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和友跌落“頂流”寶座 裁員比夢想來得更早一些

本報記者 李豪悅 見習記者 王君

曾因店内排隊超5萬桌上過熱搜的文和友,2月17日被爆裁員。當日,《證券日報》記者向文和友方面求證裁員是否屬實。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屬于公司業務調整産生的正常人員變動,公司各個項目現在都在程序之中,也會有新項目和業态陸續面世。不過,對于記者追問南京文和友店是否如期開業一事,對方并未給予回應。

2019年,文和友因自身的複古标簽與濃郁的長沙特色,在全國打開知名度,吸引了許多長沙之外的消費者前去打卡。2020年2月,文和友獲得加華資本近億元投資,并喊出“打造餐飲界迪士尼”的口号。2021年上半年連續完成BC兩輪融資,并在C輪融資結束後估值達到100億元人民币。文和友CEO馮彬曾表示,文和友經營的這些年裡,主動找上來的投資機構就有上百家。

資金充裕,資本看好,文和友卻開始裁員了。

離開長沙後走得艱難

天眼查資料顯示,文和友是湖南文和友文化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目前擁有文和友老長沙油炸社、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文和友大香腸、文和友臭豆腐、M M CH 、文和友老長沙外賣等系列品牌。

2月17日,多家媒體報道,文和友員工爆料,公司已于年前啟動一輪大面積裁員,有部門被裁人數超60%以上。然而裁員仍在繼續,被裁員工大多數是2021年7月之後入職,主要涉及文和友長沙拟啟動的沉浸式劇場項目和南京文和友項目。

南京是文和友作為長沙本土品牌在廣州、深圳之後,即将落地的第四個城市。此前,廣州文和友、深圳文和友的開業排隊盛況都未能在之後的日子中持續,不僅如此,文和友還開始修改兩地店鋪原本的風格。

2020年7月,“超級文和友”品牌落地廣州,但一年之後文和友就将“超級文和友”改為“廣州文和友”,此外,店内的多家商品也都進行了換血。過去一直被當作主打的小龍蝦,換成了海鮮。《證券日報》記者在大衆點評發現,廣州使用者給出的差評都主要集中在菜品“難吃”上。

文和友CEO馮彬也曾表示,文和友在廣州吃到了最大的虧,公司已經反思了在廣州的打法。這種“水土不服”在文和友進軍深圳再次發生。

2021年4月,文和友深圳店開業當天,排号超過“4萬+”。然而半年不到,深圳店就更名為“老街蚝市場”,主打的小龍蝦換成生蚝。據悉,深圳還要迎來第二次風格更換。

此前,深圳文和友總經理吳羨向媒體表示,深圳文和友調整改造之後,将呈現賽博朋克式的未來市場,包含海鮮市場、菜市場以及集貿市場。而文和友南京店還未正式落地又被爆出裁員消息。

“餐飲界迪士尼”可行性有多少?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2021年4月,深圳文和友開展過一次叫《绮夢》的沉浸式戲劇表演。有部落客在小紅書介紹,整個戲劇就在人山人海的深圳文和友裡面,和普通遊客融為一起。

對于文和友的構想,文和友創始人文賓曾多次在公共場合說過,是成為“中國美食界的迪士尼”。不難發現,文和友正在緻力于實作這一目标。

然而,迪士尼的成功并不容易模仿。迪士尼有門票費、周邊商品、餐飲費、酒店住宿費等收入。對比起來,文和友的收入來源比較單一,主要從餐飲、店租、商家利潤分成等方面獲利,作為旅遊城市的長沙文和友充分享受這一紅利,但廣州、深圳卻反響平平,尤其是廣州店。

“文和友想成為迪士尼從營運端的角度而言并不比對。”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文和友有非常深的地域文化色彩,作為長沙網紅打卡地,它有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滿足和比對除長沙外的其他地區消費者。

在朱丹蓬看來,與廣州相比,深圳的城市曆史較短,且“移民”屬性更為突出。“廣深的人口結構影響了文和友在兩地的經營落差,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深圳外來人口占比極高,這種城市人口結構特征與文和友作為流量打卡地的定位是相比對的。”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已經開始出現其他與文和友風格相似的新型餐廳,這或許意味着,文和友再下一城的阻力正在變大。

《證券日報》記者浏覽小紅書發現,濟南、武漢、沈陽等文和友并沒有進入的城市,已經出現了許多“模仿”文和友模式的餐廳,而且人氣同樣火爆。即便有人指出這可能是山寨,存在侵權,但一位宣傳武漢本土吃喝玩樂的部落客在介紹當地的飯廳時卻表示,“是不是模仿文和友不重要,确确實實把我們記憶中的武漢展現出來,這一點它是成功的。”

未來文和友進入上述城市時,是否會受阻?文和友方面沒有給予回複。

在九德定位咨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看來,做餐飲做品牌一定要有差異化和靈魂。這樣才能真正吸引人,吸引消費者,留住消費者,形成口碑和IP。

前宅食送CEO、“餐飲老闆内參”副總裁穆楊對《證券日報》坦言,同類型門店的出現,對于文和友後續新市場的拓展十分不利。“對于更新版的美食城而言,對城市文化和餐飲文化的了解是成功的關鍵因素。”

“文和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如何維持消費者對場景的新鮮度,這個是比較困難的。”朱丹蓬表示,類似文和友這樣的場景體驗式餐飲模式要想走得長遠,餐飲的品質仍然是關鍵,消費者打卡歸打卡,最終還是要回歸到食品的本質上來。

(編輯 崔漫 才山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