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人世間》熱播之際,人們難免要将電視劇與原著小說聯系起來,進行一番比較。長篇小說《人世間》的作者、著名作家梁曉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名“大三線”的建設者,小弟弟的經曆與周秉昆非常類似。

作家梁曉聲
梁曉聲與父親
《人世間》蘊含了梁曉聲的個人情愫,他的父親是建設“大三線”的勞工,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奮戰在“大三線”,幾年才能回一次家。梁曉聲寫的周家父親周志剛,他的身上有自己父親的影子,也是在緻敬那一代辛勤奉獻的勞工。
《人世間》中的周家父親、大三線建設者周志剛
周家合影
梁曉聲當年和大弟弟下鄉了,父親在“大三線”,那時家裡成員是母親、患精神病的哥哥、小妹妹和小弟弟。小弟弟作為留城的青少年,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于是,《人世間》寫了主角周秉昆和他的哥們,以往的文藝作品對留城一代表現不多,梁曉聲想為他們寫本書。
《人世間》主角:周家小弟周秉昆
周秉昆和他的哥們
小說中有共樂區,即電視劇裡的光字片。光字片是當年哈爾濱髒亂差街區的代表,在哈爾濱市約有十幾個,住的都是普通家庭。盡管街區非常髒亂差,居住的環境逼仄、狹小,但那些家庭依舊培養出了一代品質優秀的青年。于是,我們看到周家出了兩個北大學生周秉義和周蓉,小兒子周秉昆非常善良、有責任感。而且,梁曉聲小說最初的名字是《共樂區的兒女們》。
《人世間》中的光字片
光字片的人家
一個作家的生活經曆或多或少都要反映到作品中,梁曉聲早年在複旦大學畢業,放棄了留校的機會,要求回家。因為他父母年紀大了,哥哥生病在家,還有弟弟妹妹,他要回家承擔起實際長子的責任。後來配置設定沒有哈爾濱的名額,他來到北京,仍然去問能調到哈爾濱嗎。那麼,《人世間》中的大哥周秉義回家工作了,是不是了卻了梁曉聲的願望。
《人世間》中的周秉義
據了解,梁曉聲的夫妻焦丹是一位賢妻。談戀愛時梁曉聲身體有病,家庭負擔重,而焦丹喜歡梁曉聲的善良、樸實和才華,全盤接受了梁曉聲和他的家庭,全力支援梁曉聲的文學創作。在妻子焦丹的建議下,梁曉聲把父母接到北京,焦丹經常蹬着三輪車帶老人去醫院看病。梁曉聲的父親留了一把長胡子,在北京時曾到劇組扮演群衆演員。梁曉聲的弟弟妹妹下崗了,他和妻子不遺餘力地接濟弟弟妹妹。在父母去世後,梁曉聲夫婦把患精神病的大哥接到北京照顧。這是《人世間》之外梁曉聲的家事,從中不難感受到對家庭的責任感和付出。
《人世間》中的周秉昆、鄭娟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