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作者:天上一朵梨花压海棠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朝接到也先率领的瓦剌军队侵犯的情报,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领部队征讨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围歼,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亦曰土木之变。

起因

蒙古被赶出大都后分裂为三个部落,分别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永乐十六年(1418)当年被明成祖朱棣打得落花流水的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在短短的六年就统一了瓦剌,脱欢拥立黄金家族脱脱不花为汗,开始了他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正统四年(1439),壮志未酬的脱欢死掉了,继承他爵位的是明朝更可怕的对手一一也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也先向西攻击哈密,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也先击败了兀良哈三卫,统一了蒙古。也先和他的父亲一样,整天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等到蒙古统一之后,就把矛头指向明朝,差的只是一个理由。

蒙古人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用品,只能通过两种方式一是交换,另一种就是抢劫。但是在朱棣那个年代,经过明成祖几次教育之后,蒙古人不求着他来打我就不错了,我脑袋被门挤了我还抢劫他,所以蒙古人一般选择的是第一种方式。

蒙古部落的交易形式以朝贡为主,每年都要贡马于明,明朝政府则根据其朝贡物品的多少,相应地给予回赐。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要稍稍超过朝贡物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给对方贡使一定赏赐。也先为了得到更多得赏赐,本来一年只做一次朝贡的,一次来五十人左右,渐渐发展的一年数贡,每次来还都是几千人。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中央邀赏,在此之前,也先每次来都要给王振行贿,然而时间一长,也先就把这事儿给忘了。这下就把王振给惹毛了,居然不给我送东西就想要赏赐,于是王振不肯多给赏赐,按照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也先就制造衅端。

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

驸马井源是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紧张的局势。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振

御驾亲征

当时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张太后病逝,元老三杨或死或贬,王振更加擅作威福,无所忌惮。从此,大权独揽,广植私党,使其侄王山为锦衣卫指挥,王林为锦衣卫佥事,其党羽个个升官进禄,飞黄腾达。他又排斥异己,陷害忠良。

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就是想效法自己的太祖父朱棣一样,而王振也想利用这次机会立不世之功。事实证明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儿,没有能力的,还是不要瞎折腾的好。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说:"如今秋暑未退,天气炎热,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王直基本上把打仗的一些必要条件都说的很明白了,天气炎热,粮草不足怎么打仗。但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打得就是后勤。朱棣远征之时,会征用大量的民工,准备后勤时间往往长达数月。

而英宗他们统领的这二十万大军,出发的时间只用了不到五天。在王振这个蠢货看来,只要把人凑齐了就行了。根本不在乎什么行军路线啊,在哪里休息啊,晚上吃什么啊,粮草怎么运来啊,这些东西他压根就没有想过,你自己不想也就罢了,有很多人都可以为你想到,你好歹也听听那些将军们啊,反正就是不听,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我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说到这里,各位想一想,王振真的有这么大的权力吗?朱祁镇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吗?我看未必,恐怕很多事情都是朱祁镇的想法,王振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迎合朱祁镇的心思。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祁镇

仓促出兵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然后和王振率官员100多人,带领20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护驾从征,几乎带走了朝廷的文武百官。

此次出征,准备仓促,组织不当,大军出发不久,军内自相惊乱,未到大同,军中已经没有粮草了。不断有人死亡,僵尸铺满了道路。再加上连日风雨,人情汹汹,还未到达前线,军心已经不稳。一些随驾官员,见到此种情景,再次请求英宗回军。王振一听,大为恼怒,为了杀一儆百,特罚谏阻最力的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跪于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准起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英宗的命令,王振绝不会让一个兵部尚书和一个户部尚书跪在草地之中一天的。后来,王振的同党彭德清以天象谏阻,王振也不听,仍然逼着大家继续前进。

八月一日,王振和英宗顺利进入大同,他们看到瓦剌军队北撤,以为瓦剌害怕英宗亲征,坚持继续北进。邝埜等人深感途中未见瓦刺一兵一卒,未损一矢,并不是什么好兆头,恐怕瓦刺兵有诡计。因此,他再次上章请求回军,提醒王振不要中瓦刺埋伏。王振仍然不听。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军行军图

第二天,王振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把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情况,添油加醋密告给了王振,并说,如果继续北进,"正中瓦剌之计"。王振听了郭敬的话,才害怕起来,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梦想着建功立业,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清楚的很,就是一个小人,一个懦夫。于是急忙传令,第二天撤出大同。

