項,其建成了以工業4.0為标準的“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工廠,建立了一套由“精品研發、精品制造、精品品質、精品供應鍊、精品服務”五大精品平台構成的高品質标準體系……

“可以負責任地說,賽力斯確定做到品質上的絕對把控,出産必是精品。”賽力斯輪值總裁許林對此充滿信心。

看軟實力,賽力斯從投身新賽道之時起,每年拿出集團銷售收入的10%投入創新研發,研發總投入已近100億元;在美國矽谷建有約80人的研發中心,在國内擁有1600多人的研發團隊,占員工總數的1/4;以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三電”技術為主打,擁有新能源智能汽車專利技術1000多項……這意味着,賽力斯對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核心環節和全産業鍊有了更強的掌控力。

如果說賽力斯“硬核”的智造技術,使其具備了“卡位”的資格,那麼,與華為合作則帶來了“趕超”的實力——

2021年,賽力斯與華為建立全面業務深度跨界融合關系,從産品定義到開發,從研發到制造、品控,從銷售到服務展開全流程、全方位、全業務合作,這是一種分工明确、互相賦能的全新商業模式,也是賽力斯能夠勝出的關鍵一招。

作為首款搭載鴻蒙智能座艙系統的量産車型,AITO問界M5不僅免除了消費者的“裡程焦慮”,更側重于“智慧”——引入了860餘種駕駛場景,還可以自主協同智能發電機組、驅動技術等,實作更精準的智能比對和OTA更新,讓車輛“大腦”操控和駕駛在不斷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為使用者帶來更加順暢智能的服務體驗。

張正萍認為,傳統車企轉型,必須打破固化思維。以後,企業的關鍵不僅是造一輛高品質的精品汽車,也不是簡單的電動化+智能化的技術堆砌,而是要讓汽車更懂消費者,要以更加舒适到位的體驗,實作生活全場景的關聯需求。這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賽力斯發展的重心。

超越!新賽道上新的可能

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給了品牌超越的機會。大家都有機會,就看誰能率先超越。

2022年,将是新能源汽車賽道上拼殺更為激烈的一年。“造車新勢力”、傳統大牌車企入場搏殺,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上,所有車企都将面對“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張正萍認為視窗期也就一兩年,必須抓住。

賽力斯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比如連續高強度投入造成的資金壓力,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依然存在,以及來自衆多競争者的市場壓力……

“如果說此前還是排位賽,賽力斯占據了賽道、見到了曙光,那現在就是淘汰賽,唯有努力超越,才能笑到最後。”許林分析目前和未來競争格局時這樣認為。

賽力斯今年的産銷目标是20萬輛。整個虎年春節,賽力斯都開足馬力加班生産,應對3月份問界M5的全面傳遞;除了抓好兩江智慧工廠和鳳凰智慧工廠的達産滿産,賽力斯研發的多款AITO高端品牌車型也将陸續釋出,劍指“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

新賽道“卡位”之後,還要超越。賽力斯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如何突出自身優勢、持續發力、進而勝出,市場将給出答案。(兩江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