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作者:天上一朵梨花壓海棠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朝接到也先率領的瓦剌軍隊侵犯的情報,明英宗朱祁鎮親自率領部隊征讨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圍殲,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亦曰土木之變。

起因

蒙古被趕出大都後分裂為三個部落,分别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永樂十六年(1418)當年被明成祖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馬哈木的兒子脫歡,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短短的六年就統一了瓦剌,脫歡擁立黃金家族脫脫不花為汗,開始了他稱霸蒙古的軍事行動。正統四年(1439),壯志未酬的脫歡死掉了,繼承他爵位的是明朝更可怕的對手一一也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也先向西攻擊哈密,向東攻擊兀良哈,正統十年也先擊敗了兀良哈三衛,統一了蒙古。也先和他的父親一樣,整天夢想着恢複大元天下,等到蒙古統一之後,就把矛頭指向明朝,差的隻是一個理由。

蒙古人不種地,也不紡紗,要想得到生活用品,隻能通過兩種方式一是交換,另一種就是搶劫。但是在朱棣那個年代,經過明成祖幾次教育之後,蒙古人不求着他來打我就不錯了,我腦袋被門擠了我還搶劫他,是以蒙古人一般選擇的是第一種方式。

蒙古部落的交易形式以朝貢為主,每年都要貢馬于明,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也先為了得到更多得賞賜,本來一年隻做一次朝貢的,一次來五十人左右,漸漸發展的一年數貢,每次來還都是幾千人。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賞,在此之前,也先每次來都要給王振行賄,然而時間一長,也先就把這事兒給忘了。這下就把王振給惹毛了,居然不給我送東西就想要賞賜,于是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照實際人數給賞,并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就制造釁端。

遂于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内地騷擾。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别将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将吳浩戰死于貓兒莊。明遣驸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萬人禦敵。

驸馬井源是個很有能力的将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緊張的局勢。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王振

禦駕親征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張太後病逝,元老三楊或死或貶,王振更加擅作威福,無所忌憚。從此,大權獨攬,廣植私黨,使其侄王山為錦衣衛指揮,王林為錦衣衛佥事,其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他又排斥異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就是想效法自己的太祖父朱棣一樣,而王振也想利用這次機會立不世之功。事實證明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兒,沒有能力的,還是不要瞎折騰的好。

兵部尚書邝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說:"如今秋暑未退,天氣炎熱,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盡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将前往征讨。",王直基本上把打仗的一些必要條件都說的很明白了,天氣炎熱,糧草不足怎麼打仗。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得就是後勤。朱棣遠征之時,會征用大量的民工,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數月。

而英宗他們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的時間隻用了不到五天。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隻要把人湊齊了就行了。根本不在乎什麼行軍路線啊,在哪裡休息啊,晚上吃什麼啊,糧草怎麼運來啊,這些東西他壓根就沒有想過,你自己不想也就罷了,有很多人都可以為你想到,你好歹也聽聽那些将軍們啊,反正就是不聽,我想怎麼走就怎麼走,我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說到這裡,各位想一想,王振真的有這麼大的權力嗎?朱祁鎮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我看未必,恐怕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鎮的想法,王振很多的時候都是在迎合朱祁鎮的心思。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朱祁鎮

倉促出兵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20萬大軍,号稱50萬,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邝埜、戶部尚書王佐、内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征,幾乎帶走了朝廷的文武百官。

此次出征,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内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沒有糧草了。不斷有人死亡,僵屍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一些随駕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英宗回軍。王振一聽,大為惱怒,為了殺一儆百,特罰谏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邝埜和戶部尚書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準起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英宗的指令,王振絕不會讓一個兵部尚書和一個戶部尚書跪在草地之中一天的。後來,王振的同黨彭德清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着大家繼續前進。

八月一日,王振和英宗順利進入大同,他們看到瓦剌軍隊北撤,以為瓦剌害怕英宗親征,堅持繼續北進。邝埜等人深感途中未見瓦刺一兵一卒,未損一矢,并不是什麼好兆頭,恐怕瓦刺兵有詭計。是以,他再次上章請求回軍,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聽。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軍行軍圖

第二天,王振的同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情況,添油加醋密告給了王振,并說,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王振聽了郭敬的話,才害怕起來,在他大權在握的日子裡,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夢想着建功立業,自己幾斤幾兩心裡清楚的很,就是一個小人,一個懦夫。于是急忙傳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這個時候大軍剛到大同,如果按時撤回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也先也不知道這二十萬大軍是怎麼回事,畢竟人數在這兒,唬唬人還是可以的

可是王振這個太監又出幺蛾子,偏要搞出花樣出來。王振的家在蔚縣,當時屬于大同管轄範圍,非要去他家鄉看看,現在在打仗呢,能不能有點職業道德。

其實王振的心思很簡單,就是衣錦還鄉,讓那些以前看不起我的人看看,你們以前瞧不起我,現在我有皇帝撐腰,我想打誰就打誰,想罵誰就誰,看你們還瞧不起我,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樣。