这个时候大军刚到大同,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也先也不知道这二十万大军是怎么回事,毕竟人数在这儿,唬唬人还是可以的

可是王振这个太监又出幺蛾子,偏要搞出花样出来。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管辖范围,非要去他家乡看看,现在在打仗呢,能不能有点职业道德。

其实王振的心思很简单,就是衣锦还乡,让那些以前看不起我的人看看,你们以前瞧不起我,现在我有皇帝撑腰,我想打谁就打谁,想骂谁就谁,看你们还瞧不起我,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如果一直沿着这条路走,就可以由紫荆关入京,虽然王振的动机不纯,最起码还是可以平安抵达京城的。

东奔西跑

事实证明我们都太小瞧王振了

八月三日,大军仅仅前行五十里路,队伍突然停了下来,接到命令调转方向,回到大同,从居庸关回京。

这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沿着这条路,不就能平安抵达京城,啥事儿没有。王振要不是脑袋被门挤了,实在是想不到什么正当理由,突然下这样命令。

王振的理由还真是正当: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看来王振还是很高尚的嘛,一个草菅人命,贪污受贿,祸乱国家的人,居然关心起蔚县的庄家来了。很多人说,蔚县的田地都是王振本人的,所以他才那么在呼。其实在我看来,不管田地是不是他的,都只不过是在炫耀自己的权力而已,怕回家后被同乡们骂。

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了宣府,本来士气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露出了獠牙,发动了进攻。

明军也发现了也先的企图,派出主力部队朱能统帅骑兵五万阻击,据可考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五万对两万结果是:“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可见朱能无能啊,不过最起码他们是战死的,不像后来的土木堡是憋屈死的。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军被围

土木堡

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三天时间就赶到了土木堡

王振在朱勇率军阻击瓦刺之时,加紧撤退。八月十三日,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这里离怀来城仅20里,随行的文武官员都主张进入怀来城宿营。可王振以为1000余辆辎重军车没能到达,害怕自己搜刮来的东西受损失,便不顾英宗和数十万军队的安全,传令在土木堡宿营。这里就实在是想不通了,按道理说王振也算是老奸巨猾,不可能为了一些辎重就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就算是为了辎重,退入怀来城不是一样可以等吗,为什么非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要停在这里等,后面也先可是穷追不舍啊。据我猜测,可能是朱祁镇想停下来歇息。一个二十来岁小伙子,平常都是荆衣玉食的,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苦。看朱祁镇复辟后,怎么对王振的就知道了。

邝埜一再上奏要求英宗先行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同时组织精锐部队断后拒敌。王振皆置之不理。没有办法,邝埜单身闯入英宗行殿,请求英宗速行。王振见状,怒不可遏,骂道:"你这个腐儒,怎么会知道用兵之事,再胡说八道,必死无疑!"邝野道:"我替社稷百姓出言,何惧死罪?"王振命令身边的侍卫将他扶出大帐。邝埜与王佐相对在帐中哭泣。

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人三天不吃饭还可以忍耐,两天不喝水看看。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大败明军。

一个人犯一次错不要紧,可怕的是一直犯错。自己能力不足不要紧,如果能集思广益,听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也是很好的,像王振这样如此愚蠢的人,天下恐怕也很少吧。

土木堡之变明军到底败的有多惨?文臣武将全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明英宗 朱祁镇被俘

结局

英宗被俘,王振死于樊忠之手,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分之一, 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

消息传到北京,百官在殿廷上号啕大哭。后来,皇太后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都御使陈镒面奏郕王,历数王振之罪,他们满怀悲愤地说:"王振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殿下如不即正典刑灭其家族,臣等今日皆死在这里。"说罢,跪地不起。这时,王振的死党马顺还为王振遮护,喝逐群臣。给事中王竑见马顺还在装腔作势,怒不可遏,上前一把抓住马顺,拳打脚踢,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愤怒的人们又当场打死了王振的另外两个死党、宦官毛贵和王长随。接着,朱祁钰下令杀死王振的侄子王山并族诛王振之党,把马顺的尸首拖到街头示众,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并籍没王振家产。

然而英宗复辟后,思念王振不已,下诏为其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可见在朱祁镇心里,王振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对的,那死去的二十万明军,死去的文武百官都不是王振的错,那不是王振的错,很显然就是你朱祁镇的错,自始至终王振都是你朱祁镇的代理人啊,你也知道王振在替你被黑锅,所以你一上台就对他正名,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