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道:“愁一愁,白了頭,愁十愁,病沒頭”。由于優愁太甚而白頭者不乏其人。傳說春秋時期,楚國的大夫伍奢(?一一前522年),被楚平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伍子渭(名員,?—·前484年)為了替父報仇,要潛逃出昭關去吳國借兵,不料關口戒備森嚴,還畫影圖形捉拿他。伍子青心急如焚,優心忡忡,一夜之間,發如三冬雪,須似九秋霜,頭發胡須全白了。這樣一來,關口守兵認不出來了,被他蒙混過了關。這個傳說,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也說明了衰老的過程與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态密切相關。
過于優愁,為什麼能使人白頭呢?醫學家們說:毛發的色素是由毛田黑色素細胞産生的,而憂愁可以減少或消失毛田黑色素細胞的活性,進而使黑色顆粒合成和聚積發生障礙,毛發就變成白色。
由于優愁而病沒頭,甚至死亡者也不罕見。在電影《風流千古》中,當陸遊與唐碗忍痛離婚,以後又重逢沈園時,陸遊情不自禁地在牆上題了《钗頭鳳》這首悲痛欲絕的名詞:“一懷愁緒,兒年離索·一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唐琬看了這首詞後,經不起悲憤情緒的沖擊,回家不久就離開了人間。
《紅樓夢》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在曹雪芹的筆下描寫為貌似天仙。可是她有一個緻命傷,就是多愁善感,郁郁不樂,平時茶飯不思,夜不成寐,弄得她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得了肺病。她和賈寶玉相親相愛,但由于當時封建社會的束縛,未能使他倆如願以償,結果賈寶玉卻和薛寶钗結了婚。當林黛玉聽到這個消息時,悲痛欲絕,年紀輕輕地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貴為乾隆皇帝之後的富蔡氏,她是乾隆傲王子時的元妃,兩情相笃,榮華絕倫,然而壽僅36歲。究其原因,就在于情緒不良,優愁太甚。
第一件使她悲憤地是,乾隆皇帝與皇後富蔡氏的親嫂子、内務府大臣傅恒的妻子私通,兩個人偷偷地尋歡作樂,皇後顧着面子又不願聲張,隻得隐忍在肚于裡,郁郁不樂,無處發洩,緻使而容很快地憔悴了。
第二件事是,皇後富蔡氏的親生子永琏,正當八歲,聰明非凡,皇帝也十分寵愛,已經遵照家法密立皇儲。但可惜永琏“命比紙薄”,這年冬天突然得病死了。皇後痛中思痛,哭得死去活來。
第三件事是,過了數年皇後居然又生一子,起名永瓊,望他長命百歲,繼承大統,誰知道兩歲上得了天花,又緻夭亡。
皇後至此心灰意冷,昏昏沉沉,難以活下去。乾隆帝為了給皇後解悶,決定以東巡為名,偕去同遊,以作消遣。無奈皇後悲悼亡兒,時刻不忘,内心非常痛苦,盡管沿途山清水秀、林幽花香,入她眼巾的卻是慘綠愁紅,受了風寒,在舟中大發寒熱,服藥無效,神志不清,船到德州就一命嗚呼。
還有唐代詩人李賀(公元790-816年),才高兀傲7仕途堵塞(有才華高傲,做官的道路被堵死),因而抑郁成疾,最後喪命,年僅27歲。西漢的文學家、政論家賈誼(公元前200..‘一前168年),十八歲時,以能誦讀詩書,善文章,為郡人所稱譽。廷尉吳公薦于文帝,被任為博士。不久遷太中大夫,為大臣周勃等人排擠,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終因優郁自傷而死,卒年32歲。由此可見,情緒與健康是有密切關系的。
這是因為當人悲傷時,人體最高司令部—大腦都在忙着“調兵遣将”,繼而導緻心髒、血壓、呼吸、休溫、代謝等一系列的複雜變化,抵杭力降低,進而造成疾病,甚至緻死。現代醫學有這樣一句格言:“人有病,不僅發生在細胞和器官上,而且發生在人身上。”《黃帝内經》也說:氣口者,五髒六腑之主也,故悲衰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髒皆搖。”又說:“優傷肺”,悲衰過甚,則肺氣抑郁,耗氣傷陰。上述這些事例,深刻地告訴我們:人欲長壽,萬勿憂愁。《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和蘇東坡合寫的《蘇沈良方》中說:“安心是藥更無方”是頗有理的比喻。
在這方面有的朋友做得非常好。記得是在1985年10月在某省舉辦“導引養生功”輔導員教育訓練斑,結業式上想組織一些老同志表演。正在這個時候,學員李老的女兒打來了長途電話,說她母親因冠心病發作,搶救無效去世了。我們都勸他趕快回去。可他非要把這次表演彙報完了之後才走。他說:“親人死了,能不悲傷,能不難過嗎?可是,悲傷、難過又有何用呢?不僅不會使死者複活,反而會使我們活着的人由于悲傷而造成新的不幸,這不又給我們的下一代增加更多的困難,更多的痛苦嗎!”就這樣,李老一直堅持表演完才回家。臨走時這位老同志還風趣地說:“練功别用勁兒,回家别找事兒,千萬别生氣兒,遇事别着急兒,吃點虧兒,受點氣兒,糊裡糊塗過一輩兒”。在場的同志都不可思議,心想您的老伴都沒有了,怎麼還開玩笑啊I可是,當我們從不解中明白過來的時候,都感動的落了淚。當時,我說,李老,您的導引養生功真是學到了家,應該得100分。不容易呀1從李老的這件事,使我想到了兩點:第一,李老是糊裡糊塗嗎?不是呀。實際上李老是更加聰明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禍不單行”。禍為什麼不單行?就是因為,人們往往是當一個禍(不幸)到來時,由于處理不當而招緻第二個禍(不幸)。比如李老老伴去世,這本是一件不幸的事。如果李老不是采用現在這種辦法對待,而是整日難過、悲傷,這樣就很可能促使他的冠心病複發,甚至危及生命。而李老與衆不同,卻采取了明智的态度,這樣就避免了第二個禍的到來。是以,我們說,李老的糊裡糊塗,包含着聰明理智的哲理。第二,象李老家中發生的這樣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因為我們都有親人。怎麼辦?我想李老就是我們的榜樣。