大軍于是調轉方向,向蔚縣出發,如果一直沿着這條路走,就可以由紫荊關入京,雖然王振的動機不純,最起碼還是可以平安抵達京城的。

東奔西跑

事實證明我們都太小瞧王振了

八月三日,大軍僅僅前行五十裡路,隊伍突然停了下來,接到指令調轉方向,回到大同,從居庸關回京。

這大軍已經極其疲憊,如果沿着這條路,不就能平安抵達京城,啥事兒沒有。王振要不是腦袋被門擠了,實在是想不到什麼正當理由,突然下這樣指令。

王振的理由還真是正當:大隊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看來王振還是很高尚的嘛,一個草菅人命,A錢受賄,禍亂國家的人,居然關心起蔚縣的莊家來了。很多人說,蔚縣的田地都是王振本人的,是以他才那麼在呼。其實在我看來,不管田地是不是他的,都隻不過是在炫耀自己的權力而已,怕回家後被同鄉們罵。

八月十日,經過艱難跋涉,終于抵達了宣府,本來士氣低落,士兵們怨氣沖天,眼看大軍就可以安全進入居庸關,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一直尾随而來的也先終于看清了這支明軍的真實面目,露出了獠牙,發動了進攻。

明軍也發現了也先的企圖,派出主力部隊朱能統帥騎兵五萬阻擊,據可考情報也先隻有兩萬騎兵,五萬對兩萬結果是:“鹞兒嶺中伏死,所率五萬騎皆沒。”可見朱能無能啊,不過最起碼他們是戰死的,不像後來的土木堡是憋屈死的。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軍被圍

土木堡

八月十日從宣府出發,明軍三天時間就趕到了土木堡

王振在朱勇率軍阻擊瓦刺之時,加緊撤退。八月十三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這裡離懷來城僅20裡,随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以為1000餘輛辎重軍車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英宗和數十萬軍隊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這裡就實在是想不通了,按道理說王振也算是老奸巨猾,不可能為了一些辎重就讓自己處于危險之中,就算是為了辎重,退入懷來城不是一樣可以等嗎,為什麼非要在這個節骨眼上要停在這裡等,後面也先可是窮追不舍啊。據我猜測,可能是朱祁鎮想停下來歇息。一個二十來歲小夥子,平常都是荊衣玉食的,什麼時候受過這種苦。看朱祁鎮複辟後,怎麼對王振的就知道了。

邝埜一再上奏要求英宗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同時組織精銳部隊斷後拒敵。王振皆置之不理。沒有辦法,邝埜單身闖入英宗行殿,請求英宗速行。王振見狀,怒不可遏,罵道:"你這個腐儒,怎麼會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說八道,必死無疑!"邝野道:"我替社稷百姓出言,何懼死罪?"王振指令身邊的侍衛将他扶出大帳。邝埜與王佐相對在帳中哭泣。

土木堡之南十五裡處有河,被瓦剌軍占據,将士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 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人三天不吃飯還可以忍耐,兩天不喝水看看。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并主動撤離,以麻痹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诏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大敗明軍。

一個人犯一次錯不要緊,可怕的是一直犯錯。自己能力不足不要緊,如果能集思廣益,聽進去别人的意見,那也是很好的,像王振這樣如此愚蠢的人,天下恐怕也很少吧。

土木堡之變明軍到底敗的有多慘?文臣武将全滅,到底是怎麼回事?

明英宗 朱祁鎮被俘

結局

英宗被俘,王振死于樊忠之手,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分之一, 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辎重損失無數。 在土木堡之變死難的群臣中,太師英國公張輔、泰甯侯陳赢、驸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埙、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栗、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淩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禦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佑、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鑒、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戰之中。

消息傳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後來,皇太後指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監國。都禦使陳镒面奏郕王,曆數王振之罪,他們滿懷悲憤地說:"王振罪不容誅,死有餘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滅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這裡。"說罷,跪地不起。這時,王振的死黨馬順還為王振遮護,喝逐群臣。給事中王竑見馬順還在裝腔作勢,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馬順,拳打腳踢,當場結果了他的性命。憤怒的人們又當場打死了王振的另外兩個死黨、宦官毛貴和王長随。接着,朱祁钰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誅王振之黨,把馬順的屍首拖到街頭示衆,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并籍沒王振家産。

然而英宗複辟後,思念王振不已,下诏為其正名,并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可見在朱祁鎮心裡,王振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的,那死去的二十萬明軍,死去的文武百官都不是王振的錯,那不是王振的錯,很顯然就是你朱祁鎮的錯,自始至終王振都是你朱祁鎮的代理人啊,你也知道王振在替你被黑鍋,是以你一上台就對他正名,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