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俊峰回應每經:實作“雙碳”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建構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技術作為支撐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記者:李克福 編輯:陳旭

随着碳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相關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國能源結構也将迎來深刻變革。

為了适應碳峰、碳中和目标,我國的能源結構應該如何轉型?實作"雙碳"目标的技術需求和途徑是什麼?

9月5日,由泰和智庫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主辦的第五屆太和文明論壇開幕。論壇期間,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與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詳細介紹了這一話題。

<h2>能源結構轉型是實作"雙碳"目标的首要任務</h2>

為了實作碳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國的能源結構應該進行怎樣的轉型?如何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李俊峰回應每經:實作“雙碳”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建構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技術作為支撐

李俊峰

關于上述問題,李俊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碳峰、碳中和需要在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能源體系的綠色低碳轉型,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綠色轉型,三是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其中,能源結構的轉變是第一位的。目前,我國正在逐漸擴大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預計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例将達到75%以上,進而更好地實作碳中和的目标。

李俊峰分析,要實作上述目标,第一步是實作新能源消費主要由非化石能源來滿足,然後逐漸開始總量置換,這個過程從2030年左右到2035年,滿足溫室氣體穩定和下降的需要。之後,石油、煤炭甚至天然氣将僅作為補充,而不是作為能源的主導來源,這将成為能源結構的基本模式。

同時,大部分非化石能源将以電力的形式出現,包括核電、水電、太陽能、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而可再生能源中隻有一小部分作為熱能,如太陽能和生物質能。

李俊峰強調,考慮到電力将是一個關鍵,建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電力體系非常重要。能否盡快建成新電力系統,是推動非化石能源大規模發展和總量替代的重要方面。

能源結構的哪些變化将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什麼變化?

對此,李俊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我們的能源未來以風能、光能為主,我們的生産組織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電力系統和價格應該相應改革。

例如,他說,白天的電通常更貴,晚上更便宜,但考慮到太陽能在白天基本上是有效的,白天用電可能比晚上便宜。

同時,人們的消費也将發生變化,逐漸形成新的綠色低碳生活時尚,而為了支援綠色低碳的轉變,生活方式也應該相應轉變。

李俊峰回應每經:實作“雙碳”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建構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技術作為支撐

中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索零碳技術

<h2>目前的碳捕集技術隻能作為補充</h2>

關鍵技術的進步和突破也是實作碳峰、碳中和目标的關鍵。那麼,實作"雙碳"目标的主要技術需求和路徑有哪些呢?

對此,李俊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最迫切的技術突破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

"過去,我們的電力系統依靠火力發電作為支援,未來我們的非化石能源系統将需要儲能技術來支援它們。大規模的跨季節儲能可能需要氫氣儲能,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新的碳氫化合物來儲存。"李俊峰說。

目前,很多人期望依靠某種"颠覆性"技術的出現來幫助實作碳峰、碳中和目标,李俊峰表示,能源颠覆性技術其實很難出現,多年來能源技術基本上是建立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的,現在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受控核聚變上, 但在30到50年内,這項技術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是以,碳峰化和碳中和的關鍵是寫一篇關于現有技術的文章。

在談到市場上讨論較多的CCS(碳捕集技術)時,李俊峰向記者強調,該技術隻能作為補充,它隻是埋在地下儲存二氧化碳,成本非常高。這是最後的手段。

哪種技術真正具有低成本長期碳儲存的前景?對此,李俊峰告訴記者,海洋碳彙和森林碳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在深海的某些溫度和壓力下,海洋的碳彙可以形成新的水合物,可以從海底吸收二氧化碳。在這方面值得做更多的研究。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